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

2014-06-19徐曼康丹丹

求实 2014年5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

徐曼+康丹丹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其发展历程看,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精神坐标和实践指南。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本身包含于文化之中。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之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5-0083-04

[收稿日期]2013-12-10

[作者简介]徐曼(1966-),女,辽宁海城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康丹丹(1990-),女,山西大同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生活、大众文化相结合,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理解、认同、掌握,进而自觉运用。在我国,自1919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了它的历史进程,二者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精神坐标和实践指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一项事业,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一门科学,与文化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及对其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它的文化功能的发挥,置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之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定义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P4)从它的社会结构性地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所决定并且服务于它,而且受制于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并对其产生重要的反作用,因而是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于社会文化之中。就它的元功能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表现为一种教育活动,其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教育影响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即“政治文化或伦理文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便具备了一种文化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通过文化来施行教化的过程。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文化方式,通过文化武装人的头脑,提高人对不同层次、不同风格文化的分辨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通过文化进一步挖掘人的知识及技能的潜力,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道德自律性,从而提高人的总体素质,达到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自由的发展,即马克思所说的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或本质的回归[1](P150),进而实现对文化的孕育、整合和预测等。一般而言,与文化发展的四个基本环节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也具备传递、选择、整合、创造四个方面的基本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第一,文化传递、传播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时空范围内扩散并传承已有文化,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的功能与功效,具体而言:一是传播思想政治信息和主流意识形态,促使人们接受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二是个体通过学习、模仿、社会实践等形式获得思想道德知识,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本质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文化、伦理文化的传播过程,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个体的政治、道德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文化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活化的过程。第二,文化选择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它不是单纯地传播信息和思想观念的活动,而是要求教育者在“信息输入”时自觉按照社会主导的价值体系进行文化选择,过滤文化环境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相抵触的文化要素,同时输入积极的文化要素,以保证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2](P446)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帮助直接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提高分析、批判、鉴别、选择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扑朔迷离、变异迅捷的社会思潮中,保持一份清醒,坚守道德的底线,维护文化人的社会良心,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文化选择和鉴别能力的提高。第三,文化整合功能。所谓文化整合,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组织通过某种方式和手段,在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使一定群体成员在保持各自立场、看法的前提下,树立群体成员对组织的基本思想与价值认同,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有序性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按照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将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等先进的精神文化有效地传送给社会成员,调节社会文化冲突,引领各种文化思潮,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服务。第四,文化创造功能。文化创造是人类基础性的文化活动形式,在传播、选择、整合文化过程中,不断弘扬创新精神,是文化发展的生命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政治文化、伦理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筛选、整合,以最恰当的方式进行传递,这一过程就是文化的创造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理论文化,推进社会精神文化的更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批判旧文化与创造新文化是同时进行的,一方面要教育帮助人们克服旧的、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要树立符合实际需要的新理念、新思想。这种立足于实践,不断更新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持续发挥文化功能的不竭动力。二是为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造就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提高民族文化的竞争力,使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正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就是要通过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来实现的。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本身就是其文化性的直接体现。这种文化属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再简单的定位于纯粹的思想政治目标,而是更加关注人的文化素质的发展。育人的责任,尤其是道德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思想理论战线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分内职责,而应存在于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之内。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更具生机。endprint

二、意义与缘由:新时代的文化诉求

大众化视域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实际和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中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文化产品需求旺盛,加之现阶段,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就对我国当前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充分高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提出了现实性要求,也为其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在理论方面的重要成果。使这一成果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普及,这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文化诉求,即文化培植,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实际融合起来。梁漱溟曾认为“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的样式罢了”。 [3](P33)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的结合,必然要求其与大众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就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矛盾运动中,不断批判异质文化,吸收和借鉴有益文化,正是其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都是依照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建立起来的,对其理论问题的研究和理论指导下的每一项现实工作,都要求我们正确把握这些基本规律。除此之外,它的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还要按照文化自身演进和变化的规律进行。

大众化视域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最重要的社会作用,在于“以文化人”,即以文化的形式讴歌真善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人们在精神享受中受到启迪,在心灵震撼中获得教益。文化要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关键又在于“文以载道”,即要体现反映社会本质要求、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历史传统相承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而文化的力量来自坚持,更来自发展,这种发展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分不开的。对于如何推进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问题,我们党旗帜鲜明地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4](P10)这就对高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性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这就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成效,充满人情味,凸显人文关怀,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推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大众化视域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学科,这两种特征的紧密结合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一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都要努力寻求二者的最佳契合点。首先,从理论发展的角度而言,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充满文化气息的事业,进而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这就拓宽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研究视野,为我们从文化维度研究其理论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来看,社会发展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内涵,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使各种大众传媒、出版物、网络平台等,都能针对社会思潮中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做出符合实际的、有说服力的解答,对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或似是而非的错误论调进行严肃的批判,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因此,在大众化视域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这一使命,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三、策略与路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出自《易经》,即善于运用人的文化发展规律,以促成天下“大化”,其中便包含着中华先民对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殊文化现象的感悟和认识。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给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日益明显。为此,我们应从树立人本理念、转变思维方式、增强文化认知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推动学术专业化与理论大众化的有机衔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

首先要树立人本理念,尊重人的文化诉求。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P123)。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人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与此相对应,人的全方位发展不仅要求人的体力智力和社会联系的高度发展,也必然要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要以以人为本为旨归,其文化功能的发挥,要树立人本理念,尊重人的文化诉求,满足人的文化需求,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是受教育者,要努力掌握文化知识,切实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把培养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最基本的价值目标,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摄取、分享、鉴赏乃至创造文化;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充分了解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文化需求,使他们的文化积累得到尊重,同时理解其文化兴趣,鼓舞其文化创造;要充分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和提高的空间,积极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各种文化思想充分涌流;要反映群众的真实情况和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情味,彰显人性魅力。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当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使人的文化诉求在与社会的结合中得到更好的实现。这就要求每个人积极地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求,融入社会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激发创造活力,由此来带动社会整体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endprint

其次要转变思维方式,形成主客体融合思维。主客体融合思维常用来研究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翻译过程中的不同。中国人倾向于主客体融合思维,即以“人”为中心,而讲英语者则倾向于主体思维,即以“事”或“物”为中心[7]。近年来有学者也提出在从冲突到和谐的社会范式转换过程中应体现主客体融合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特征使它能够借鉴这一理论,从而使自身得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客体即受教育者,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不同。受教育者并非消极地吸收教育信息,而是通过积极的自我教育活动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实践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单向渗透”的偏颇;改变那种强调环境、渗透、自我教育的重要性,而放弃教育者引导作用的倾向。因此,形成主客体融合思维就成为一种必然。作为教育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社会文化的同时,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层面的实践活动,第一是个体的政治素养学习和积累过程,社会成员通过不同方式养成一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观、理想、感情倾向等;第二是社会的政治文化传输的过程,特定组织依靠不同形式和途径传输政治、时政讯息及社会主流价值观,让大众认同政治实践中的思考与行动的一般性机制和方式。主客体融合思维要求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文化的旧形式,建立一种双方相互交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的新型互动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善于打开文化的大门,向社会和普通人开放,开展全景式的文化互动,吸纳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内的所有人的创造。教育者在施行教育时,一方面要以平等的态度,关心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愿望,注重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要认真听取受教育者的批评和意见,从受教育者那里得到启发。作为受教育者,当然首先要有虚心向教育者请教的态度,尊重教育者在长期教育活动中积累的文化知识、实践经验和人品修养,同时要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积极进行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这样才能集萃大众智慧,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

最后要增强文化认知,促进积极的文化自觉。我国当前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态势,这就导致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增强人们的文化认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文化功能的应有之义。一方面,要大力培育主流文化,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主流文化。我国当前所倡导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具有先进性,体现时代精神的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对主流文化有明确的认知和把握,才能在形形色色的文化潮流中坚持自己的阵地,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要科学引导大众文化,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提高文化鉴别力。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众文化已经以其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多样性、通俗性和渗透性占领了文化市场的相当份额。其遵循快乐原则和投大众所好而炮制的消费至上观念和享乐主义倾向,以无与伦比的外在形式掩饰内在美的稀缺,制造吸引人眼球的所谓时尚等等,这些都容易误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应当及时辨别并抵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发挥这样的作用,既要使文化生产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异质文化,引导人们自觉抵制低俗文化和错误观念,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促进积极的文化选择。同时,还要营造健康文明、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文化风尚。要教育人们热爱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打造中国文化精品。要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反对崇洋媚外和全盘西化,要使人们认识到西方文化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搬就等于“民族自杀”。引导人们理性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扩大共识,提高文化的共生性和交融性,推动我国文化市场和社会文化生活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既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它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文化诉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C]//.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2-11-09(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7]刘文晖.主体思维与主客体融合思维——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3).

责任编辑 刘云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
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研究
服装广告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