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的探索与实践

2014-06-12任来峰成永红刘荣臻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等教育

任来峰 成永红 刘荣臻

[摘要] 当今医学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难以满足社会对兼具高尚医德和精湛医务技术的新一代医学人才的需求。本文阐述了医学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重要性,并就人文精神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树立医学人文精神理念、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掘微生物发展史上重要人物和事件中的人文素材、融医德教育于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等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素养、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 高等教育;医学专业课程;人文精神;医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4(b)-0164-03

[Abstract] Humanistic spirit missing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hard to meet the social need for talents with noble medical ethics and consummate medical skill.This paper st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filtr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explored and practiced humanistic spirit infiltr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microbiology.Improv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quality of students,enhancing spirit of patriotism and soci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can be attained by the way of setting up the idea of medical humanism,improving teachers′ humanistic quality,exploring the humanistic material existing in important characters and events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icrobiology,and integrating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etc.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Medical professional course;Humanistic spirit;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当今时代呼唤科学与人文相融,当代教育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1]。医学作为直面生命的科学,比其他科学对人文的呼唤更为迫切,因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医学教育的需要[2]。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表明,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在内容繁杂、枯燥的传统教学内容中贯穿生动具体的事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而且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素养等都有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的意义及我们的初步尝试作一简要介绍。

1 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范畴,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其重在强调人追求运用知识时的精神境界、道德良知、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是保障社会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1.1 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医学本身应有之义

医学不只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体。古语曰:“医乃仁术”,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医是“仁”和“术”的统一。唐代孙思邈,在其名篇《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南齐阳泉在《物理论·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德艺双馨是医学家的追求目标和最高境界[3],古代哲人的论述充分说明“医者”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

20世纪70年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学成为了一门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科学体系[4]。无论是古代哲人的论述,还是当代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都表明医学本身就需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

1.2 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是高等院校医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巴德年院士强调今天的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或者说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具有医学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完整三维知识结构;②积极、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③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术、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包括人际交流能力、协调能力;⑤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品质[5]。其中,既包含了医学科学教育的内容,也包含了人文精神的内容,而且人文精神是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养,这为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1.3 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endprint

当代医学教育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对于传统的医学教育观念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和冲击,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教育管理者、大学教师和医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只有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代品学兼优的医务工作者,人们的生命质量才能得以保障,社会才能更加全面地发展。

2 医学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尽管高校已然认识到医学教育不仅是专业技术教育,还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然而现实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医学生缺乏系统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6]

这应该从我国高中文理分科制度说起,学生从高二开始文理分科,理科生从高二后就不再学习历史、地理、音乐和美术等人文课程;高校医学生一般开设两课,很少开设历史,语文和艺术等课程;两课的讲授也是人文课讲人文,医学专业课讲专业,很少将医学和人文有机结合,将人文精神渗透于医学专业教学中。

2.2 对于加强人文精神认识上存在偏差

不少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于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程度不够,相比而言,其更加重视医学专业技术和实务,而轻视了在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导致了“重专业、轻人文”的教学模式[7]。多数医学生对于人文课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觉得这些课程有没有都无所谓。认识上的偏差阻碍了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融。

2.3 高校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内容存在缺陷

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开设较多,但医学史、医学人类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开设较少或有的医学院校并没有开设;在医学教材内容的编写上也缺乏人文方面的内容,这也是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

3 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的尝试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邱仁宗教授[8]指出:“只有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专业精神回到医学中去,才能让医术恢复为“仁术”,而不是赚钱术。”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9],医学专业课教学中需渗透人文精神,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本研究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为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3.1 树立医学人文精神理念、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能否有效渗透人文精神,首要的是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医学生是否树立了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理念。刘德培院士指出:“不仅要治病,而且要关爱和尊重病人;不仅要关爱和尊重病人,而且关爱和尊重作为病人的人;不仅要关爱和尊重作为个体的人,而且要关爱和尊重作为人类存在的人即人类本身”,树立了关爱和尊重患者的理念目的是为了将其付诸于行动,但长期以来,医学专业课教师主要注重自己的专业素养,常认为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事情,因此,要使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医学人文精神理念。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学科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10],微生物教研室的教师积极开展谈论,探讨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理念渗透的重要性,并形成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共识。教研室老师积极了解该学科的人文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的人文知识讲座,广泛搜集人文素材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文涵养。在教学中自觉主动地挖掘医学中的人文特征,积极渗透人文养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成为兼具高尚医德和精湛医务技术的新一代医学工作者。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指引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3.2 剖析微生物发展史上的重要发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素养

很多微生物领域的重要发现过程都可以作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思维教育的生动教材,例如:导致酒精、食物发酵的现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自然产生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曲颈瓶实验,发现不和空气中的细菌接触的肉汁经过4年,还没有腐败;而放置在直颈瓶的肉汁,由于与空气接触很快就变坏了,这些可以解释“自然发生说”的观点是错误的。正是因为巴斯德的这个发现,人们才知道伤口的腐烂和疾病的传染,都是细菌在作怪,从而促进了消毒与预防的方法在医界盛行。再如,幽门螺杆菌假说在刚刚提出时倍受质疑,人们不相信会有细菌生活在酸性很强的胃里面。为了证明这个理论,马歇尔服用了培养的细菌并且在不久后罹患胃溃疡,从而促进了慢性胃疾病的防治,马歇尔也因此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说明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批判性的、创造性的思维,而且需要积极探索和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3.3 结合微生物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解微生物学发展史的过程中,有许多成就就是由国人取得的,这些可以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我国早在夏禹时代利用微生物酿酒,春秋战国时期已知道利用微生物进行沤粪积肥,北宋的刘真人就有“肺痨由虫引起”之说。宋真宗年间人们已用“人痘苗”接种来预防天花,这比英国医生琴纳所发明的“牛痘苗”预防天花早了800年。近代,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通过讲解和对比,使学生了解国人对微生物学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现阶段我国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与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于大家今后的不懈努力。通过这样讲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又促使其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刻苦努力[11]。

3.4 微生物教学中融入医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医德是关系医疗卫生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因此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将医德教育贯穿始终。例如:讲到抗细菌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内容时,引导学生反思我国目前广泛存在的抗生素滥用现象;在介绍一些引起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如鼠疫、炭疽及霍乱等时,介绍一些相关病原体被独裁或恐怖分子作为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地利用微生物将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通过这些人文精神灌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预防抗生素滥用和生物恐怖能作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医学是呵护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科学。只有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才能促使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相互融合,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郭昊龙.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争衡[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3):1-6.

[2] 张庆金,陈金绪,李桂成.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3,21(1):48-49.

[3] 张斌.在药理实验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的尝试[J].中国实用医药,2009,24(1):238-240.

[4] 魏莉,陈必良,杨红,等.融入式医学人文教育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80-282.

[5] 巴德年.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5):897-898.

[6] 张新庆.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32(11):1252-1255.

[7] 赵世福,李晓双.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114-115.

[8] 邱仁宗.医学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5-8.

[9] 谷昊,白磊,常浩生,等.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59-261.

[10] 秦红兵.药理学教学中实施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224-225.

[11] 张昆,张巍,赵广德,等.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32(4):39.

(收稿日期:2014-03-11 本文编辑:许俊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高等教育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思品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分析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