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评价的“尴尬”

2014-06-16李生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6期
关键词:白骨精人教版文本

李生红

回首课堂,曾有许多精彩的回忆让人怦然心动,也有许多尴尬的瞬间令人深思回味:课堂中,教师的评价是否正确无误、恰如其分?是否发挥出了它的最大作用?为什么在一些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麻木不仁,甚至烦不胜烦?笔者收集了几种“误评”的现象,进行透析与研究,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一、评价,要求客观

【现象举隅】廉价的表扬

请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四季》教学片段。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一名学生结结巴巴地读完第一自然段,教师随即表扬:“你读得真好!”于是全班同学边鼓掌边称赞:“棒!棒!棒!你真棒!”

四个自然段都学完之后,教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女孩说:“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花儿开了。”教师满意地说:“你真了不起!表扬她。”又是一阵整齐响亮的掌声。

【案例剖析】结结巴巴地读能算读得好吗?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这样的评价会使其误认为“结巴读书”是好样的,能回答问题就是了不起的。

在课堂中,教师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学生说什么都是“好”,答什么都是“对”,动不动就鼓掌喝彩。其实,这种盲目的鼓励、廉价的表扬正是对学生的极不尊重。它不仅不能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持续下去,反而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成效启示】评价,要求客观。既要注重实事求是,不能简单否决,也不能一味迁就。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影子》教学片段。

一名学生在读课文时把“狗”和“跟”这两个字读错了,教师马上提醒:“你在读这段的时候,‘狗和‘跟这两个字宝宝可不高兴了,因为你把它们的名字读错了,赶快纠正过来吧。”这位学生立即更正了自己的读音。之后教师又让这位学生带领大家齐读两遍。

教师客观的评价、真诚的提醒,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认真改正,又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二、评价,渴望真实

【现象举隅】虚假的民主

请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片段。

在教学“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时,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这段话,想一想: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呢?”一生迫不及待地说:“儿啊,我真后悔啊!如果我不揪出你,你就不会被洪水吞没了。”教师不高兴地问道:“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另一生说:“儿子,你还年轻,你不能走呀!”教师有些生气,生硬地问:“会这样想吗?认真思考一下,他到底会怎么想?”大家都沉默了。良久,一生胸有成竹地说:“儿子,你是为了人民群众而牺牲的,你的死是值得的,是伟大的!”教师终于露出了微笑,说:“对啊!此时此刻,老汉就是这样想的。在他的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摆在第一位。”

【案例剖析】老汉到底会想什么呢?不错,老汉是一位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爱自己的儿子,他为儿子的死而后悔。这是人之常情!课堂中,学生没有迎合教师的期待,那富有人性的回答没有在教师的标准答案中,只能被教师一棒子打死。就这样,学生的真知灼见在教师的虚假民主中夭折了。

在课堂中,教师本应依托文本,借助评价,让学生的心更真,意更切,情更浓。而此教师自己不能进入角色,不能体味人生,他的学生也别想得到。人性就此抹杀,真是残忍!

【成效启示】评价,渴望真实。语文课堂中需要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这段话,此时此刻,邱少云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生:烫死了,快来救我!

师:是呀,这种痛苦谁都难以承受啊!

生:怎么这么痛?这下完了,我要死了。现在下场雨该多好啊!

师:真希望奇迹能够出现啊!

生: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烈火烧身算得了什么?

师:为了部队,为了胜利,再痛也得忍着。邱少云没有得到奇迹的垂青,自己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样的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三、评价,呼唤安全

【现象举隅】危险的多元

请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片段。

师: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算”到了什么?

生:他“算”到了第三天早上有大雾,“算”到了那天顺风顺水。

生:他“算”到了曹操的生性多疑,他也“算”到了鲁肃的忠厚老实。

生:我有意见。我认为鲁肃是一个吃里爬外的人。他是周瑜的手下,可他不帮自己的主子,倒去帮助诸葛亮,还为他隐瞒实情。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有许多学生在微微点头)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真好!我也很有启发。是啊,我们从来都说鲁肃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其实他的确不忠不孝啊!

【案例剖析】学生表现出来的多元解读、个性解读的意识和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但是无论如何,“鲁肃是一个吃里爬外的人”这个评价不够客观。学生由于视野的狭隘,得出了具有偏差的结论,还情有可原,但教师在鼓励学生的独特感悟时,能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吗?

教师为了表现自己对新课程中“个性化阅读”的透彻理解,在教学中标新立异,追求多元感悟,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颠覆经典文本,否定其原有的价值取向。乍看之下,似乎体现了“与时俱进”,却不知无形中却毒害了一群人。

【成效启示】评价,呼唤安全。新课程倡导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进行个性化阅读。这种理念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当学生对文本解读有偏差时,我们教师一定要及时引导。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唐僧、孙悟空、白骨精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找出有关的描写内容,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想评价一下白骨精。她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不过我觉得白骨精也有可取之处,她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锲而不舍。这值得我们学习。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许多学生愕然。有人在微微点头)

师:同学们,一个人是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但白骨精她坚持不懈地干什么呢?

生:害人。

师:难道坚持不懈地害人也值得学习?

(学生们恍然大悟)

学生由于受认识水平所限,往往会得出与文本价值偏差较大的结论,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同时,大胆巧妙地说“不”。同时纠误纠偏,拨正航向,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导学生会想会说。

四、评价,追求真诚

【现象举隅】功利的奖赏

请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教学片段。

学完了课文,教师说:“这篇课文短小优美。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它背下来。”学生马上背书。一会儿,教师问道:“谁愿意站起来背一背?背出的有奖噢!”学生纷纷举手。一名学生背出来了,教师奖励他一串葡萄;另一名学生背出来了,教师奖励她一个苹果……学生为了得到这些奖品,表现得异常积极。才几分钟,奖品就用完了,后面的学生,表现得就不那么积极了。

【案例剖析】心理学家德西说过:“当一个人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背诵这篇小短文并不难,而且学生兴致较高,实在没有必要运用奖品来刺激学生。得到奖品的还好,没得到的反而会削弱学习的积极性。

可惜教师“太现实”。他分不清物质与精神孰轻孰重。他把过于现实的思想渗透到了自己的教学中,学生潜移默化地被教师带进了“功利”的怪圈中。

【成效启示】评价,追求真诚。奖励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真诚的语言评价,一句真心的表扬,一个诚恳的提醒,都是任何物质无可比拟的。

如课堂中采撷的评价语:“你的说法不太确切,若能换个说法,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来,愿意再试一试吗?”“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 “读得真不错!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仔细听听!”……

真诚的课堂评价不仅有激励作用,还有改进功能。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而评价修养,并非只是单纯的方法与技巧,它与教师的思想修养、生活积累、社会阅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若要使自己的课堂多一份精彩,少一些缺憾,就必须不断努力,走出评价的尴尬。

(浙江省龙游县大街小学 324403)

猜你喜欢

白骨精人教版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