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传播

2014-06-13李侦侦

新闻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谣言

李侦侦

【摘 要】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无不伴随着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谣言往往会导致社会恐慌、使事件趋向复杂,处理起来十分棘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途径和速度更为快捷和便利,其社会影响更为恶劣。因此,关注和研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分析其传播途径和规律,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成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谣言 谣言传播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引起了全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无不伴随着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显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谣言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以更加迅速、更加广泛的态势进行扩散。其肆意传播的负面影响极为严重,会造成社会恐慌、暴力事件、经济损失,并给政府的舆论调控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传播概述

1、概念解析

(1)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①自然灾害事件。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②事故灾难事件。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③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④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大、容易引发人们关注;二是具有不可预见性,民众对这类事件往往事先没有心理准备;三是突发事件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突发事件基本结束后,仍能够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持续的影响。与平常时期相比,突发公共事件时期各种谣言更易于产生和传播。

(2)谣言。谣言是有意凭空捏造的、受众感兴趣的、未经证实的信息。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它的存在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受到谣言的侵扰。一般而言,由于谣言是虚假的信息,经不起事实和时间的检验,稍加理性思考和分析就会不攻自破,而那些颇具影响力和杀伤力的谣言则往往比较集中地产生和流传于公共事件之中。因为公共事件涉及众多人利益、备受人们关注,很多又是突发性的,在较短的时间内信息传播渠道受阻,给谣言以产生和传播的机会。

(3)谣言传播。在突发公共事件当中,谣言的传播与扩散有着特殊的传播机制。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研究了谣言传播的动机和方式,并给出了一个谣言传播的公式:R=I×A,其中R表示谣言在社会上的流通量、流通率,I是重要度,A是模糊度。①这个公式主要表明:谣言在社会上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程度及证据的模糊性成正比,即引发谣言的问题重要性和来自正式渠道的有效证据的模糊性越大,谣言在社会上的流通量就越大。所以,认识和把握谣言传播和扩散的规律,对于消除突发公共事件下谣言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危害

突发事件中谣言由于其涉及面广、牵涉人多,导致的危害尤为巨大。其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扰乱社会关系和秩序。使原来比较稳定的社会人际关系变得相互猜疑、倾轧、紧张,使原来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变得混乱,变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例如,2011年日本地震核泄漏事件,国内引发了“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谣言,从2011年3月14日开始,国内出现了抢购食用碘盐的苗头。16日,浙江、广东等地的食盐销售量暴增,短时间出现了抢盐的集体恐慌,食盐严重紧缺,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二是欺骗社会大众。谣言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心理防备能力减弱,让人不知不觉地成为谣言的俘虏。例如2010年2月21日凌晨,山西传出地震谣言,由于当地政府没有及时澄清事实真相,导致数以千万计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寒风中等待地震的来临。三是危害国家安全。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其集团或个人的私利,往往利用谣言去破坏社会稳定,甚至是国家安全。正因为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具有如此大的危害,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以重视,及时澄清事实,破解谣言。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产生原因及传播途径

1、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产生原因

(1)信息的未知性。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新事物正在孕育或形成,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甚少,按照以往的经验和规律去判断事件常常是不准确的,容易犯错误;加之原有的沟通渠道大都遭到破坏,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例如在严重的地震中,大部分电话线和无线电通讯基站遭受严重破坏,受灾地区内部信息交流、灾区与外部的联络都无法有效进行,人们很难了解受灾情况,从而采取有效行动。②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由于初期公众对非典病毒的传染性、严重性等信息无从知晓,当时国家和政府也没有及时公布疫情并向受众传达有关疫情的信息,于是谣言便开始有了传播的市场。

(2)受众的心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规模地影响公众利益,危害公众健康、生命和财产,使公众处于一种担忧和恐惧心理状态之中,这为谣言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和环境。③当重要且模糊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其需求时,人们便产生焦灼的心理,进而诱发慌乱中的人们无意识地造谣并传播谣言。心理的恐慌使得公众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从而不辨真伪地接受这些模糊信息。加之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不经意间,接受到来自亲人和朋友从QQ、飞信、电子邮件、微信等多种渠道转发过来的谣言,恐慌紧张的心理使他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随即又将自己收到的谣言转发给更多熟悉的、信任的人。在政府未能及时提供准确信息时已经导致了谣言的大规模和快速传播。

(3)真实信息的未及时公开。谣言的传播和猜疑的产生往往源于权威信息的稀缺,只有信息的公开才能有效消除民众心中的种种想象力。④特别是谣言传播的开始阶段,如果真实信息未及时传递给受众就会造成谣言的快速传播。如,在2012年7月份的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中,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相隔4天才更新遇难者身份与人数,以致网上关于死亡人数的猜测和谣言一直不断,甚至有微博谣传房山一家敬老院受灾导致200余名老人伤亡,这一谣言错误地引导了网民情绪,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权威信息的披露一定要及时。

2、谣言的传播途径

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传播速度极快,传播方式多种多样。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突发事件谣言已从人际传播发展到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QQ及网络论坛等新媒介传播。概括地讲,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一是网络传播。当前,由于网络传播中的互动性强,辐射面广,速度快,匿名性又不易被把控等特点,使得谣言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网络上许多形式如BBS、电子邮件、网站留言版、微博等,很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快捷平台。⑤二是手机短信传播。作为新媒体,具备方便快速价格低廉的特点,特别是最近流行的微信,正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渠道。如2014年1月26日,山西忻州市公安局了解到,有人就是利用微信制造传播了“忻州有人感染禽流感,我市人民医院一名医生张红因感染H7N9禽流感并死亡”的谣言,消息的造谣者被拘留。三是传统媒体传播。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相对来说,传统媒体受出版和播出的严格审核的限制,一般不会出现谣言传播,只有个别例外。四是人际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使得谣言传播影响恶劣。这类传播具有直接、形象、可信性强的特点,更加大了谣言传播的影响。可见,谣言的传播途径不是单一的,所以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制止和消除。

三、突发公共事件谣言传播应对措施

对于突公共事件中的谣言应对策略,需要政府、媒体和受众三方共同来执行。

1、政府

(1)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政府应该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公开,积极的应对谣言,用详细真实权威的信息取代谣言。

(2)合理监管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加大和放宽媒体自主权,合理引导媒体发布信息。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利益驱动下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应加强引导和监管。

(3)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媒介传播行为。面对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类新问题层出不穷,要不断结合时代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媒体

(1)积极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媒体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功能,通过发表评论文章、设置报道议程等多种方式,构建公众关心和讨论的话题,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2)加强媒体的自律意识,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当前,部分媒体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时,往往为“眼球经济”利益而驱动,为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歪曲事实,加大炒作力度,丧失职业操守。

3、受众

(1)提高民众的认知能力。政府应该通过信息发布、宣传普及、科学教育等形式,提高民众识别是非的能力。

(2)培养民众的自律意识。民众应注意自己的传播信息行为,遵循法律法规、遵循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谣言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现象,把它放在突发公共事件这个载体上进行多角度的相关研究,可以说是社会危机管理中的一个新的研究内容。这一研究能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突发公共事件的成功处置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

【基金项目:2012年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研究”(立项编号12240045039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胡钰:《谣言:概念与诞生》[A].《传播学论文选粹Ⅲ》[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75-376

②陈德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10

③王春业,《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与政府信息公开》[J].《政法论丛》,2009(4)

④方家平,《“网络谣言”考验“政务信息公开”》[J].《信息化建设》,2007(3)

⑤殷玉平,《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及其应对》[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12)

(作者: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师)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如何科学识别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谣言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基于Hadoop平台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