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运用语言文字的生趣教学

2014-06-11曹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趣语言文字言语

曹成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堂应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人知道人人讲,那为什么孩子对语文的兴趣依旧不浓呢?笔者以为,我们缺少了或者说淡化了“生趣”这一“生”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故事教学实践和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思考,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摸索着怎么让语言鲜活,文字灵动;怎么让学生由不爱阅读语言文字转为喜欢走进语言文字;怎么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由被动运用转为主动运用,以达到学生有兴趣地自主提高语文能力与素养的目的。

一、生趣教学的内力理论,主人基础上的情感内发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是培养抽象地理性认识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应该为文字披上美丽的灵动的色彩,带着孩子在语言文字的花园里快乐前行。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动态言语的技能技巧,而非静态的语言知识,需要学生与文字共振,弹在一个和弦上。我认为,“趣味”学就是“动力”学,那么,生“趣”理论就应是生“力”理论。

“生趣”的本源来自学生,小学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心中生成情趣。“趣”有三个层次:趣味—情趣—志趣。“趣味”是学生自己对语言文字表象性的符号产生愉快有趣和被吸引的感觉;“情趣”是指师生共同发现、感悟对言语产生的情绪与感受;“志趣”是指学生在内因情绪的引发下,对教学文本产生情感和志趣。生趣教学旨在促进学生自主、生动、高效地学习,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生”的过程,就是产生、生发、生成、自生的过程,就是再现、再加工、再创造、再实践的过程,领着学生走在文字中,让言语运用与思维训练同步前行。“趣”如生出的火,用火“煎”“煮”言语,语言“煎”热了有味道,文字“煮”熟了有芳香;“趣”如生出的风,吹动言语,让文字飘香。“趣”中带着浓厚的语文意识,不是低级趣味的搞笑,应有与文本相吻合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去伪存真。现在很多的课堂上孩子们“被兴趣”着,这样的兴趣强加,是与儿童体验式的认知规律分割开来的,是反向的教学行为。生趣教学的“趣”,要由外“趣”转化成学生的内“趣”。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兴趣到核心兴趣,从宽泛兴趣到自我兴趣,让自我兴趣具备生长力,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能慢慢扎根生长,生知识之叶、能力之枝、素养之干。养分来源于文本土壤,来源于生活土壤,教师的素养就是雨水,教师的爱心与热情就是阳光。

小学语文课堂上注重生趣教学,是教师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教师应该以充满激情的工作状态和不断激发出的教学潜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我认为,优秀语文教师的智慧在于为每个孩子寻找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其把运用语言文字作为一件乐事。生趣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寻找舞台,给孩子展示运用的机会,老师则像导演一样,看着课堂的小主人——孩子在语言运用中的精彩演绎。当今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必然带来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元化,责任感要求我们去占领儿童的心灵,不能让网络、游戏等占据学生心田。

生趣教学决定了教师要“交权”,还学生自由而安全的语言运用的舞台,放飞思维的自由,收获丰富的创想。生趣的课堂洋溢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独特的情感体验,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气氛是自由而热烈,听听、说说、读读、写写;给学生提供体验、发挥、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有话说、想说话;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真情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生趣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更是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生力环节中既要留有优等生和中等生操练言语的高度,更要有后进生言语运用的适度,用热心、耐心爱护他们的言语表达,激励他们深层思考,关心他们对文本的浅显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尽力做到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努力去寻找,去发现后进生言语训练中的闪光点。鼓励和赏识就像生趣教学中充满活力的阳光和水,对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流畅度起到润滑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生趣教学需要培养有个性的学生,不求学生语文能力多么完美,但求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发展。

二、生趣教学的生力开发,主体意识上的情趣互动

生趣教学需要老师把文字符号变成具有一定情感的有声或无声的语言的过程,但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游戏,生趣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表象和认知水平。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力的过程,就是能让文字活起来,深入浅出地把复杂化为简单,将繁难知识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获取适合自己的言语材料,丰富语言库。

我们平时集体备课,其实就是在思考每个教学环节怎样具有最大的生力作用,生力开发侧重于积极调动文本言语趣味,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有温度的语言文字。生力需要教师整体感知,重点发力,学生设身处地地在与文字产生共鸣的场所培植、积淀语感。

生力需要教师厚实的底蕴,来自心底的真挚情感,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投入真情、建立亲情、创设情景、诱发激情,并以理激趣、以信树趣、以智引趣、以疑启趣,把情与趣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贯穿渗透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充满情趣的教学手段,寻找到最佳教学路径,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以愉快的心情学习言语,准确掌握运用言语的技能。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有激情。

生力就是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和学习母语的规律里转化言语情境,转化言语人物,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做到教学科学、高效。要特别关注学生兴趣的转化,学生对事物本身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而对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学生遇到简单的、容易的,如图片音视频等生动有趣的直观的信息,便会产生直接兴趣;但对复杂的、困难的、枯燥乏味的知识,需要间接兴趣来维持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间接兴趣,间接兴趣也可转化为直接兴趣。这时,教师的生力就应是转化力,掌握科学的转化方式,帮助学生养成两种兴趣彼此交替,相互转化,高效实现学习目标。endprint

语文教学中生力就是要生“活”教材,追忆与再现生活。在知性的课堂和趣性的课堂之间自如转变,缩小语文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在高效点上,力争生发在学生生命的触点上,生发在学生思维的暴露点上,使其心智自由地与文本对话,抓住语文课堂核心训练,品味语言之精妙,明确其人文、情感,做到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生趣的语文课需要语文味,更要儿童味,两者结合,就是生趣教学的语文味。语文教师的教育使命感告诉我们,我们是语文教师,要教好学生相关的语文知识,但我们首先是老师,应该放眼孩子的一生,发挥出语文教育功能,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使学生成为阳光的,热爱生命的人;乐观的,热爱生活的人;积极的,热爱社会的人。语文老师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语文价值观!

三、生趣教学的学力实践,主动探究上的情志共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随机生趣,即顺着教学发展中的具体情境,说出一些富有情趣的话,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力。随机生趣是生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魅力的表现之一,也是独特教学风格的一个体现。显然,老师顺时就势、入境随情、机智灵动地随机激趣,给课堂增添了不少情趣,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学力,教学效益自然提高。优秀语文教师应该是幽默的。

生趣需要我们细心揣摩文字,敏感地捕捉文字的律动,每篇文章都有学力点,妙处生花,平处生奇,静处生动,动处生静,字词生魅,但最忌无事生“非”,无中生不该的“有”。“春在溪头荠菜花。”朴实的语言也在解释着春天。生趣就是要挖掘学力,朴实中蕴藏文本思想内涵,单薄的文字力求甚解,咀嚼回味,教师凭借职业敏感准确把握教材中那些值得品味的言语,咀出情趣,一咏三叹,咏出志趣,这样的语文课必然成为孩子们习得言语的场所,成为孩子们语文素养的精神家园。曾国藩在《家训·字渝纪泽》中说:“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叶老讲:“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对于精美句段的朗读,教师要巧借学生的学力,还原文字场景,学生自我内化后再通过其朗读外化出来,变“人之文”为“生之文”。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老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学生语感敏锐了,能生出张力,逐渐形成内驱力,这是学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维点发思维。生趣从问题开始,教师抓住一个问题穷追不舍,目的是让学生在连环思考中锻炼思维,产生学力。连珠炮式的问题,把学生都给问“傻”了,也问出了“笑”声,问出了情趣和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教材资源创设种种教学情景和言语实践活动,目的是引领学生还原情景产生学习力。我总是坚持小学语文课堂需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环节,尽管现在很多人极力反对,但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力,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办法。

生趣教学中常用言语比较环节,在比较中我们不但能学会对比、思考、感悟,而且能感受到言语准确精当。适度运用言语迁移训练,没有太多语感的小学生能在迁移中体会文学作品的表达之妙,一个词语,往往是文眼,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能领略到文本灵魂,折射出作者心灵之光,训练中悄然体会到言语运用之神奇。

刘国正先生说:“兴奋点并不是我们事先可以预料的,往往是临时才出现的,需要我们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故意装糊涂向学生请教,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力,提高教学效果,类似于兵法中的“诱敌深入”,使学生生发好奇心、求知欲,老师就能抓住时机,以自己设置的“忧”和“难”为诱饵,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在积极探讨和思考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学习力,养成良好情趣。

生趣的评价语言,需要真正地尊重学生,准确就是要给予适度的蜜,如果评价语言是水,就要加入生趣之蜜,爱之蜜。现在不少老师的评价语言不是加过蜜的水,而是原浆蜂蜜,学生喝得下吗?评价科学,也是在给予学生学习力,我们不能让学生看不清自己发展的方向。

志趣,意志的趋向,是情感基础上的情操培养,其稳定而积极,是高级社会情感,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业成就大小的先决条件。荀子曰“锲而不舍”,教师要善于持久地维持已经开始的符合目的的学力培养,让志趣形成过程成为志行的过程,一节节语文课,一句句言语训练,一个个词汇的生成,来达成志行到志成的过程,困难时要指导孩子克服,磨炼学生志趣日益增强,使其具有终身语文学习力。这是今天的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

我所实践的生趣教学不是指以获取语文知识与能力,追求语文课堂高效作为唯一目标,而是指从儿童应有的语文生活,生命成长的学习生活,终极关怀的社会生活去践行探寻生趣教学活动。我倡导的生趣教学不是生出华丽的虚浮外壳,而是生根儿童的心灵;不是生出繁琐的虚假操练,而是生发言语的芳香;不是生出虚无的形式,而是生成语文的本真。

得学生兴趣者得语文教学的天下!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趣语言文字言语
生趣与生机
生趣与生机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生趣与生机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重影轻波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