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的比较
2014-06-13王建华
李 静,王建华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泛珠三角区域”指包括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和广州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经济规划区,简称“9+2”。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的面积占全国的1/5,人口占全国的1/3,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3,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福建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之一,在区位上有着天然优势。同时,福建省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在引领海峡西岸经济区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快推动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以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增长。
1 泛珠三角区域科技投入与创新能力的共性比较
科技实力能决定一个地区、国家的经济实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科技投入机制的设计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增加科技实力的关键途径。对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的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其共性支出体现在:
1.1 科技投入持续增强
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围绕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目标,通过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增强科技投入等手段,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投入中最积极能动的因子,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是直接创造和应用科技成果的人员,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活动规模和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2]。从表1可知,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R&D人员全时当量逐年上升,从2007年的448558.2人年增加到2012年的937616.9人年,年均增长率为15.89%,增长幅度较大。从整体上看,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科研人员队伍扩大趋势明显。再从区域内各省的分布情况来看(以2012年为例),广东省和福建省分别聚集了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科研人员的52.51%和12.21%,比其他几个省(区)具有明显的优势。
表1 2008-2013年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R&D人员全时当量情况 (单位:人年)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4年),表3、表4同。
R&D资金投入是最重要的科技经费来源,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活动规模和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3]。从表2可知,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的R&D经费内部支出金额从2007年的8121695万上升到2012年的24806902.6万,年均增长率高达25.02%。从整体上看,9省(区)R&D经费内部支出金额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再从区域内各省的分布情况来看(以2012年为例),广东省R&D经费内部支出金额占9省(区)总支出金额的49.83%,投入金额居9省(区)之首;福建省位居第四(10.92%),排在广东、四川省(14.14%)、湖南省(11.60%)之后;而贵州(1.68%)、海南(0.55%)排在末两位。
表2 2007—2012年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R&D经费内部支出 (单位:万元)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4年),表5同。
1.2 创新产出成果不断增加
在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大量增加的支持下,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科技创新产出成果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来看(表3、表4),9省(区)2012年有513217件科技成果进行了专利申请,相比2008年的170950件,数量上增长了约3倍,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4.59%左右,不断缩小了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科技水平差距;在专利授权方面,9省(区)2012年有276415件专利获得授权,相比2008年的98083件,数量上增长了约3倍,专利授权率为60.87%,年均授权率为64.36%,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之间的差距较稳定。再从区域内各省的专利情况来看(以2012年为例),广东省的专利申请受理量占9省(区)的51.49%、专利申请授权量的占49.83%,具有相对优势;福建省的专利申请受理量占比与专利申请授权量占比分别为10.46%、10.92%,排在广东、四川、湖南之后。
表3 2008-2013年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情况 (单位:项)
表4 2008-2013年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情况 (单位:项)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产出之一,一个国家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则直接反应了该国科学研究的国际水平及其特点。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权威国际论文检索系统。从科技论文数被国际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来看(表5),“泛珠三角”9省(区)被这三大权威国际论文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从2006年的24928篇上升到2011年的51718篇,年均增长率为15.72%,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增趋势。以2011年为例,9省(区)被国际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数占全国(303246篇)的17.05%,低于北京单一省市(57008篇)的占比18.80%;再从区域内各省(区)的情况来看,2011年广东有14331篇,占区域总量的27.71%,福建省(5078篇)占比为9.82%(区域内第4)。
表5 2006-2011年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科技论文数被国际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2 福建与泛珠三角内地其他省份科技创新投入与创新能力的比较
尽管福建省近年来科技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无可否认,与泛珠三角区域内地其他8省(区)相比,特别是广东、四川、湖南等相比,科技创新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科技创新能力急需提高,主要体现在研发资金投入不足、高水平科技成果所占比例低,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方面。
2.1 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福建省近年来不断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金额,但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规模和总量在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中的占比还是不甚理想,与其他省市,特别是广东省,差距很大。
从R&D经费投入来看(图1),2012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为9080项,在9省(区)中排名第3;2012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为238.17亿元,排名第2,但仅仅只有广东省(1077.86亿元)的22.10%,与广东省差距甚大。
从开发新产品经费情况来看(图2),2012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项目数为9120项,投入开发新产品经费为227.83亿元,与其他8省(区)相比,无论是项目数还是其投入的经费数,均处在靠前的位置,但与广东(43314项、1186.56亿)相比,还不及其1/5。
从财政科技拨款来看(图3),尽管近年来福建省加大了财政科技拨款的力度(2008年的25.63亿上升到2013年的60.63亿),在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中排名居中,但和广东、四川、湖南等省相比,财政科技拨款总额仍然偏低。以2012年为例,福建省财政科技拨款为40.48亿元,在区域内排名第4,其财政科技拨款金额仅为广东省的19.85%,差距甚大。
2.2 高水平科技成果所占比例较低
虽然福建省科技成果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产业的竞争力仍然偏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核心专利数量低。在专利申请与授权中,福建省主要以使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有效发明专利不仅数量少,而且增长速度也慢。从国内3种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数量情况来看(表3、表4),2013年福建省专利申请受理为53701项,与区域内其他8省(区)中专利申请受理数最高的广东省相差210564项,与区域内其他8省(区)中专利申请受理数最低的海南相差51343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9884项。在福建省已受理的2013年专利申请中,共有37511项专利获得授权,仅为区域内专利授权数最高的广东省的22.01%,其中获发明的数量为2941件,仅占专利授权数的7.84%,表明福建科技成果中原创性的发明成果还比较少。此外,在科技论文发表数、出版科技著作数等科技成果中,福建省以5078篇(包括SCI、EI、CPCI-S),排在全国第18位,说明福建省的科技产出效率与其他先进省(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图1 2012年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3》,下同。
图2 2012年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情况
图3 2012年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情况
2.3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一直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率都偏低。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80%,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从福建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情况来看,长期以来,福建省大量的科研机构与高校都独立于企业之外,从而使得科技成果供给脱离于市场需求,无法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全国平均转化率持平。从技术市场成交额来看,2013年福建省的技术市场上技术交易合同为5361项,合同交易额为53.99亿,但是这些技术交易合同中,属于技术开发类、技术服务类和技术咨询类的合同占比非常大,技术转让合同(218项)仅占4.07%。从图4来看,福建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在全国排名17位,在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内排名第3,但与广东、四川相比,仅占其的10.08%、31.46%,与江西、河南相比,领先优势不明显。
图4 2013年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技术市场成交情况注:数据来自2014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研发资金投入、高水平科技成果所占比例还是科技成果转化率来看,福建省的科技创新水平都与泛珠三角区域内的广东、四川等省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区域内的各省市发展不平衡,这种差距直接影响到福建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影响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3 提升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策略
应立足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努力调试制约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各项因素,积极实施提升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策略,以实现福建省在泛珠三角区域中的关键作用。
3.1 加大科技投入规模,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一系列要素支撑的基础上的,只有合理地配置各项科技资源,才能产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资源的投入要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确保要素使用的帕累托最优。在研发资金投入方面,要扩大财政科技拨款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适当调整福建省财政科技拨款的规模,优化财政拨款的结构,把数量有限的政府科技资源从投入过多的领域部门向资源相对贫瘠的领域部门转移。此外,应建立由政府、社会、企业、金融业等共同投资和承担风险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资金投入体系,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在人才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科技研发人才,特别注重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引进海外顶尖科技人才,把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作为工作重点,因为科技研发资金只有在科技人才的使用下才能转化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还需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支持了解市场需求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从而为福建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队伍。
3.2 瞄准新兴高科技产业,提升高科技成果比例
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不仅要增加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更应该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当前,福建省科技创新成果中高科技创新成果所占的比例较低,不能满足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提升高科技创新成果的比例对推动福建省战略性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福建省政府可大力发展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物联网、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新能源等为重点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及时发布对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加大对研发部门的扶持,如政策倾斜等,确保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高质量。也可利用福建省的区位优势,加强对台合作,推动闽台高科技联合攻关,从而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提升福建省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3.3 强化供求衔接环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有效衔接的过程。福建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出特点是前端技术研发和后端产业投资相对较强,但两者的衔接即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却是相对薄弱[4],因此要特别强化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的衔接环节。在挖掘企业和市场需求方面,可以通过营销推介的方式来挖掘客户需求,如从相关机构获取企业名单和联系方式,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如电子邮件、网站、电视广播等)来对相关信息进行推介,特别是技术转移的成功案例;也可以通过定期的主动走访企业来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在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脱节、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上,科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了解企业的有效需求并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开发模式[5]。在供需双方交流方面,可充分借用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传播扩散,如建设一个专门的网站(如海峡成果交易网)来发布科技创新成果的供求信息,并实时更新网站信息;也可通过建立与完善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以及构建科技文献资料、专利等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来加强科学技术供需双方的交流;也可以探索举办多种形式的成果交易会(如6·18成果交易会),既可以由行业协会主办,也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办,既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L]. 2012-09-24.
[2] 陈晓红,罗珊,安宁. 论“泛珠三角”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J]. 科技管理研究,2007(9):211-214.
[3] 罗珊,安宁. “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科研管理,2007,28(1):181-187,64.
[4] 冯潮华,叶琪.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J]. 东南学术,2013(1):72-79.
[5]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L]. 201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