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4-06-13吴郁芳
吴郁芳
(武平县农业局,福建 武平 364300)
武平县是福建省茶叶优势产区之一,也是福建省著名的炒青绿茶生产大县。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茶产业已发展为武平县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武平县农业经济的重要来源。推进茶产业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实现“以茶兴县、以茶富民”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本文总结了武平县发展茶产业的优势及现状,并针对产业发展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1 武平县发展茶产业的优势
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武平茶叶产自县内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乡镇,境内山地植被覆盖率高,终年云雾缭绕,武平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早春气温回升快,秋季降温慢,非常适宜茶叶的种植,与杭州相比这里的春茶采摘要提早15天左右;境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壤属红壤、黄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具有种植茶叶的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1.2 深厚的种茶历史
武平不但有着优越的种茶自然条件,还有着深厚的种茶历史。早在300年前的清·康熙年间,武平绿茶中的“高埔茶”就以“香高、味醇、鲜爽、形美”的品质,享誉潮、梅、汀等州、府,并成为朝廷贡品,此后相继开发出闻名周边地区的“蕉礤茶”、“石古塘茶”、“腊石岌茶”等地方历史名茶[1]。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发扬传统历史名茶的基础上创制的武平绿茶,以“香气高锐、滋味浓爽、汤清色绿、外形美观的特殊品质闻名省内外。
1.3 良好的产业基础
截至2013年底,武平县茶叶种植面积3733 hm2,全年总产量3.1万t,总产值1.21亿,其中绿茶约占90%;茶园主要集中在桃溪、湘店、中山、武东、城厢等5个最适宜发展的山区乡镇。茶树品种结构方面,过去主要是福云6号、福云7号、梅占等品种为主,近年来相继引进乌牛早、龙井43、金观音等优新茶树品种20多个,推动了茶树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武平绿茶已发展有炒青绿茶“梁野炒绿”、扁形茶“梁野翠芽”、螺形茶“梁野雪螺”、毛峰等多种名优茶系列产品。
2 武平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2.1 茶业生产规模不断攀升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武平县茶叶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008-2013年武平县茶园种植面积从2059 hm2增加到3757 hm2,年平均增幅13.6%(图1);2009年出台茶产业扶持政策后,茶园面积迅速增加,当年新植茶园面积达1280 hm2;茶叶产量从1.993万t上升到3.015万t,年平均增幅8.5%;因名优绿茶的增加,茶叶产值也从0.4088亿元上升到1.205亿元,年平均增幅32.4%,超过了面积和产量的增长速度,实现总收益、平均收益和实际收益大幅增加;但是,2010年开始受生态建设政策影响,新植茶园难以实施,新植面积发展缓慢。
图1 2008—2013年武平县茶叶生产规模变化情况
2.2 生态茶园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011年起武平县开始实施以高效安全生态茶园建设和茶叶初制加工厂清洁化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茶园建设项目,先后在5个乡镇21家茶企(包括种茶大户)的茶园组织实施(表1)。全县累计建设生态茶园733 hm2(平均每年实施面积超过244 hm2),品种改良255 hm2,项目区新建茶园蓄水池409个8342 m3,建设茶园机耕路57.5 km,茶园套种绿肥和保梯植物415 hm2,种植防护林及行道树共10.29万株,改造茶叶初制加工厂18家。生态茶园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茶叶基地水平和茶叶综合生产能力。
2.3 产业化经营有所提升
武平县现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63家,12家较大型的规模生产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家市龙头企业),成立了县级茶叶协会和各类茶叶专业合作社10家。通过对一批作坊式的茶叶初制加工厂房进行升级改造或异地新建后,配置了先进的加工机械、优化了加工工艺,实现了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全县茶叶生产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生态休闲观光化发展。
2.4 品牌建设成果显著
一是注重“三品一标”认证。武平县现有有机食品认证品牌2个,绿色食品认证品牌3个,2009年“武平绿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二是加强商标建设。从2005年开始统一使用“武平绿茶”品名,到目前为止已核准注册了71件茶叶商标,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5件,市知名商标7件,现有省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农产品4个。三是狠抓质量体系建设。目前共有8家企业获得QS认证,另有2家正在申报。四是积极参加各种茶事活动,其中2012年“中绿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活动,“武平绿茶”获得了3个金奖2个银奖4个优质奖,所获金奖数占福建省获得金奖数的75%。在2013年全省名优茶鉴评活动中“武平绿茶”荣获23个“省名茶”、27个“省优质茶”。通过参加各种茶事活动,提高了“武平绿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表1 2011—2013年武平县现代茶业建设主要项目完成情况
3 武平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小,品种结构单一
武平茶产业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但目前总体上仍暴露出规模小,品种结构单一的问题。现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63家,大部分规模较小,许多厂房较为简陋,多为家庭作坊式的散户经营。大部分老茶园种植的品种仍然是福云6号、福云7号,新品种试种推广进程缓慢,老旧茶园改造程度低;另一方面,茶类结构比较单一,武平县90%以上为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等产量极少。
3.2 茶园管理有待提升,质量监管压力大
经过近几年的生态茶园建设以及资金投入的增加,武平县茶园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存在许多管理上的不足,千家万户分散的经营方式导致传统茶叶生产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武平县茶园仍存在基础设施差、品种结构单一、管理不规范、机械化和生态化程度不够等问题。部分地区在新建茶园时,对水土保持不够重视,建园过程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部分茶农对茶园的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性,过分依赖农药,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不到位。
3.3 政府扶持力度不足,龙头企业少
从2009年起,政府每年拨付200万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茶产业的发展,分别在新植茶园、茶园节水喷灌、茶叶生产加工机械设备、茶叶加工厂房建设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相比较武夷山市政府每年组织茶叶专项扶持资金近2000万[5],武平县的扶持力度严重不足。近年来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虽有所发展,但仍存在数量少,实力不强的局面。
3.4 茶农素质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茶园的种植管理人员且呈现老龄化趋势,素质普遍不高,对科学施肥、喷药、采摘技术及制茶技术的掌握和传承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之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知识技能老化,技能传承后继乏人,在开展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及“五新”技术推广等工作上开展力度不够。另因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加之缺乏科技创新的硬件条件,无法开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新茶或是新品种的研发。
3.5 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度有待提升
在市场经济中,品牌的知名度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2]。在武平茶产业发展初期,茶叶名称名目繁多,有“武平绿茶”、“年年春”、“梁野山”、“仙岩”、“千山”等品名,企业在推广品牌时各自为营,难以形成合力效应。为提高武平绿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该县从2005年开始统一使用“武平绿茶”品名,开发了梁野炒绿、梁野翠芽、梁野雪螺、毛峰等多种名优茶系列产品,但是因起步晚、品牌宣传推介不到位,品牌效应还不明显。
3.6 销售渠道狭窄,市场占有率低
一方面因营销战略跟不上,武平绿茶的销售渠道狭窄,消费群体主要局限在本县内及闽、粤、赣等客家地区;另一方面因茶企实力不强,广告投放的能力有限,限制了武平绿茶知名度的扩散及提升,导致市场占有率低,市场竞争压力大,影响了武平茶产业全面有序发展。
4 加快武平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茶类、品种结构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内容是延伸和优化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的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而农产品加工业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产业链条。要提高茶叶加工业的竞争力,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增长方式,培育形成“需要什么—加工什么—种植什么”的发展模式。在产业结构上,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引进优良品种,调整茶树品种结构、优化茶叶品类、花色结构,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在调整茶树品种结构时,要合理搭配早、中、晚品种,避免品种过于单一,合理调节采摘期,提高经济效益。
4.2 推进茶园集约管理,提升茶叶质量水平
加强茶园生产过程的管理,可以从源头提升茶叶质量。一是通过增加对生态茶园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茶园道路、水利及绿化设施建设,改善茶园生态;二是改造现有的低产茶园,通过改植换种积极推广梅占、乌牛早、福鼎大毫、金观音等优新茶树品种,进一步优化茶树品种结构,增加生态茶园面积;三是通过积极推广以增施有机肥为核心的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茶园配置杀虫灯和黄色粘虫板,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四是通过不断加大《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切实加强对化肥、农药等茶园投入品的监管,积极开展茶叶农残检测,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产业安全。
4.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发展的依托和保障,把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国内外大市场衔接起来,是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起带动作用的载体[3]。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茶叶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专项资金的数量,扩大龙头企业的比例和规模,引导茶农、茶企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组织模式,建立标准化的加工厂房,改变农户分散加工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吸引一些像“富源山茶业(浙商投资)”这样的外商投资企业,将外来的先进制茶、种茶技术以及销售理念带进武平,带动武平县茶产业的发展。
4.4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一是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二是要提高茶农的技术水平、品牌意识与名优茶意识,建议县农业局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省内外的专家进行授课,通过请进来指导、走出去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茶农的技术水平;三是增加乡镇茶技人员编制,充实科技推广服务队伍力量,充分发挥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加工工艺、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宣传推广作用;四是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与业务能力,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市场观念和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带动企业发展,助力武平茶产业水平的提升。
4.5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公用品牌
一要加大武平绿茶的宣传力度,在大中城市举办“武平绿茶”产品推介会,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评比、全省名优茶鉴评等省内外重大茶事活动;二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打造好“武平绿茶”这一区域公共品牌;三要深度挖掘武平县茶文化,通过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提升,把茶文化与茶产业融为一体,丰富茶文化内涵,发展壮大茶产业,力争通过多年的努力,把“武平绿茶”公用品牌培育成省内乃至全国较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著名品牌。
4.6 组建多元营销网络,开拓省内外市场
一是加快市场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二是支持品牌企业开设体验馆、专卖店、连锁店、网上交易等,加快与消费者信息传递,提升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瞄准高端市场,健全“武平绿茶”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翠芽王”、“炒绿王”、“雪螺王”等顶级产品,提升“武平绿茶”的影响力;四是健全省外营销网点,支持龙头企业在大中城市设立“武平绿茶”直销网点,带动千家万户闯市场,促进茶叶贸易,拉动武平茶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德明.浅谈发展“武平绿茶”产业的对策[J].农业科学,2013(5):17-18.
[2] 申屠娇,冯海强,王力.杭州市茶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茶叶,2013(2):14-16.
[3] 陈进火.提升安溪茶叶产业化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茶叶,2013(4):42-43.
[4] 高峰,苏峰,刘琳燕.福建省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茶叶,2014(3):8-11.
[5] 陈富基.学习武夷山经验助推青川茶叶产业快速发展[J].中国茶叶,2014(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