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014-06-12刘长龙曲洪建倪燕燕
刘长龙 曲洪建 倪燕燕
[摘要]以黑龙江省1978—2010年农业数据为样本,构建投入要素、制度变迁、政策支持与农业增长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土地、劳动力、化肥施用量、机械动力、用电量、灌溉量、财政农业支出、农业贷款、土地流转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从投入要素角度分析,土地、用电量对农业增长的影响为正,劳动力、机械动力对农业增长的影响为负,灌溉量与农业增长无关;从政策支持角度分析,财政农业支出、农业贷款的增加都会带来农业增收;从制度角度分析,土地流转制度在黑龙江省实施的效果不明显,并不是所有的省份都适合推广这一政策。
[关键词]要素投入;政策支持;制度变迁;农业增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4-0053-04
一、引言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中央在2004—2013年连续十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问题。在“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是最基本问题,也是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四靠”措施,即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四靠改革。中央财政“三农”累计支出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2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末的1763万亿元;加强耕地保护,维护农民权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465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033万户,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这些措施能否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形势,财政金融政策、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和农地制度改革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程度如何是现阶段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黑龙江省农业调查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农业要素投入、农业财政金融政策和农地制度的变迁是否对农业增长产生影响及其影响程度。
二、文献综述
(一)要素投入和农业增长关系研究
赵建欣、张忠根(2007)以1985—2004年中国各省份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土地与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比例呈下降趋势,而资本的投入比例日益上升。蔡俊煌等(2010)基于1978—2008年数据运用DEA方法实证分析后发现,我国农业已逐渐呈现高能耗、高投入且低产出、低效率的发展趋势。党超(2011)利用我国1979—2008年2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探究物质要素投入对我国农业产出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农业生产的各项要素投入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
(二)财政金融政策与农业增长关系研究
温涛、王煜宇(2005)基于中国1952—200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和农业贷款没有带来农业经济的增长。吴艳、王林萍(2013)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福建省的涉农贷款、财政支农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福建省涉农贷款、财政支农与地区农业发展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两者都有力促进了地区的农业发展。王启(2013)对1985—2009年间江西省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信贷对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作用并不显著。
(三)农地制度和农业增长关系研究
土地交易(或流转)有可能导致土地集中,从而带来土地规模经营。关于土地规模经营的绩效问题,国内外学者持有了不同的观点。较多的学者认为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从而提高规模经济和效率。速水佑次郎、拉坦(2000)选取了欠发达和发达国家作为数据样本,对土地规模经济与农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土地规模经济的作用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别的解释大约为25%。张红宇(2002)认为从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确立到土地不同经营形态的创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绩效非常显著。罗必良等(2008)认为,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但是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农村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成反比,即土地经营规模小的农户的土地产出率反而高于土地经营规模大的农户的土地产出率。贺振华(2003)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土地流转并不会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俞海等(2003)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有助于改善农村土地的长期肥力,但对土地产出率无明显的正面效应。
综上所述,农业要素是农业增长的基础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要素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产生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行初期,对我国农业增长起到了显著的影响;然而家庭联产承包制也对规模经营造成了破坏,其弊端逐步显现出来。土地流转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近年来国家采取多种综合措施来解决农业增长问题,加大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的力度促进农业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每个省份在要素投入、农地制度改革、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方面的措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各个省份的农业增长状况各有不同。因此本文将采用1978—2010黑龙江省的农业数据,实证分析要素投入、农地制度变迁、财政支出和农业信贷对农业增长的影响,为我国今后农业资源的配置和农地政策的未来取向提供参考。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黑龙江省1978—2010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农业统计年鉴。
(二)变量选取
选取农业总产值作为因变量,投入要素变量选择耕地面积(LAN)、劳动力(LAB)、化肥施用量(FER)、机械动力(POW)、农村用电量(ELE)、灌溉量(IRR);政策变量选择农业财政支出(EXP)和农业贷款(LOAN);制度变量选择土地流转制度,以虚拟变量HRS代表土地流转政策,2005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颁布,因此2005年以后我们选取1,其余选0;科技对农业增长的影响主要在农业财政支出中的科技支出以及投入要素中得到体现,因此不再单独设立变量。
从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1土地要素对农业增长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说明耕地面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显著。耕地作为传统的投入要素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显著,说明农业一直没有走出靠土地数量增产增收的局面,特别是对黑龙江省这样耕地面积较大的省份。
2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劳动力和农业增长存在负相关关系。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黑龙江省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走出农村到城镇务工,这种劳动力的调整不仅对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对非农产业起到促进作用。
3化肥施用量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化肥施用量没有显著提高农业总产值。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化肥施用量大幅提高,带来包括土壤质量退化、土壤及水源污染等问题,进而导致粮食减产,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机械动力对农业增长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为负,说明机械动力和农业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国家通过下乡补贴等形式支持农民购买农机具,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增长速度惊人,受到耕地面积的限制,机械化数量达到最优数量点以后,数量再增加,不但不会促进农业增长,反而会阻碍其发展水平。
5农村用电量对农业增长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农村用电量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显著。农村用电量既包含了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生产用电,主要用于农业灌溉,也涵盖了与之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用电。后者虽然不能直接为农业产出增加做贡献,但无论是粮食加工业的拉动作用,还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农业生产条件的持续改善,都要依赖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农村用电量对于黑龙江省农业增长意义重大。
6灌溉量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灌溉量没有显著提高农业总产值。黑龙江省降水资源比较稳定,年降水量多介于400mm~650mm之间,在一年内,生长季降水约为全年总量的83%~94%。因此农业生产对灌溉的需要相对较少,因此灌溉量没有显著影响农业增长。
7农业财政支出对农业增长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农业财政支出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显著。黑龙江省财政将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大力支持良种化工程,加快培育粮食、蔬菜、林木、畜禽及水产新品种;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支持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和农技人员队伍建设。这些措施有效地拉动了农业的发展。
8农业贷款对农业增长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农业贷款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显著。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贷款增长速度较快,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农业贷款支持的力度,农业贷款主要用于小额农户贷款,这些措施对黑龙江省农业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
9土地流转制度对农业增长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黑龙江是我国农业大省,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在2005年土地流转政策颁布以前已经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在科技没有明显进步的情况下,土地流转的效果并不明显。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以1978—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数据为样本,构建投入要素、制度变迁、政策支持与农业增长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土地、劳动力、化肥施用量、机械动力、用电量、灌溉量、财政农业支出、农业贷款、土地流转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发现以下结论:1从投入要素角度分析,土地、用电量对农业增长的影响为正,劳动力、机械动力对农业增长的影响为负,灌溉量与农业增长无关;2从政策角度分析,财政农业支出、农业贷款的增加都会带来农业增收;3从制度角度分析,土地流转制度在黑龙江省实施的效果不明显,并不是所有的省份都适合推广这一政策。
根据上述结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一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确保丰产丰收。二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减少耕种土地的劳动力数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对化肥的使用必须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避免化肥滥用,保证有限的耕地资源不被污染。四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能盲目提高,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五是政府应该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出,特别是增加对农村电网改造、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支持的力度。六是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突出信贷支持重点,对小额农户贷款和农业产业项目资金应优先安排。七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俊煌,黄文彪,杨建州,江化开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DEA实证分析——基于我国1978—2008年数据[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50-52
[2] 党超物质要素投入对我国农业产出水平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6):109-116
[3] 贺振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分析[J]改革,2003(4):87-92
[4] 罗必良,吴晨交易效率: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视角——基于广东个案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2):12-18
[5] 速水佑次郎(日),弗农·拉坦(美)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83-185
[6] 王启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信贷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的数据[J]农村考古,2013(1):320-324
[7] 温涛,王煜宇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应——基于中国1952—2002年的经验验证[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18-27
[8] 吴艳,王林萍涉农贷款、财政支农与区域农业发展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3(4):136-138
[9] 俞海,黄季馄,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张林秀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村土地资源持续利用[J]经济研究,2003(9):82-91
[10]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管理世界,2002(5):76-87
[11]赵建欣,张忠根要素投入结构变化对中国农业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7(7):69-73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agriculture data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1978 to 2010 as sample, builds econometric models of factor inputs, institutional changes, policy support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and analyzes empirically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s impact of the land, labor, chemical fertilizer, mechanical power, electricity, irrigation, the amount of financial agricultural expenditure, the agricultural loans and land transfer system, which finds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ctor inputs, land and electricitys impact of agricultural growth is positive, labor and mechanical powers impact of agricultural growth is negative, the amount of irrigated cannot affects agricultural growth;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olicy support, finance agricultural expenditure, increase agricultural lending will bring agricultural income, from the institutional point of view, the effect of land transfer system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not obvious, so some provinces are not suitable to promote this policy.
Key words: factor inputs; policy support; institutional change; agricultural growth
(责任编辑:陈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