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能否使KMnO4溶液褪色的实验探究
2014-06-17徐美玲任引哲
徐美玲+任引哲
摘要:针对CO能否使KMnO4溶液褪色存在争议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出了室温常压下CO不能使KMnO4溶液或其酸性溶液褪色的结论,并作了一定的理论解析。
关键词:CO与KMnO4溶液;实验探究;化学教学研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5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重庆卷)27题[1]和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江苏卷)16题[2]均属于实验设计题,其中都涉及到CO能否使KMnO4溶液褪色这一知识点,但两者的观点出现了分歧,前者认为能使溶液褪色或颜色变浅,后者则利用了CO不能与KMnO4溶液发生反应的性质,使用KMnO4溶液除去CO气体中混有的杂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给很多教师及学生造成了困扰。由于CO毒性较大,又为气体,使用不方便,所以实验室一般不进行有关CO性质的实验,这也是这一困惑一直未解决的原因之一。粤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第十章第三节(301页)实验,证明吸烟时会产生CO,其方法是:将烟气通过盛稀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教材解释是: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表明烟气里含有一氧化碳。就目前情况看,这一实验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还有待我们验证。发表在《化学教学》2009年12期的“对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重庆卷)27题的教学分析”[3]一文也就此症结做出了一定的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1 实验部分
为了澄清此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1.1 实验试剂
CO,99.99%,青岛爱若气体化工有限责任公司;KMnO4,分析纯,洛阳市化学试剂厂;浓硫酸,分析纯,太原化肥厂化学试剂厂。
1.2 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依次为盛有CO的钢瓶(提供实验所用的气体);缓冲瓶(防倒吸);盛放溶液的试管。实验时可通过观察试管中导管口气泡来调节CO的进气速度。
1.3 实验过程及结果
如图1所示,在一个20 mL的试管中加入5 mL 0.01 mol·L-1的KMnO4溶液,调节CO的进气速度约1个气泡/秒,室温下,通气10min后,肉眼未观察到KMnO4溶液颜色有任何变化;放置5h,甚至更长的时间,溶液颜色也无变化。随后在KMnO4溶液中滴入5滴2 mol·L-1的H2SO4将溶液酸化,同样未见溶液颜色有变化。
实验结果说明,在室温常压下,CO与KMnO4溶液不发生明显反应,即使酸性介质中该反应也没有明显进行。
2 理论解析
CO中含有稳定的碳氧三键,电子式为:C……O:,其形成过程为:碳的最外层有四个电子,氧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成键时碳的两个单电子进入到氧的p轨道和氧的两个单电子配对成键,形成两个共价键,然后氧的孤电子对进入到碳的空的p轨道中形成一个配键,这样氧和碳之间就形成了三个键[4]。三键使得CO的键能极大,一般条件下活化较困难,表现出动力学惰性。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CO具有强的还原性,但忽略了它的反应条件。实际上,CO在高温干态条件下才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比如高温下它能还原氧化铁、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用于金属的冶炼。众所周知,KMnO4溶液具有强的氧化性,其酸性溶液的氧化性更强。而本文提到的两道题中,都是CO在KMnO4溶液中的反应,本身CO在水中的溶解度就很小,一通入溶液中很快就逸出,这就使得它很难与KMnO4溶液接触继而发生反应,即使反应也不会充分。要发生反应,必须加压使得CO在溶液中的浓度增大。但加压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更主要是加压对CO溶解度的增加效果很有限。
虽然从热力学角度看,CO被氧化为CO2的Φθ=-0.106V,MnO4-酸性条件下还原为Mn2+的Φθ=1.51V,两者的标准电极电势差为1.616V,远大于0,即使考虑反应的实际酸性条件,电势差也不可能为负值,所以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反应可以自发进行。但一个反应能否发生还需要考虑它的动力学条件。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室温常压下CO不能使KMnO4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即不发生反应。但当动力学条件发生改变时,该反应是可以进行的。如加入催化剂(PdCl2)时,室温下反应即可发生,相应地,反应的机理也会变化。首先发生如下反应:CO+PdCl2+H2O=CO2+Pd+2HCl,而后,Pd再在HCl存在下与KMnO4溶液反应。显然,实际上使KMnO4溶液褪色的是Pd而不是CO。
综上所述,2009年重庆卷理综27题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通过酸性KMnO4溶液来检测HOOC-COOH的分解产物中有CO是不科学的,该设计经不起实验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理科综合27题及参考答案.
[2]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理科综合11题及参考答案.
[3]刘怀乐.对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重庆卷)27题的教学分析[J].化学教学,2009,(12):71~73.
[4]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4.
摘要:针对CO能否使KMnO4溶液褪色存在争议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出了室温常压下CO不能使KMnO4溶液或其酸性溶液褪色的结论,并作了一定的理论解析。
关键词:CO与KMnO4溶液;实验探究;化学教学研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5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重庆卷)27题[1]和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江苏卷)16题[2]均属于实验设计题,其中都涉及到CO能否使KMnO4溶液褪色这一知识点,但两者的观点出现了分歧,前者认为能使溶液褪色或颜色变浅,后者则利用了CO不能与KMnO4溶液发生反应的性质,使用KMnO4溶液除去CO气体中混有的杂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给很多教师及学生造成了困扰。由于CO毒性较大,又为气体,使用不方便,所以实验室一般不进行有关CO性质的实验,这也是这一困惑一直未解决的原因之一。粤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第十章第三节(301页)实验,证明吸烟时会产生CO,其方法是:将烟气通过盛稀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教材解释是: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表明烟气里含有一氧化碳。就目前情况看,这一实验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还有待我们验证。发表在《化学教学》2009年12期的“对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重庆卷)27题的教学分析”[3]一文也就此症结做出了一定的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1 实验部分
为了澄清此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1.1 实验试剂
CO,99.99%,青岛爱若气体化工有限责任公司;KMnO4,分析纯,洛阳市化学试剂厂;浓硫酸,分析纯,太原化肥厂化学试剂厂。
1.2 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依次为盛有CO的钢瓶(提供实验所用的气体);缓冲瓶(防倒吸);盛放溶液的试管。实验时可通过观察试管中导管口气泡来调节CO的进气速度。
1.3 实验过程及结果
如图1所示,在一个20 mL的试管中加入5 mL 0.01 mol·L-1的KMnO4溶液,调节CO的进气速度约1个气泡/秒,室温下,通气10min后,肉眼未观察到KMnO4溶液颜色有任何变化;放置5h,甚至更长的时间,溶液颜色也无变化。随后在KMnO4溶液中滴入5滴2 mol·L-1的H2SO4将溶液酸化,同样未见溶液颜色有变化。
实验结果说明,在室温常压下,CO与KMnO4溶液不发生明显反应,即使酸性介质中该反应也没有明显进行。
2 理论解析
CO中含有稳定的碳氧三键,电子式为:C……O:,其形成过程为:碳的最外层有四个电子,氧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成键时碳的两个单电子进入到氧的p轨道和氧的两个单电子配对成键,形成两个共价键,然后氧的孤电子对进入到碳的空的p轨道中形成一个配键,这样氧和碳之间就形成了三个键[4]。三键使得CO的键能极大,一般条件下活化较困难,表现出动力学惰性。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CO具有强的还原性,但忽略了它的反应条件。实际上,CO在高温干态条件下才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比如高温下它能还原氧化铁、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用于金属的冶炼。众所周知,KMnO4溶液具有强的氧化性,其酸性溶液的氧化性更强。而本文提到的两道题中,都是CO在KMnO4溶液中的反应,本身CO在水中的溶解度就很小,一通入溶液中很快就逸出,这就使得它很难与KMnO4溶液接触继而发生反应,即使反应也不会充分。要发生反应,必须加压使得CO在溶液中的浓度增大。但加压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更主要是加压对CO溶解度的增加效果很有限。
虽然从热力学角度看,CO被氧化为CO2的Φθ=-0.106V,MnO4-酸性条件下还原为Mn2+的Φθ=1.51V,两者的标准电极电势差为1.616V,远大于0,即使考虑反应的实际酸性条件,电势差也不可能为负值,所以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反应可以自发进行。但一个反应能否发生还需要考虑它的动力学条件。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室温常压下CO不能使KMnO4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即不发生反应。但当动力学条件发生改变时,该反应是可以进行的。如加入催化剂(PdCl2)时,室温下反应即可发生,相应地,反应的机理也会变化。首先发生如下反应:CO+PdCl2+H2O=CO2+Pd+2HCl,而后,Pd再在HCl存在下与KMnO4溶液反应。显然,实际上使KMnO4溶液褪色的是Pd而不是CO。
综上所述,2009年重庆卷理综27题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通过酸性KMnO4溶液来检测HOOC-COOH的分解产物中有CO是不科学的,该设计经不起实验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理科综合27题及参考答案.
[2]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理科综合11题及参考答案.
[3]刘怀乐.对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重庆卷)27题的教学分析[J].化学教学,2009,(12):71~73.
[4]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4.
摘要:针对CO能否使KMnO4溶液褪色存在争议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出了室温常压下CO不能使KMnO4溶液或其酸性溶液褪色的结论,并作了一定的理论解析。
关键词:CO与KMnO4溶液;实验探究;化学教学研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5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重庆卷)27题[1]和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江苏卷)16题[2]均属于实验设计题,其中都涉及到CO能否使KMnO4溶液褪色这一知识点,但两者的观点出现了分歧,前者认为能使溶液褪色或颜色变浅,后者则利用了CO不能与KMnO4溶液发生反应的性质,使用KMnO4溶液除去CO气体中混有的杂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给很多教师及学生造成了困扰。由于CO毒性较大,又为气体,使用不方便,所以实验室一般不进行有关CO性质的实验,这也是这一困惑一直未解决的原因之一。粤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第十章第三节(301页)实验,证明吸烟时会产生CO,其方法是:将烟气通过盛稀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教材解释是: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表明烟气里含有一氧化碳。就目前情况看,这一实验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还有待我们验证。发表在《化学教学》2009年12期的“对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重庆卷)27题的教学分析”[3]一文也就此症结做出了一定的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1 实验部分
为了澄清此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1.1 实验试剂
CO,99.99%,青岛爱若气体化工有限责任公司;KMnO4,分析纯,洛阳市化学试剂厂;浓硫酸,分析纯,太原化肥厂化学试剂厂。
1.2 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依次为盛有CO的钢瓶(提供实验所用的气体);缓冲瓶(防倒吸);盛放溶液的试管。实验时可通过观察试管中导管口气泡来调节CO的进气速度。
1.3 实验过程及结果
如图1所示,在一个20 mL的试管中加入5 mL 0.01 mol·L-1的KMnO4溶液,调节CO的进气速度约1个气泡/秒,室温下,通气10min后,肉眼未观察到KMnO4溶液颜色有任何变化;放置5h,甚至更长的时间,溶液颜色也无变化。随后在KMnO4溶液中滴入5滴2 mol·L-1的H2SO4将溶液酸化,同样未见溶液颜色有变化。
实验结果说明,在室温常压下,CO与KMnO4溶液不发生明显反应,即使酸性介质中该反应也没有明显进行。
2 理论解析
CO中含有稳定的碳氧三键,电子式为:C……O:,其形成过程为:碳的最外层有四个电子,氧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成键时碳的两个单电子进入到氧的p轨道和氧的两个单电子配对成键,形成两个共价键,然后氧的孤电子对进入到碳的空的p轨道中形成一个配键,这样氧和碳之间就形成了三个键[4]。三键使得CO的键能极大,一般条件下活化较困难,表现出动力学惰性。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CO具有强的还原性,但忽略了它的反应条件。实际上,CO在高温干态条件下才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比如高温下它能还原氧化铁、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用于金属的冶炼。众所周知,KMnO4溶液具有强的氧化性,其酸性溶液的氧化性更强。而本文提到的两道题中,都是CO在KMnO4溶液中的反应,本身CO在水中的溶解度就很小,一通入溶液中很快就逸出,这就使得它很难与KMnO4溶液接触继而发生反应,即使反应也不会充分。要发生反应,必须加压使得CO在溶液中的浓度增大。但加压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更主要是加压对CO溶解度的增加效果很有限。
虽然从热力学角度看,CO被氧化为CO2的Φθ=-0.106V,MnO4-酸性条件下还原为Mn2+的Φθ=1.51V,两者的标准电极电势差为1.616V,远大于0,即使考虑反应的实际酸性条件,电势差也不可能为负值,所以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反应可以自发进行。但一个反应能否发生还需要考虑它的动力学条件。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室温常压下CO不能使KMnO4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即不发生反应。但当动力学条件发生改变时,该反应是可以进行的。如加入催化剂(PdCl2)时,室温下反应即可发生,相应地,反应的机理也会变化。首先发生如下反应:CO+PdCl2+H2O=CO2+Pd+2HCl,而后,Pd再在HCl存在下与KMnO4溶液反应。显然,实际上使KMnO4溶液褪色的是Pd而不是CO。
综上所述,2009年重庆卷理综27题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通过酸性KMnO4溶液来检测HOOC-COOH的分解产物中有CO是不科学的,该设计经不起实验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理科综合27题及参考答案.
[2]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理科综合11题及参考答案.
[3]刘怀乐.对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重庆卷)27题的教学分析[J].化学教学,2009,(12):71~73.
[4]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