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情,提高品德课堂效率

2014-06-11陆晓瑜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王芳学情品德

陆晓瑜

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关注学生的学,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主动发展。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课堂与生活进行对话,让课堂与孩子互动。

一、教学预设由学情开始

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便是认识到“儿童”的存在,认识到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学生都意味着一种学情。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课时,根据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定位本节课的重点是:针对学生过度看电视的情况,对学生加强教育,让他们明确看电视要有节有度。可是,当她请班里一向沉默的小雯讲讲她看电视的情况时,她却回答:“老师,我妈妈从来都不让我看电视。” “是啊,是啊。”班里的其他学生也纷纷附和起来,全然不顾这位老师的目瞪口呆。

这位老师吸取经验,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及时调整了教学重点。“同学们,爸爸妈妈都不让你们看电视,是吗?”她信心满满地准备开始第二轮教学。“不是,我爸爸妈妈让我看电视。”“老师,我每天都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呢!”“老师,我们看电视没问题……”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聊开了,场面颇为热闹。于是老师又手足无措起来,有一种郑重其事端起枪却放空的沮丧感,准备好的一系列教学环节无从施展。造成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这位老师盲从教参,没有真正读懂学生,没有从学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

读懂学生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话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需知什么,想知什么,然后针对预设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措施或策略,以便在教学中及时作出引导和调整。

二、教学过程依学情展开

在宏观上来说,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情可以分为积极学情和消极学情两类。对于不同的学情,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调整。

1.充分利用积极学情

所谓积极学情,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态度、机智的答问、新颖的思路等。对于这样的学情,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还学于生”的目的。

在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我爱您,祖国》一课的教学中,当师生互动交流到“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一环节时,学生们都被我国少数民族奇异的风俗习惯深深吸引。突然有一位学生提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在泼水节上要泼掉那么多水,这不是很浪费吗?”这一问题的提出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不和谐音”,我先是紧张,但是没有轻易给予否定或批评,随后冷静片刻,反而称赞这位学生,并请同学们展开讨论:泼水节这一天,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最后终于明白,这清洁的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他们相信,傣族人民虽然生活在水量充沛的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是最懂得珍惜水的。短短的几分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这时,我庆幸自己的冷静与对孩子的尊重,庆幸自己能及时发现这一有益的生成资源,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打乱,否则,课堂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在这个案例中,我果断地放弃了原有的预案,及时抓住这个意外的“创生点”,展开探究与思辨,给了课堂一个惊喜。

2.巧妙化解消极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因为阅历不深或经验不足而导致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出现知识性、价值观等方面的错误。对此,教师应当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努力转化这种消极学情。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有许多藏而不露的小能手。今天趁这个机会,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前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后,突然,平时并不活跃的王芳举起了手。)

王芳:老师,我会吹笛子。

师:那能不能现场给我们吹一首曲子?

(王芳同学刚开始吹,下面的学生就议论开了:“吹的什么曲子,听也听不懂。”这时,王芳停止了吹奏,涨红了脸……)

师:你们在议论什么呢?

生1:她吹得不好听。

生2:她这也叫特长?

师:哦,那你们上来吹吹试试?(全班同学都摇摇头,不敢作答。)

师:吹得不好没关系,上来试试。

(在老师的“盛情”邀请之下,几个胆大的男孩跃跃欲试。尽管他们装模作样动手指,鼓腮帮,脸涨得通红,但只能听到一阵一阵的“啸叫”声,有的干脆连声音也没有。下面有同学忍不住笑出声来。)

本案例中,面对其他孩子的哄笑,面对这一尴尬的场面,这位老师没有恼羞成怒,而是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大胆增加新的环节,让他们通过体验吹笛子进而引发对王芳的佩服和歉意。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临时增加了“欣赏他人,尊重他人”的目标,为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应有“弹性区间”,设计的重点应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并不是绝对的,水到渠成即可。“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三、教学反思从学情切入

教师在教学完后,必须想想这堂课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仍需要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教学《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阿拉伯数字的来历,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印度的一些建筑和舞蹈。书上图文并茂分板块介绍得很清楚。第一次试教时,我直接让学生说说读读,也许这部分内容教学在下半节课,感觉学生有些木然,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份求知热情和积极性。要不然,如此美丽的文字和美妙的异国风情怎么就一点也吸引不了学生呢?课后我觉得设计这一环节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于是我重新修改,把三个板块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活动,即闯关大行动——印度行。如果能顺利闯过三关,就能一饱眼福,并把最后一项印度舞蹈的录像作为顺利闯关的奖励。要求一提出,学生们兴趣高涨,急切地做着准备,生怕闯关失败。

由此可见,从学情切入进行反思,不仅能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是我们的共同追求与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光的亮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这些动态生成资源,巧妙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必将得到完善。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芳学情品德
最佳波段组合的典型地物信息提取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王芳:带货“一姐”如何炼就?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秋吃什么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The Application of Storytelling in English Writing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