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习作语言质量的“四重”策略

2014-06-11沈华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吹泡泡香蕉花生

沈华平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提出:作文教学要先让学生敢于表达,再慢慢让学生善于表达,起步阶段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写作,尽量少干预,不说教。要关注学生写作的投入状态,尊重学生作文的语言个性,必要时给予指导和督促。《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2学段习作教学目标4也规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在实际习作教学中,老师们常有左右为难的时候,如果干预得少,孩子的习作语言质量不高;干预多了,孩子大胆表达的勇气会被削弱,习作内容会千篇一律。如何放手让孩子写作,写出个性呢?

一、重组,在温润的环境中提升学生的习作语言

1.重组习作小组

尽管班中有常规的四人学习小组,但由于学生的喜好不同、能力有别,教师在组织习作小组时应给学生重新选择的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理安全和心理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最敏锐、最活跃。根据习作内容、水平、资源等相关习作因素的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小组重组,更有利于学生合作和交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习作的语言个性。如一老师执教三年级习作课《水果展销会》,基础目标是引导学生有条理地介绍水果,高层次目标是让学生生动有创意地推荐水果。教师引导学生给香蕉作推荐后,开始让孩子自主描绘自己喜欢的水果,她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达成目标的。

例:描绘水果

观察自带水果,完成表格(师:听完了香蕉的自述,接下来就让我们开个水果展销会吧。大家可以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甚至尝一尝你带来的水果,想好要介绍的话,能干的同学还可以介绍水果的营养或趣事,请一位同学记录下来。五分钟后,看看哪些小组推销的水果最受顾客的欢迎。)

老师根据学生的喜好重组苹果组、葡萄组、西瓜组等小组,学生们为推介自己喜欢的水果,在积极的交流互动中,在温润的语言表达环境中畅所欲言,既激发表达欲望,又提升语言质量。

2.重组语言问题

每一次习作之后,学生难免会犯一些类似的错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把一篇篇习作中出现的语言问题进行整合,把两三个突出的语言问题糅合在一篇习作中,鼓励孩子去寻找并发现问题,用温柔的语言告诉孩子习作中突出的语文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进行《水果展销会》习作教学时,老师就应敏锐地发现刚步入习作殿堂的三年级孩子语言表达方面共有的几类问题,如啰唆、句式单一、语言从众等。

二、重现,在直观刺激中提升学生的习作语言

每一次习作,如何让孩子的语言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1.语言再现,取长补短

(1)重温积累的语言。学生要做到有备无患,可以先想想本次习作中可以用上哪些平时积累的语言。先到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找一找,背一背,抄一抄,重温积累的语言,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次习作:秋天的画。第六组训练——《风景优美的地方》,学生可针对习作要求在脑海中进行回想、查找、摘录、重温,让习作变得得心应手。

(2)再现习作中的经典。“经典”的再现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习作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片段的同时再现,有利于学生借鉴甄别、取长补短。如《吹泡泡》这一习作中,教师提供以下具有典型性的开头:

①今天,老师叫我们吹泡泡。

②今天,老师拿着泡泡水走了进来。老师请了一位同学上去吹泡泡。

③“飞起来了,飞起来了!”教室里到处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原来同学们在吹泡泡。

请学生读一读,说说喜欢谁写的开头。学生们都说喜欢第三个,因为他把吹泡泡时的开心说出来了。老师又问:那我们每一个人都这样开头好吗?孩子就会发现如果大家都这样开头,习作就会变得千篇一律了。接着教师又呈现范例:

④上课了,老师拿了几瓶泡泡水,我们的眼睛立即亮了起来。

⑤今天,老师和我们在学校的教室里上课。我们玩了一个趣味横生的游戏——吹泡泡。

老师总结:写一次活动开头要有情趣,这样你写的、你说的才有更多的人喜欢看、喜欢听。学生可以先模仿,再创造。

2.情境再现,点石成金

情境再现,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来即时回味,对习作训练非常有必要。如上例《水果展销会》习作课上,老师在课的开始让学生观察香蕉,然后上台通过“剥、闻、品尝”等情境向同伴介绍:“我轻轻地剥开香蕉皮,香蕉奶黄色的果肉露出来了。香蕉就像一朵绽放的花朵,还散发着迷人的果香,让人直流口水。”“我轻轻地咬一口,嗯,甜津津的,好吃极了!”老师表扬并再奖励他一只香蕉。情境再现开始升华,一男生表演时:剥开香蕉皮,一口就把一大截香蕉吃下去了,还说道:“好吃,要是再来一个就好了。”同伴见此情形哈哈大笑。有的说:“他狼吞虎咽啊,好像从来没吃过香蕉似的。”有的说:“有那么好吃吗?我都忍不住想尝尝了。”

把“吃”的情境再现出来,激活了孩子的思维,衍生了创意的话语,学生既不会忘记发生的情境,又能想起与此相关的事,情境再现让孩子乐说故事。

三、重写,在体验进步中提升学生习作语言

1.保留初稿,目睹进步

汪燕宏老师在《从“老底子那里学教作文”》一文中写道:作文课上,还是应当老师少讲让学生多练,或者老师后讲让学生先练。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因为对个人的习作而展开的评议更有利于写作提高和发展。

习作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先写。在学生觉得“束手无策”时再讲,讲后让孩子再写一次,把初稿完整地保留下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这对于增强他们习作的自信心大有裨益。

例:习作《课上吃花生》

一学生描写花生:花生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它的颜色是淡黄色的。它的壳上有长方形的凹进去的洞,就像一个个穿着方格衣的小娃娃。

另一学生描写花生:花生像一个娃娃,它穿着一件淡黄色的衣服,千姿百态。有的像一个小葫芦,有的像一只小袜子。

学生展示,老师引导后,要求学生不擦掉原稿,重写一次。修改后前一个学生这样写:花生真像个爱漂亮的小娃娃,它那淡黄色的方格裙格外粗糙。只要把花生娃娃转一下,她就像一位穿着裙子的公主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第二个学生这样写:花生的形状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有的像葫芦,有的像毛毛虫,有的像丸子,有的像一条短小可爱的步甲,有趣极了。

在重写、对比,相互观摩的过程中,学生开心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2.互改互评,携手提高

习作指导时,老师们常做的是指出学生习作中的语言问题后,让学生重新修改,再交回老师评改。这样做,学生会觉得修改是枯燥、麻烦的事。换一种方式,老师让孩子改评同伴的习作,或是水平相当的切磋,或是略胜一筹的指导,或是洗耳恭听的学习。在同伴的习作中留下自己的痕迹,那是让学生感到兴趣提高、新鲜、轻松提高习作水平的事。

四、重分享,在良性循环中提升学生习作语言

1.最终稿和初稿一并展示,彰显进步

把学生修改后的习作和原稿一并进行展示的效果比单单展示优秀习作更受大家喜欢,从初稿到修改稿,每个孩子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提高,感受进步带来的快乐,树立习作自信。

2.珍藏分享,延续快乐

家长的鼓励,同学的赞赏是孩子取之不尽的动力,老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二次习作的乐趣,并将这种快乐珍藏,成为下一次习作的动力。让学生挑选习作终稿和初稿给家长看,展示自己的字斟句酌;与好朋友交换习作,放到成长记录袋中,分享同学习作中的童真童趣;把优秀习作投稿到报纸杂志等等。珍藏与分享定会为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促进孩子习作言语质量的提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吹泡泡香蕉花生
掏花生
吹泡泡
吹泡泡
吹泡泡
快手香蕉饼
瓶里有香蕉
香蕉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