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情境图在计算教学中的功效
2014-06-11吕美荣
吕美荣
课程改革后的教材中计算教学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是因为运算能力是反映人的智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数学乃至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习的基础。新教材在安排计算教学的内容时,大多是先提供一幅情境图,再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列出需要学习的算式,从而引入对计算方法的探究。教材这样安排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那就是密切联系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把数学学习置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这种理念与当前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相符的。问题在于每节课中的情境图对于这节课的计算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笔者不做过多的理论阐述,只从下面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发学习的需要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页例题,情境图的大体意思是:一本书有192页,小明每天看32页,问小明几天可以看完?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除法的知识,知道应该用除法计算,于是列出除法算式192÷32,下面就转入了对这个算式具体算法的探究。情境图在这里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是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确实存在需要用三位数除以非整十的两位数的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这个情境对于如何计算192÷32不再发挥作用,因此它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引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入新课的敲门砖。
二、作为学习的线索
一年级下册第46页例题,情境图的大体意思是:呈现了三辆汽车,分别标出45座、30座、3座。问题有两个:①大巴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②大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然后引入45+30和45+3的口算。我在教学这道例题时作了创造性的处理,在呈现表明座位数的三辆汽车图之后,问学生: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除了书上的两个问题外还提到: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我让学生说出解答这三个问题的算式,并且都板书在了黑板上,然后追问:这三道算式,哪一道是我们学过的?什么时候学习的?学生回答说30+3学过了,是在认识100以内的数那节课上学习的。我先让学生口算出30+3=33,然后说下面我们来分别研究另外两道算式的算法,不仅要算出结果,还要能说清楚自己是怎么算的。于是,引导学生先后探索45+30和45+3的算法。这节课的情境图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我想有三点作用:第一是培养了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训练了用综合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是展示了学习新知识的背景,在学习过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这样既容易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又有利于将新学习的知识固定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第三是先解决情境图中的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问题,这就使问题情境引领了全课的学习,情境图在这里成为贯穿全课学习的一条明线。
三、启动学习的思路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页例题,情境图的大体意思是:有52个羽毛球,画成5筒零2个,每筒都标明10个,平均分给2个班。问题是:每班能分到多少个?学生利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不难列出算式52÷2,老师接下来可以开展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会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且十位能整除的除法,如46÷2。这节课的新知识是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后有剩余该如何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情境图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除了作为敲门砖引入新课的学习外,还利用提供的直观素材,启发学生探索计算的思路。学生看到5筒零2个羽毛球,就会激活分东西的经验,先每班分得2筒,剩下1筒无法再按筒分,打开筒取出10个羽毛球,与2个散放的羽毛球合在一起继续平均分。这一直观形象的思考就会启发学生在竖式计算时把十位上剩下的1个十化成10个一,与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继续除,从而突破新课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教师在教学时随意更换情境素材,改为一个班有52位同学,体育课上他们排成两队,平均每队多少人?理由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这一改,创设的情境只起到引入新课的作用,对于启发学生探索计算方法没有什么帮助,显然是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课的情境创设,除了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需要学习新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一功能外,还有其他特殊的功能。有的作为敲门砖引入新课;有的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有的作为新课学习的线索,使课堂教学有层次地进行;有的提供直观材料,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的引发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回忆,给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以启迪。
大家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就是一节课的开端,而创设什么样的情境的确是很有讲究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中情境创设的意图,把其功能发挥到极致,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的开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