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流纸媒的新闻自律
2014-06-13孙佳王金红
孙佳 王金红
【摘 要】新闻媒介是公众每天获取新闻,了解新闻的最主要手段和渠道。因此,主流媒体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它们的影响力不仅大,是媒介权威性的体现,更引导着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与认识。所以,新闻自律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极为重要。然而,随着快餐文化及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很多媒体失去了新闻本体所要求的自律,开始走向快餐文化、商业化,甚至以取悦大众来支撑本媒体的发展。本文批评性地列举新闻事件及主流纸媒行为,以期推动新闻的自律性和主流纸媒的发展。
【关键词】主流纸媒 新闻自律 失语
新闻的客观与记者的角色
主流媒体讲究的是以其权威和客观让读者信服,尤其对纸媒来说更为重要。声画新闻可能会以现场的实际情况给受众以直观感受,不论语言怎样的描述,画面事实或者声音事实就摆在那里。但是报纸不同,作为完全以文字和图片两种方式还原事实的媒介,报纸对语言的要求更高,也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在商业化日趋加快的今天能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单纯的以扩大利益链和影响力为目的,来报道新闻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下,一些主流纸媒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如果不加批评,也许会在那条远离新闻自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12年11月王石离婚事件成为了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宠儿,对于此离婚事件,各大媒体又衍生出了长江商学院读书及女孩儿如何傍大款等一系列的深度新闻报道。比如,《新京报》报道《王石婚变,你又不相信爱情了》、《广州日报》报道《女明星上商学院动机不纯 靠饭局上位已out》,这样的报道题材是对贫富差距和目前很多年轻女孩儿思想上的一个教唆,并不能起到一则新闻和深度挖掘的价值。新闻语言为何要求以白描为主要手段,原因也在于这是新闻的特点,更是对记者写作的一个限制,运用白描手法记者才能更加客观地报道,用不加修饰的语言使事件更加公正地呈现于受众面前①。在广州日报的《女明星上商学院动机不纯》的这篇文章中,多次提到一个微博名为***的网友说,新闻的一大特点是“借口说话”②,正因为这个特点,让很多记者走了旁门左道,将自己的情感和看法强加在了别人的口上,而新的传播平台微博、论坛成为了这些打着客观旗号却说着一家之言的外衣,微博上是否有此人?论坛上是否有此话?而某个人的想法又是否能代表着群众的呼声?无从考证也无从得知。
从王石离婚事件来看,显然记者们进行了夸大报道,名人中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离婚,王石离婚也不应该被层层剥皮,这样的夸大报道,明显是在取悦读者和为了商业影响。“可读性”是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外来语③,记者要注意选择有价值可报道的新闻才能让报纸具有可读性,让报纸活起来。作为记者,多选择对社会有正面影响或者有警示意义的题材加以深度报道,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才是记者工作的真谛。
再者,一些记者在报道中容易充当事件的裁判员。虽然,近年来媒介审判现象减少了,但记者带着有色眼镜进行采访的现象依然未减,从很多新闻的标题上便有体现。《大河报》2012年11月23日的标题“没法拼爹只能拼自己”,这个题目显然有感情偏颇在里面,其内容是报道“九二派”企业成功人士参加一个会议并发表经验之谈。但是仔细看这个题目,就会让人有一种感觉,难道成功大多数都是在拼爹?实在拼不下去才会去拼自己吗?新闻标题对受众有指导作用,这样带有感情色彩的标题,记者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角色定位吗?此类现象,还有很多,多以“90后”、“富二代”、“官二代”等个别人代表一类人群。
主流媒体的主力军是记者,记者的个人素质和自律直接影响到主流纸媒的新闻自律。记者没有正视新闻客观性和自己的角色,所作出的行为,应该得到深刻的反思。
媒体失语与公信力
相比于近些年的媒介审判事件,媒介失语现象也许更加可怕。媒介就是要善讲真话,敢讲真话,而面对着一些敏感事件,媒介选择了沉默,受众没有看到真相从主流纸媒的口中说出,导致受众对真相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2012下半年出现了好多类似事件,重庆官员雷政富不雅视频被上传网络后才有类似《深圳特区报》等媒体对官员现象进行报道拷问,那么笔者不禁也要问,主流纸媒的职责是什么?我们曾经标榜的独家新闻如今都淹没在了哪里?多少个主流纸媒的新闻报道都是依靠着微博的力量和线索?面对雷政富的丑恶行为,《重庆日报》始终没有报道此事件,不仅没有及时发出媒体的声音,而且沉默在了受众的舆论声中。
现如今,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字眼,“网友***说到,经过我报记者求证,……”类似这样的话语,只能更加反映出纸媒的退化,“今天的新闻是昨天的历史”,新闻的时效性对记者们要求时刻都要注意身边的新闻动向,面对皮鞋胶做老酸奶事件,面对雷政富事件,河南校园砍人事件,当地的主流纸媒不是选择站出来为受众报道真相,而是选择了以“失声”的方式面对受众。沈阳市的主流都市报《沈阳晚报》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沈阳打假”事件可谓风波一时,从2012年7月中旬公安局打假专项活动开始,各大商铺闻风丧胆,纷纷以不营业的方式面对检查,面对街头小巷家家关门,想买瓶水都找不到地方的局面,《沈阳晚报》却选择了失声,从7月13日事发到8月8日事情结束未发表任何言论和新闻报道。直到8月7日公安局门口贴出打假专项活动停止通知后,8月9日的《沈阳晚报》上才登出了以“重新开张”为标题的新闻,其后又发表“开口馅饼店被罚‘10万,没影的事”的新闻报道,主要就近些天开张被罚钱的情况以一家馅饼店老板的辟谣为事情的告终。笔者不禁要问,滞后了近一个月的报道,谈何时效性呢?
在如今网络日益繁荣的时候,人们还是选择看报纸,关注主流纸媒,主流纸媒也没有像传说中一样,退出公众的视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公信力,因为它的权威性和及时性,让读者相信,真相就在这里。为什么公民记者代替不了主流纸媒的记者,正是因为这种公信力的存在。“失声”不应该是主流纸媒选择的工作方式,不要让“失声”成为习惯,更不要辜负了这宝贵的公信力。
“祛魅”对新闻评论的考量
评论是一张报纸的灵魂所在,一张报纸上没有评论只有新闻是不完整的,评论可谓起到的是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评论具有引导、解释、表态、深化的作用④,它能将具体的措施、法规、热点事件的内涵加以解读,引导社会的舆论,引导着人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也是对受众思想的引导,能对社会上不正当现象进行辟谣,解除人们思想上的疑虑。站在公正的角度上,“祛魅”成了对新闻评论价值性新的考量。
《扬子晚报》2012年12月21日的新闻评论《“末日”背后:文化自信和现实忧虑》,文章中分别从为何我们相信了末日的角度对我们的文化和现实的状况方面加以评论,笔者认为,这样的评论应该多在末日前发表,起到对受众思想上疑虑的解除作用。并且,评论就应该以干净、利落的话语来启发人,教育人,而该评论虽然道理存在,但是预言过魅,提到道家、儒家思想,并用文言句结尾,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难度。发表时间上也存在问题。类似现象还存在于《阜新日报》综合版块,2012年9月14日报纸第二版“小玛瑙,大作为”就是一种典型形式,文章开篇“锣鼓阵阵,歌声激扬,阜新大地沉浸在一片欢乐、喜庆、祥和的氛围中。”文中描绘现场时又说,“分会场上,人山人海,记者一路走来,目不暇接,让人惊叹。”这样的套话笔者认为没有任何新闻价值可言。可是这篇文章是登载在报纸社论位置的侧记稿。
结语
当下,新闻实践的语境复杂,记者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媒体的审判与失声现象、评论的“祛魅”、媒体的职业道德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逐步改进的问题。在商业化发展的新闻大背景下,新闻自律是艰难的⑤,但是作为主流纸媒依然要坚持自律,以自律为原则和己任,才能使主流纸媒长久地发展下去,提升这些媒体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①刘明华、徐泓、张征:《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0
②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48
③张浩:《新闻写作必备全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25
④胡文龙,秦粫,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1
⑤陈力丹:《艰难的新闻自律》[M]. 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2-3
(作者:孙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本科生;王金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