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探寻 言语生成

2014-06-16黄莉莉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6期
关键词:慢镜头课文语言

黄莉莉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很多教师觉得这是一篇好读不好教的文章。好读是因为叙事简单,情境有趣,语言妙趣横生;不好教是因为作者马朝虎对儿时“缺水”境遇的描写细腻,手法多样新颖,感受独特,通俗的语言背后深藏情感意蕴。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找准课文的教学价值,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让教师们拿捏不准。

魏星老师的教学可谓迎难而上,他用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作为教学线索,引导学生探寻《水》的文本内核,抓住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来体会“珍贵”背后蕴藏的对童年的留恋,感受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母亲的爱心等多种情感。学习课文陌生化的表达形式,体验“慢镜头”的写作效果,并能够迁移运用。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魏老师言语生成的教学特色与追求,让我们享受了一场语言的狂欢与盛宴。狂欢之余,回味思量,感悟有三,思考有二。

【感悟】

一悟:找准言语主线促发生成生长。

魏老师认为语文要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教,要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要找到学生最佳的“生长点”,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穿全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的动态发展的主线。

本节课,魏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主线:“作者马朝虎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那里的人对水的感觉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课文中的哪些词句特别有新鲜感,它传递出了怎样特殊的感觉?”这条线,就是学生理解、生成、生长的学习主线,它给学生充分的语言空间、情感空间和智慧空间,无疑交给学生一把打开言语秘妙的钥匙。

二悟:巧用新鲜感觉提升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引领学生去领悟作者表达的奥秘与艺术。

魏老师的教学由“感觉”切入,直抵其中的言语秘妙,让学生在寻找和赏析文中传递对水的特殊感觉的新鲜词句的过程中,体味其中透出的意蕴情感——特殊的环境产生特殊的经历,特殊的经历造就了特殊的感受,特殊的感受带来了非常的表达。魏老师非常明智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迅速准确地捕捉文中最具个性的言语表达,催生学生的赏读与表达的兴趣。

如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下雨天“就像过节一样”的反常说法中感悟有意思的表达就在特殊的情境中产生,从“一勺水冲凉”的情境赏读以及小组合作解答的过程中,激活、深化、丰富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创造言语生成的动力。在交流分享中,魏老师适时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描述的表象,领悟语言背后传达出的情意。

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妙,最终的目的是指向语言的运用。最后,魏老师布置学生学习课文慢镜头的写法,写自己在生活中的一种感受,例如对雾霾的感受,促发学生在“言—意—言”的循环中生成语文能力。

其实,本文最有意思的写法有两种:一是“慢镜头”的写法,二是通感,把内心的感受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细腻地表达出来。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魏老师巧妙地避开“通感”的修辞概念,而是从“看似矛盾的表达,传达出特殊的感情”的角度来言说这种表达手法,让学生易于接受,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生本观。

三悟:突出学生主体帮助自主建构。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阅读的方法,习得阅读能力。要由“教课文”转向“教语文”,要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

魏老师不仅深谙读文章应该抓住内核的语文之道,还懂得课堂应该以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教学之道。本课教学最值得称道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学生。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要手段,以主线问题作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审美,在捕捉课文新鲜陌生词句的过程中,在提出问题解疑答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教给阅读方法——寻找课文内核,指点写作奥秘——慢镜头写法。

于是,学生们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提升语言的敏感度,而魏老师则以自己对母语文化的由衷热爱去诱导学生,以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教材的独到理解去唤醒学生,让语文教学变得丰盈丰厚,流光溢彩。

可见,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深度与力度。教师要上好课,首先要修炼内功,广泛阅读,细读文本,只有不断磨砺对语言的敏感,才能找到引领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通幽门径。

【思考】

一思:如何处理整体把握与细节品读?

整体感知,篇章结构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如果这节课先让学生默读浏览,捋一捋:作者回忆儿时缺水的经历,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场景?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线索、结构、肌理的过程中,对文章中的人和事,对作者的特殊经历和特殊感受有了整体感知,然后再深入研读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些刻骨铭心的感受的,这样比起一开始就直奔文章的细节和语言,会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阅读规律,显得不突兀,不强拉。更何况,整体把握的概括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是小学中高年级的重要训练点,应该有步骤、有梯度地落实训练。

我很赞同魏星老师“请把鱼放入水中”的说法,语境就是语文之水,人缺水不能活,语言离开语境也无法“意会”,更无法“言传”。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体感知的过程其实也是让学生有意进入课文语境的过程。如果抽离了这个环节,无疑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作静态的分析,会很难确定这个语言片段真正的结构价值和意义,往往是事倍功半。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在其《论言有所为》中也说:“言之用,在一定程度上要从上下文里才能得到解释。”这就提醒我们,言语的奥秘,除了咬文嚼字、品词赏句,还有结构组织的方式、构段谋篇的特色、文体特征的表现,等等,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年段要求循序训练。

二思:如何做到扶放有度、有效?

本节课,在体会重点段落“一勺水冲凉”的语言精彩与慢镜头写法这一教学环节中,魏老师的处理可谓有得有失。

所得的是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出了很有质量的问题,并在师生交流分享中得到解答。如“一勺水怎么会像小溪流呢?”“水流得很快,为什么用了这么多‘滑过?”“抚摸毛孔怎么能张开嘴巴?”“地上怎么可能一滴水都不浪费呢?”

所失的是教师未能捕捉住最佳的时机,及时点拨强化其表达的奥秘,例如借助夸张、比喻、通感的手法,通过反复的动作描写所构成的慢镜头的特写效果,未能“从其(学生)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孙绍振语)

这就提醒我们,以生为本、顺学而导的课堂开放灵动,但是很考验教师的课堂掌控力。把握好教学节奏,抓准反馈的时机,掌握点拨的力度,是课堂教学不懈的追求。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 510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慢镜头课文语言
学会“拍慢镜头”
端午节的来历
慢镜头在党教片中的设计与应用
背课文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电影里为啥会有慢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