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知识基础论视角的企业创新能力研究
2014-06-18贺楠楠
贺楠楠
[摘 要] 企业的知识和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性竞争优势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知识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驱动力,企业创新能力体现企业知识的价值。基于企业知识基础论的视角,构建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要创建积极的学习型组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明确组织成员角色定位,鼓励创新意识,将开拓性学习融入到企业整体工作计划中,以突破传统观念,拓宽自身发展路径,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 企业知识基础论;竞争优势;创新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现代企业理论以科斯1937年《企业的性质》一文为发端。企业能力理论作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以围绕企业如何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为核心,并逐渐形成了以企业资源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知识理论为主要范式的演进框架。本文主要基于企业知识基础论的视角进行研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的企业理论学者代表Teece就基于知识的企业观对企业的技术性知识进行了相应的探索。Winter(1987)最先提出知识是一种战略性资产这一新观点。Kogut和Zander(1992)讨论了企业知识、技术复制和企业组合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于1996年谈论企业的任务时提出了企业知识的协调、个性和学习问题。Grant是将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论述得最全面、最充分的一人。他将企业视为知识协调机构,并认为企业所扮演的角色是将存在于许多个人中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然后将整合的知识转化成产品或劳务。野中郁次郎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来源是员工个体,即企业知识的产生与创新依赖于个人知识。知识创新型公司的核心活动就是将员工个体的知识技巧分享传播给公司内的其他人。
企业理论告诉我们,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真正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掌握的知识与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研究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
二、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一)企业知识的内涵
企业知识基础论认为组织知识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组织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授、参考资料、文献阅读等方式获取,并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传播的知识,这种知识容易获得,从而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学习;隐性知识主要是指缄默知识,是指员工或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不容易被他人学习或模仿的知识。由于隐性知识较难获得,又不易被模仿学习,对企业来说价值更大,因此更为当今企业高层所重视。
隐性知识的隐秘性决定了其不易获得,在日常工作中,组织成员不仅要严格按照操作常规行事,还要注重细节,勤动手多思考以掌握相应技能,敢于尝试新想法,让隐性知识经得起实践检验,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
例如,上世纪末宝钢在汽车板光板的光洁度问题上遇到瓶颈。受当时设备水平与技术水平的限制,光板的光洁度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这严重影响了钢板的成品率。当时的专家们曾想出许多办法、查询各种原因试图消除破坏光洁度的因素,但效果都不明显。直到后来在一次工作中有人发现在开轧之前把轧机辊子和准备开包的钢卷两端用刷子刷一下,就可以明显提高光板的光洁度,明显改善钢板的成品率。1992年宝钢汽车钢板05板的成材率为20%-25%,得益于这把小小的刷子,1997年宝钢汽车钢板05板的成材率已经达到并稳定在65%-68%以上,接近当时国外72%-75%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钢板的成品率,使汽车板一跃成为高利润产品。
不知道钢板厂报废了多少钢材才摸索出这种隐性知识,毕竟这种隐性知识的获得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宝钢人经过艰苦的探索,最终突破了发展瓶颈,使规模效益得以实现,树立了强大的品牌声誉。如果宝钢没有获得该隐性知识,汽车板质量就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宝钢就会失去先行者优势,丢失市场主动权,那么宝钢花费巨大学习成本生产制造的汽车板就无法为企业带来高收益,或者受竞争对手高质量产品的驱逐,宝钢的市场份额会被大幅削减,最终将逐渐被市场淘汰。由此可见,企业知识的获得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进程,左右企业的命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熊彼特是最早提出创新能力的经济学家,他认为新的方法和新的组合都是创新。创新是一种新想法,它可能是建立在旧方法的基础上由旧方法演变而来,也可能是完全独立于旧方法,是最新开拓的新模式新规则。最初创新主要应用于技术,在大多数人看来,创新是技术进步的代名词,因此传统的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被广泛应用于技术创新。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变化,学者们通过研究逐渐发现企业创新与创新能力不仅表达在技术创新方面,日常管理也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撑。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能力进行了描述,主要概括为三种类型:过程观点、综合观点、层次观点。
1.过程观点
过程观点是基于企业创新的视角来考虑企业创新能力。以艾米顿和魏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时序性。艾米顿认为创新能力是创造、转化和商业化相互依存的继承理论和实践过程的能力,是为企业未来的竞争提供需要的能力。
2.综合观点
综合观点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它主要由次一级的子系统构成,例如从技术创新能力内容看,子系统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生产组合与管理创新。目前综合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可。
3.层次观点
层次观点指企业创新能力具有层次性,企业创新能力的层次不同,获得的难易程度与价值就不同。创新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需要永不放弃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毅力。
这三种观点都包含了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特性,即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一种创新行为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就失去了本质特性,不会得到有效推广应用,必然会被其他更具发展优势的创新行为所淹没。
三、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在当今企业中,经理不再被理所当然的视为规则的制定者,员工也并不再只是规则的服从者;相反,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变得不容忽视,员工经过长期积累工作经验,灵活运用组织操作常规知识,可以打破常规创造发明出新的生产技术。此时企业的作用便是将许多独立的知识创造实体联系在一起,形成长期合作联盟,共同协作发挥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大利润。企业要增进知识积累以提升创新能力,就必须清楚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一)企业知识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驱动力
创新总是开始于知识的学习,知识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与动力。没有知识做铺垫,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知识的进步,就不可能带来技术的飞速发展。同理,企业必须积累充分的知识才有提升创新能力的可能。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我国的技术水平与欧美等国存在很大差距,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仍要以进口为主。在劳动资源与发展规模上,我国可以称为是发展大国,但并不是发展强国,即处于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知识水平与欧美等国存在很大差距。
上世纪后半叶,受思想意识形态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技术发展一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此时欧美等国家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曾有学者认为,如果当时的中国人意识到自己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或许会丧失继续发展与前进的信心。即使今天也有人认为,我国的技术发展水平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并不像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在逐渐逼近世界先进水平,相反,我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了,因为知识学习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在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我国的知识基础就比较薄弱,有些领域的技术受外国学者和专家的传授与指导才得以接触,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自然就越来越大。鉴于此,我国的技术人员必须加快知识积累,打牢基础并开拓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掌握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占据相应领域主导地位,国家如此,企业亦如此。企业必须积累足够的知识,形成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才能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梦想。
(二)企业创新能力体现企业知识的价值
没有创新能力的实施,知识的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作为知识价值的载体,创新能力直接反映了知识的实用性,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够被创新能力所表达的知识才能体现其内在价值。
企业的价值由企业知识决定,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的成就越来越依赖信息的积累。信息知识的获得直接影响着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指导决策者采取合理的战略决策,企业创新能力体现企业知识信息的价值,为企业带来先行者优势。先行者优势的潜在价值是其他资源与因素无法代替的。
海尔小容量洗衣机的研发制造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寒冷的冬季,家家户户对洗衣机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冬季是洗衣机的销售旺季。然而海尔的市场部人员经过调查后发现,夏季人们并不是不需要洗衣机,而是因为夏天的衣物比较单薄,普通的大容量洗衣机并不适合在夏季使用。于是海尔综合考虑市场信息知识,汇总调查数据,根据市场需求成功创造出了小容量洗衣机——“小小神童”,自此填补了小容量洗衣机的市场空白,成功抢占了市场先机,为企业带来了可观收益。
四、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及构建思路
现代企业竞争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特质性资源与能力。企业知识属于企业的特质性资源,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企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结合并融入到企业日常管理中必然能为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
企业知识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驱动力,企业创新能力直接体现企业知识的价值,因此在企业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公司领导层应在企业文化、组织操作常规和营销管理过程中鼓励组织成员形成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通过知识积累增加企业整体智慧,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增强企业战略实施的灵活性,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效果。文章尝试从以下三点入手构建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保证。学习型组织能够体现出全体员工共有的长期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激励员工奋发学习并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企业不仅要形成一个共同目标,更重要的是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在价值观与使命感的双重支撑下,企业员工为了更好的实现共同愿景必定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形成群体创新的氛围。企业领导者要从宏观角度系统思考组织学习,了解多数人的心愿,明确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完善自制力,提升学习力,增强凝聚力,开拓创新思维,鼓励组织成员进行知识学习与创新想法交流,尊重并支持创新行为,与员工互相学习互相提升,使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水到渠成。
(二)明确组织成员角色定位,鼓励创新意识
在组织学习与工作中,组织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准确认识职位内容,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增进知识积累,多向他人学习请教,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敢于打破传统,积极尝试新方法新技术。另外组织成员要学会反思自我,其实弥补不足或纠正错误最好的方式不在于别人的批评,而在于自我反思。反思自我有利于组织成员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行为,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使组织成员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审视,从中找出自己需要继续发扬的优点以及需要改正的不足之处,并主动找出解决方法,从而使组织成员在明确角色定位的同时多积累知识,有效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只有这样,组织员工才能完善自我心智,逐步实现自我超越,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将开拓性学习融入企业整体工作计划
首先,推行群众性学习技术、学习业务的模式,积极引导员工将精力与时间投入到提高劳动技能上来,构筑起“培训-考核-绩效-薪酬”一体化的新格局,设计具体的学习方案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完善必要的监督措施。其次,加快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和知识的更新力度,必要时积极运用对外招聘人员的任职模式,对内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的考核方案和监督措施,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薪酬福利联系起来,从而促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形成“能者上、平者下、弱者让”的晋升格局,促进企业活力发展。
五、结语
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创建积极的学习型组织,将学习习惯融入组织文化,明确组织成员角色定位,鼓励创新意识,将开拓性学习融入到企业整体工作计划中,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总之,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丰富知识积累,提升创新能力,企业才能突破传统观念,拓宽自身发展路径,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路风,张宏音,王铁民.寻求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源泉[J].管理世界,2002(2)
[2]王国顺.企业能力:能力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路风,慕玲.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03(12)
[4]李斌,王凤彬,秦宇.动态能力如何影响组织操作常规——一项双案例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13(8)
[5]周三多,邹统钎.战略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赵杰,丁云龙,许鑫.制造业中小企业内生优势生成路径分析——一个典型案例透视[J].管理世界,2013(4)
[责任编辑:刘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