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银行不良资产内部控制缺失及对策
2014-06-13洪颖
洪颖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2013: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来自商业银行等金融业内人士大多预期2013年我国银行新增不良资产率将大幅上升,且在5%以上。该报告认为,现在披露的不良资产数据仍存在低估,资产质量压力仍会持续。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也反映,2013年上半年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7531亿元,虽高于去年同期,但各银行盈利增速较去年同期仍有不同程度下滑。数据还显示,6月末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达到292.50%,比去年同期高2.32%;不良资产大幅增长导致拨备提高,同时由于净息差下降趋势显现,银行业利润增长恐怕会进一步放缓。如何防范风险,降低不良资产率仍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的不良资产分类及特点
1.不良资产分类。不良资产是指银行资产的风险超出预先估计,部分或全部损失的资产。不良资产主要分为信贷不良资产和非信贷不良资产两类,其中信贷不良资产主要为对公信贷不良资产、零售信贷不良资产;非信贷不良资产主要为待处理抵债资产、非业务性挂账、拆借(拆出)资金、股权投资等。目前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为信贷不良资产,根据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方法“五级分类法”,贷款风险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后三者即为信贷不良资产,也称“不良贷款”。
2.不良资产特点。目前我国的不良资产数额巨大,主要为不良贷款。201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3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3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比去年同期增加0.02个百分比。在经济下行时期,全国的银行不良贷款都进入暴露期。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既受到体制、法律和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到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思路、管理方法、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我国不良资产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和行业特征。在改革开放初期,不良资产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中西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尤其是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产生了一批不良资产。近几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良资产主要出现在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地区。这主要是企业盲目扩张、后继乏力,民间借贷等因素造成的。
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增长过快、运作不够规范、无对应资产保障。我国城镇化建设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虽然中央政府有一定的财政投入,但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投入。由于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导致地方政府财力不足,而《预算法》又禁止地方财政负债。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3年陆家嘴论坛上公开表示,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末,贷款余额已达到9.5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14%。融资平台贷款因为规模增长过快、运作不够规范、无对应资产保障等问题,已成为银行新的风险隐患。
2.金融监管不完备。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存在不完备的情况。虽然《商业银行法》《保险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中均规定了金融监管问题,但其中部分监管内容简单化和原则化,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对于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且部分法律法规的执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3.影子银行迅速扩大。2012年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对中国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提出了警示。中国影子银行既包括银行业中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又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银行储蓄资金对接投资业务,还包括民间金融。截至2013年6月,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9.08万亿元,信托公司资产规模9.45万亿元,新增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分别为1.11万亿元和1.23万亿元。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4.经济周期变化。经济周期波动直接影响信贷投放总量、信贷行业结构、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在经济高涨期,企业业绩大幅提升,周期性行业在信贷资源配置中比例较高,中小企业违约概率较低,而贷款利率高于大型企业,银行也乐于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小企业贷款比例上升。同时银行对企业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倾向于发放期限较长的项目贷款。而一旦进入经济下行期,周期性行业受经济下行影响更大,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经营下滑,不能按照项目评估时产生预期现金流的可能性加大,使得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资产质量下降(丁玉岚等,2009)。近几年大量出现的钢贸企业不良贷款即符合上述特征。
5.企业自身经营不良。特别是民营企业,大部分采用粗放管理方式,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不注重科技研发和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工艺落后,仅片面追求利润,产品质量低劣,无持续经营的基础。部分企业还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投资盲目、资金浪费严重,致使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银行贷款出现风险。部分企业因为融资难等原因,从民间借贷市场以高息融入资金解燃眉之急,使企业原来紧张的资金链变得更加脆弱。而民间融资利率不断上涨,使大批中小企业纷纷陷入高利贷危机,继而引发银行贷款资金风险,而大量产业的空心化,更加速了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6.征信系统不健全。我国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包括企业及企业主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缺乏权威的征信系统,迫使银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调查信用状况,既增加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又增加了银行业的信贷风险。部分企业法人信用观念淡薄,利用不法手段大量逃废债,更加剧了银行资产的恶化程度。
(二)内部原因
1.银行自身体制不健全。四大行成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后,由于历史原因,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仍较为复杂,部分地区的政府机构还存在以各种变相方式干预银行和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情况,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对银行施加压力,给企业贷款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张影新,2003)。有些甚至直接干预不良资产的清收,出具政府会议决议暂缓处置不良资产。
2.银行间的无序竞争。金融体制改革,加速了银行的发展,也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部分银行为了快速拓展业务,采取了一些不当措施,致使银行间出现不公平、不合理的无序竞争。如通过高息揽存、降低授信条件发放贷款,放松贷后管理,使信贷风险逐步放大。部分企业也利用银行间的无序竞争,多头开户、多头套利,通过重复抵押等手段套取银行资金,也使银行不良资产不断增加。如部分企业利用银行间的无序竞争,以同一套增值税发票,在不同银行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套取银行信用。endprint
3.内部控制管理缺失。
(1)信贷评审、决策机制上的问题。目前我国银行基本上都强调采用审贷分离、集体决策的方法。虽然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道德风险,减少信贷投向失误,但这种机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集体决议可能演变成集体不担责,贷款出现风险后,职责不清,导致集体审议时人浮于事,不作为。其次,投资决策未建立在科学分析的信息基础上。现在的授信分析报告提供的决策信息多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信息较少,且主要是对前期数据的分析,动态预测的分析较少,准确性较低,易导致决策失误。再次,过分依赖于客户经理和审查员的意见,缺乏独立性,未按规定对异常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和调整。
(2)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缺失。各家银行均有自己的一套信贷业务管理方法,对客户选择、授信业务流程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仍存在规定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第一是客户准入。客户准入即是对客户的资质、经营范围和盈利状况等有明确的规定,符合标准的客户才能获得授信,但通过分析不良资产,不难发现银行缺乏行业投向分析和预判。在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宏观调控时,无法及时预警,反应滞后,导致信贷投向偏差,引发系统性风险。第二是贷款“三查”不到位,缺乏对客户的全面风险分析:一是贷前调查时,没有真实反映借款人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对客户所反映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情况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贷款潜在风险提示不够深刻和全面,有些甚至认为拥有抵押物或质押物就万无一失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再深究,更有甚者为了完成考核目标,对企业提供的虚假资料视而不见。二是在贷款审查方面,贷款审查环节未能深入分析企业财务与经营情况,未作出合理判断,未有效发挥审查关在授信风险防范中的作用。三是信贷资金发放后,对企业生产、销售情况未实施有效的监测、跟踪,无法及时发现风险,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错失清收机会。第三是催收和处置手段单一。银行催收手段主要为诉讼清收,催收手段较为单一。且出现不良资产后,银行基本采用核销的方法,缺乏化解和盘活的措施,急需研究探索新的措施和途径。
(3)未能完善信贷责任文化建设。目前我国银行各级信贷从业人员普遍风险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风险意识落后、防范风险注重形式、缺乏危机感;有章不循、执行不到位;条线检查难深入、发现问题反应慢、追责较轻;贷款调查、审查、审批独立性弱(胡重喜、赵毅,2010);贷款流程和条件变更随意性大。
(4)审计监督不到位。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审计技术相对落后。近年银行业快速发展,银行规模急剧扩大,各种创新业务层出不穷,基于风险导向的审计技术还在摸索阶段,审计效率较为低下。二是内部审计力量薄弱。银行业务量逐年扩大,业务环节多且复杂,内部审计人员力量单薄,监督能力不足,风险揭示较为滞后。三是审计面相对狭窄。内部审计还主要局限于合规、操作风险审计和内部舞弊审计,未能全部覆盖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等,缺乏风险责任、经济效益等内容审计,也未对内部控制状况及时作出评价和建议。四是审计成果运用不足。内部审计的审计成果未得到有效重视,屡查屡犯的现象较为严重,因为受到人力和物力、独立性和权威性的限制,审计发现的风险隐患存在披露不及时、敏感问题揭示不到位的情况,使审计建议未能有效落实。
三、加强不良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社会诚信机制,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司法公正和资源配置水平的不断提高。强化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债权保护观念,提高责任意识,严格落实管理职责。
2.银行内部应把好准入关,坚持依法合规经营,进一步强化贷款“三查”制度,完善信贷基础管理,加强内部合规风险管理,努力减少新增不良资产。
3.加强内控责任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管理层对内控机制的重视程度,引导员工牢固树立合规经营理念和思维习惯,形成一种正确的内控文化,逐步实现制度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
4.强化重要环节风险控制,加大审计力度。高度关注国家近期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结合内控管理重点,加大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影子银行业务、票据融资等的审计力度,以及对重要业务、重要风险环节的检查、控制,积极防范和化解风险。
5.完善考核体系,设立正确的风险偏好,使考核指标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进一步认识内控成本与风险偏好的关系,合理界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加大内控考核指标在整个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建立内控管理长效机制。
6.还需进一步加强创新,研究探索新的措施和途径,如资产证券化,建立不良资产市场价值测量与定价制度等,提高化解存量不良贷款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