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学生内驱力 提升教学有效性
2014-06-11邵振玉
邵振玉
当前小学体育课堂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学习状态。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行为上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体育课堂教学应该立足学生,从学生最基本的需要着手,开启学生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点燃内驱力,激发学习动机
奥苏贝尔认为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组成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三种成分在个体身上的比重会有所变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1.好奇心激发学习愿望
学生对新、奇、异的事物都会好奇。课堂上,学生往往会被新奇的现象和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并对它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我上《画出彩虹》一课,用红色的绸带把垒球包裹住作为器材,并露出一根长长的“尾巴”,学生马上被吸引住了,纷纷猜测此器材的用处。随着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明确了此器材的用处。虽然跟以往的投掷垒球一样,但由于用了绸带,掷的过程中,绸带在空中能画出美丽的“彩虹”,学生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为了将“彩虹”画得更大、更美而努力地掷。在练习过程中自然地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投掷高度与远度的关系,解决了教学中出手角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本课通过器材的改良,将投掷教材游戏化,从课题的名称和情境上都美化了体育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
2.好胜心增强学习欲望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常有强烈的好胜心理,他们一听说要比赛,就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利用比赛的竞争心理,让学生互相评定,互为裁判,激发学习动机。《立定跳远》一课,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一贯的集体或分组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大打折扣,更谈不上教学效果,若采用“田忌赛马”的方法,效果截然不同。我宣布比赛方法和规则,然后按照男女生的能力进行分组,跳得远的积一分,待所有学生都练完后,看男女队的积分哪方高,即为胜利方。随后我又选了两位跳得远的女生和跳得一般的男生进行比赛,结果男生0∶2落后,这时男生方阵一下子就沸腾了,纷纷要求出赛,女同学当然也不甘示弱。在这种“巧妙”的安排下,女生以微弱的优势取胜,男生表示出“不服气”,要求再赛。显然,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教学比赛,同时设计趣味性浓、竞争性强的游戏,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持续内驱力,注重学习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如何保持学生这种正向的状态,这势必要让学生进入另一种心理状态——愉快的体验和感受,即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
1.巧设目标 体验成功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我们的要求设置过高,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仍不能达到目标,就会减弱练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习的乐趣。如在踢毽子的教学中,学生初步了解了踢毽子的动作后,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练习目标,连续踢3次为合格,5次为良好,8次为优秀,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体验到努力之后踢毽个数在逐渐增多,等级也相应提高,从中感受到进步的快乐。又如,在跳高教学中,设置不同高度的横竿,按技能水平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跳跃高度,让运动能力强或个子高的同学尝试高的目标,让运动能力稍差或个子小的学生尝试低一点的目标,当他们分别越过一个高度后再挑战另一高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对下一目标充满信心。巧妙设置目标,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能让学生的学习情趣持续高涨。
2.灵活形式 体验乐趣
如在传统的“贴烧饼”游戏中,经常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同学喊破喉咙也没能轮到一次,有的同学因跑得慢,一旦贴到就被抓,总是扮演“抓”的角色。几次下来学生的积极性相对就降低了。针对这种情况,我适当改变了游戏方法:双圈改成单圈;被贴到的同学变成抓,抓的同学变成逃;每次贴人规定时间。这样增加了练习密度,扩大了参与面,避免了个别同学强度过大的情形。游戏对小学生而言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时,要有明确目的,周密而细致地进行组织和选择。在固有的游戏模式上稍加利用和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地保持学生对游戏的兴趣,体验游戏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升华内驱力,铸造人生品质
内驱力就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教师应该在学生满足低层次需要的基础后,升华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走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实现自我需要的价值。
1.适应需要 养成学习习惯
小凡是班级中出了名的“调皮王”,上课经常讲话,有时还会和同学发生肢体冲突,但是却非常喜欢打篮球,课后常会来借篮球,针对他喜欢篮球的情况,我与他约定,只要认真上好课,放学后老师就可以借篮球给他活动。从此,小凡的课堂纪律有了较大改观,一旦出现“情况”,我只要一提篮球,他便能安分守己了。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原始的驱动力,反复诱导学生遵守上课纪律、明确练习要求、遵守活动规则等;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某种较高层次的需要来调控学生低层次、不规范的行为。
2.引导需要 促进运动参与
学生的运动参与度是衡量体育教学是否成功和有效的一个要素。导致体育参与行为的动机可由内在需要诱发,也可由外界条件诱发,但往往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上一个班篮球课,女生只要一拿到篮球,活动的兴致就很高,而且是全员参与。虽然动作不是很正确,但每个女生能积极地拼抢,不时呼喊着“传球”“投篮”。究其原因,此班女生三年级时有四名同学选入了学校篮球队,同时想报名参加的也有十多人,为此,我跟她们提出要求,想参加篮球队要看你们平时的表现。或许因为教师的一句话激发了她们的篮球欲望,或许是在篮球运动员的影响下,或许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给她们创造了一些机会。升入五年级后,此班的女生不仅篮球项目参与率高,其他项目内容参与率也较其他几个班级的女生要好,可见她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体育活动意识。儿童出生后就有活动身体的需要,在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可能产生对某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时他们的强烈需求就会导致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参与体育活动。这种积极的运动参与意识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反过来,学生良好的体育参与意识、行为习惯也会促进体育课堂教学。
对学生来说,你跟他们讲通过体育课可以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体育技能和方法,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等道理是没有效果的。一方面,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另一方面,这些都是长效性的东西,学生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体验到。在教学中,我们可从学生的内驱力抓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科学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有效。当然,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还有更多的因素,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实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