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剧看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2014-06-13李斌斌

新闻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刻板印象中国形象美剧

李斌斌

【摘 要】本文以经典美剧《绝望的主妇》为例,针对剧中涉及的中国形象的各个侧面进行分析,从中国人、中国菜、中国文化等几个方面分析该剧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认为西方社会对中国抱有强烈的刻板印象,进而简要分析其成因及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美剧 绝望的主妇 中国形象 刻板印象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是指“其他国家( 包括个人、组织和政府) 对该国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①美剧作为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反映出的中国形象代表了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总体认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升和中美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交流都在进一步深化,与之相应,作为文化传播重要渠道的影视领域中,许多美剧也纷纷加入了或多或少的中国元素,如《欲望都市》中夏洛蒂收养的中国女孩,《六人行》中瑞秋穿中国字样的衣服、旗袍等等。这些中国元素的加入,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渗入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另一方面也真实反映了当下美国社会眼中的中国形象。

一、美剧中的中国——刻板印象

《绝望的主妇》是由美国广播公司于2004年10月到2012年5月,在每周日晚九点播出的电视剧。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一个虚构的小镇美景镇,描绘了美景镇紫藤巷的五位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的婚后生活。该剧曾多次夺得美国单周收视排行榜冠军,并赢得了美国各大颁奖典礼上的多个奖项。此剧的片名《Desperate Housewives》也很快形成一阵席卷全美的文化现象,带动杂志报刊与脱口秀节目中的绝望、抓狂的主妇风潮,更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及地区播放。中央电视台也曾在电视剧频道播出过该剧。

该剧中涉及了较多的中国情节,分析该剧中塑造的中国形象,可以看出当今美国社会对中国的认识普遍带有刻板印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人

在角色设置上,剧中有两位有名有姓的中国人角色,姚林和小梅,而她们的角色定位都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佣人。

姚林是一位中年妇女,可能来自中国香港,为了供孩子上学而在主妇Gaby家做佣人。后来Gaby老公因雇用廉价劳工进了监狱,Gaby不得不自己外出工作,后与其发生口角,被解雇。

小梅,来自中国上海的年轻女孩,擅长家政。小梅在片中和主妇Gaby有比较多的对手戏。她偷渡来美国后被一位主妇囚禁作为家庭奴隶,被解救出来后无家可归,Gaby收留了她,之后因为小梅展现出来的一流的厨艺和缝纫手艺,自私的Gaby想让她长期做女佣,小梅却对她感激涕零。后来小梅因为不愿回中国而给Gaby做了代孕母亲,从而可以长期居留。之后,两人关系越来越恶劣,小梅一度从她家逃走,回来之后又和Gaby的老公偷情,最后生下代孕的孩子。

在该剧的前三季中,姚林和小梅是戏份比较多的角色,她们是作为剧中的嘲讽和挖苦的对象和笑料的来源而出现的,这两个角色,遵从了美国影视剧中一贯塑造的华人女性角色的一种类型,即“地位低下的侍女、妓女、情妇或奴隶。”②她们勤劳能干,却没有表现出任何正面的形象,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愚昧无知。知识贫乏、英语不好,没有法律意识,是美国影视剧中一贯赋予中国人角色的特点。在该剧中,姚林和小梅在这方面产生了许多笑料,比如Gaby经常嘲笑姚林和小梅的英语,Gaby送给小梅一只手镯,小梅感激涕零,说Gaby对她比自己父母还好,认为做代孕母亲要和男主人发生关系,为自己是个处女而担心,这些都遭到了Gaby的嘲笑。小梅偷渡来美国,收到了厚厚一叠的遣返信却始终没有当回事,Gaby看到后感到非常震惊。

(2)短浅势利。姚林和小梅都被刻画为短浅势利的形象。当Gaby的丈夫入狱,家里的财产被冻结时,姚林不对男主人的事过问一句关心一句,只会一再抱怨担心工资不发的问题,连带给Gaby脸色看,嘴里嘟囔坏话,干活也不用心了,后来Gaby最落魄的时候去当化妆品导购员,此时姚林出现了,脸上写着“你也有今天”,面对Gaby的道歉的回应是傲慢的一句“给我一支唇膏!”,然后还要Gaby给她化了妆,这时Gaby所说的一段话非常有代表性,反映了美国人对中国女性的看法,她说:“我有过富裕的生活,一切都实现了,而你所能享受的也就只能如此了!”。

总之,该剧所塑造的两位中国女性形象,充满着夸张、变形、歧视、偏见,与剧中四位独立、坚强、能干的美国主妇建立起来的西方女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2、中国菜

中国菜的身影在该剧中随处可见,外卖经常出现在美国家庭的餐桌上,还出现了聚餐吃中国菜的场景。同样的场景在其他经典美剧如《六人行》、《欲望都市》中也非常普遍,中国外卖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剧中对中国菜本身并未做负面评价,却对中国餐馆的卫生问题进行了嘲讽。剧中Gaby威胁小梅在中国餐馆打工的亲戚,警告她不把小梅交出来,就“打电话告诉卫生局你们是如何做木须肉的”。可见中国菜虽然以其美味和廉价、方便进入了美国人的生活中,但中国菜的地位却不是很高,美国民众普遍对中国菜馆的卫生状况抱有负面印象。

3、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向来在美国人心中非常具有神秘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话的艰深难懂,成为美国人的普遍印象。剧中出现了多个跟中国文化有关的场景。Lynette因为照顾孩子而精神疲惫,去看女中医,向其索要能让精神放松的草药。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消费者就对中药产生兴趣以来,中医和中餐、中国功夫一样,是为数不多的融入美国社会的正面的中国文化产物。

此外中国话也是剧中难得的让美国人仰慕的元素,比较Gaby在餐厅搭讪男士,恭维其会说中国话。主妇Lynette的老公要重返大学学习中文。在美国人眼中,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因此对其有神秘感和崇拜感。但对于中国文化的一些落后的地方,剧中仍然是不遗余力的嘲讽,比如猜猜中国人什么时候看牙医的笑话,说中国人只有在“tooth-hurty”(牙疼的时候,英语谐音是2:30)的时候看牙医。

三、刻板印象的成因

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对新事物的接受,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美国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由来已久,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具体分析有以下几方面:

1、历史原因

自从晚清时期大量中国劳工赴美参与建设伊始,针对在美华人的非议和偏见就一直没有停歇。从19世纪后半期的排华运动开始,美国不仅在政治上、政策上进行排华的立法和行动,还在影视作品中宣扬“黄祸论”,塑造了许多妖魔化的中国形象。这种种刻板印象历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在美国普通民众中扎根,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认知。

2、意识形态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当时两大阵营对立的世界格局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背景,以资本主义阵营桥头堡自居的美国,从一开始就对新中国充满敌视和对抗意识。这种因意识形态不同而引发的对峙思维虽然随着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和政治、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显得有些过时而被斥为“冷战思维”,但在美国的社会精英的思想中仍旧有着无法磨灭的印记,使得他们对于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总是保持着一种戒备和遏制的心理,进而对中国的政治决策和政治生态普遍持负面态度,这种心理和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影响着美国的广大民众。

3、传媒原因

大众传媒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一方面通过宣传不断强化民众对于国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认同,引发民众对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的不满和偏见;另一方面也通过有选择的“框架”建构起有关中国的“拟态现实”,通过各种媒介来“涵化”着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如CNN当年对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的误导性报道就是一个例证。

4、经济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各国经济的融合度和依存度都极大提高,美国虽然仍旧保持着全球超级大国的地位,但已经无法单独靠自身的力量来维持经济发展。另外,中国经济增长迅速,目前已是GDP名列全球第二的经济大国,这是美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同时由于始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震荡和欧债危机的蔓延,一方面造成美国普通民众生活与过去相比日益艰难,一方面也展现出中国经济目前“这边风景独好”的现状,引发了美国民众的普遍心理失衡,很难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中国,为了缓解心理的失衡,很多人将美国经济衰退的责任归结到中国身上,对中国的攻击和诋毁也就大行其道。

四、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由来已久,并且由于当前的中国的崛起和全球经济危机的持续还在进一步加剧。而从《绝望的主妇》的成功和广泛影响可知,以电视剧、电影等表现手段为代表的影视传播,对国家形象,尤其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形象和政治形象的支撑,对国家形象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影视传播是构建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渠道,它可以有效地影响受众对一个国家的形象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塑造和确立国家文化形象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中,应该重视影视传播的重要性,力争推出既反映我国文化精髓,又容易引起国外观众共鸣的优秀影视节目,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善中国的形象,消除偏见和刻板印象。□

参考文献

①刘继南:《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5

②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J].《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2007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刻板印象中国形象美剧
浅析美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恢复高考至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变迁研究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