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法美意”到“法久弊深”的教育之鉴
2014-06-12李一宗
李一宗
孔子定下的教育精神
自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以后,我们从他所修订的“六经”,和他的遗着中,仰窥三代,俯瞰现在,综罗上下三千年来教育之目的和精神,一言以蔽之,纯粹为注重人格养成的教育。
《礼记》遗篇中的《大学》《中庸》《儒行》等,虽然敷陈衍义,但自都是对孔子教育精神的总结和延伸,就像《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修身”,用现代语来说,便是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势必先从心理和思想的基本修正着手,因此《大学》便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一系列程序的述说了,这也因此铺垫开了中国的教育之路……
科举从“策论”到“八股”
中国的历史到了隋、唐之际,唐太宗李世民扩充了隋朝选举雏形,正式施行开科考试制度,科举由此而生。
唐代所谓的科举考试,就是由主考官出一个与时事政治有关,或对照古今有关治国亲民的题目,让参加考试的仕子们发挥思想和建议,以此做文章。这种文章的体裁叫“策论”,即包含了谋略、计划,也包含了文学辞章,而且没有规格和框架。
唐朝一代圣君李世民用这种方法作为选取人才的方式,这不仅要求天下想要考取功名的读书人精通诗词歌赋,又要总览天下,俯仰古今,胸怀大志,知民疾苦,还能为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出谋划策。因此唐太宗才得意地说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一千古的豪语。果不其然,唐朝历经百年盛世,涌现出了不少的良臣名相,这也与科举息息相关。
从此以后科举成了历朝历代选取人才的灵丹妙药,永为世法了。民间的学子除了“淡泊名利”之辈,意欲入官场进仕途的无不对科举“牵肠挂肚”,于是便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功成名遂深植人心的仕子梦。但是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任何事情都是在变,无论初衷或者达到的效果多么恰如人意,但是这种“美意”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转变成另一种结果.
科举考试的方法,到了明朝已经变相为八股文的科举。
所谓八股文,就是根据朱熹注解的四书为考试范围,由主考官取一两句书的内容,定一个题目,密封后交给进场的仕子们拆开,仕子们根据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的意思,自行发挥,但是格式上要“起、承、转、合”,先承题,再破题,在“起、承、转、合”的每一段、每一节,又需要有正反相对称的文字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科举从此不再关注天下仕子的胸怀和才略,只需要按照“考试范围”固定的思想,固定的文章格式把文章写出来,写的文章还要词满语顺,朗朗上口,这样才可成为登科状元,所以仕子们就在措辞上下功夫,文章读起来唇齿留香,但是华而不实,这种文风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风气。从“策论”到“八股”,法久弊深,可见一斑。
浅析个中原因,朱元璋想给自己找个有名气的宗族,所以钦定朱熹的文章为考试的标准思想意识形态,“儒家”变成了“朱家”,教育的精神也局限在朱熹对四书五经的认识上。而天下的书生还是有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的盼望,为了功成名就,朝廷让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为了不“跑题”,就甘愿在朱熹对四书解释的“考试范围”里游走。科举从此一路画地为牢,磨尽天下英雄气。
到了清朝时期,以八股制义的“考试”取士制度,流弊丛生,教育思想也陈腐朽败。
清朝有一书生去拜访朋友,见朋友正在书房读《史记》,便问道:你怎么还有功夫读闲书呢?《史记》是哪位先生写的书?
在当时这些书生的观念之中就是为了成名而科举,为了科举而读书,和科举无关的所有书都是闲书,都不可读。他们一心只究“八股文”,两耳不闻窗外事。尤其清末“考场”陋习与笑料,如《范进中举》般见于近代史者,随处皆是。因此才引起清末有学问、有思想知识分子的不满,配合民族革命的主张,就结束了三百年来的满清王朝,也由此而推翻了二千多年来旧传统的教育方式。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就像楚王爱细腰本没有错,细腰也确实很美,可是一旦设定了这样的标准,人们就会迎合这种标准,想方设法达到这种标准。仅仅为了达到这一种“细腰”美,宁肯挨饿,甚至排斥“丰腴”以及其他的美,以至于“宫中多饿死”,那社会风气就坏了。探究缘由不但楚王对“细腰美”的标准有责任,人们追随“细腰”,迎合这种美时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更是不对。但这是民众的一种心态,而且一直如此。
我们国家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当家长和学校为了盲目追求升学率,为了考试而考试,应试教育就成了社会的诟病,这一次从“良法”到“弊深”,不过十几年时间。
今天的教育也在转型
每逢大学毕业,那就是一个充满压力,充满笑话,充满申诉又饱含悲哀的季节。
新闻报道说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比去年增加28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到处都在竞争,处处有失业,可是全国多省份的企业老板已经度过了纠结无奈的几个月,他们招不到人,忍受着技工荒。
当前,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被确定在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调整的重点是一九九九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成立了联盟,有一百五十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高等教育的一些本科院校将转为职业教育,此前一直是动议,从去年开始进入到实施环节。对于整个职业教育,国家构建一种新型职教体系,作为一种时代下的教育转型并非只有中国如此。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二零一四年初发布的一份名为“教育与就业”的报告称:欧洲青年人普遍缺乏职业技能。
麦肯锡的这次调查涵盖欧盟八个成员国的五千名十六岁至二十四岁青年人、两千六百名雇主和七千名高校教师,走访了包括德国、瑞典这样失业率偏低的国家,也包括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这样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国家。调查的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认为,由于欧洲青年缺乏职业技能,在成本、质量和时间方面给公司业务带来麻烦。与此同时,百分之二十七的受调查公司表示,过去一年中公司因雇不到掌握适当技能的人而出现岗位空缺。
据欧盟公布的数据,欧盟域内十六岁至二十四岁的青年人中,百分之二十的人既无工作也没有在接受教育或培训。而希腊和西班牙青年的失业率已高至百分之五十。麦肯锡的这份报告建议欧盟高校打破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界限,为青年人提供更多适应就业需求的技能培训。
当下世界大范围的教育改革正逐步向专业的技能培训靠拢,以便和市场接轨,提高学子的就业率和人才的市场使用率……
家长们花了那么多钱给学校来培养一个大学生,学校不能说发给一张文凭就算给家长有个交代了,毕业之后怎么办?连工作都没有,你学校能没有责任?
提高就业率,学校改革,先走好学生们毕业之后的这第一步棋,先想办法就业再说。
可是,之后呢?就业不过是毕业学子们走向社会的人生开始,教育的精神只是为了就业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