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报纸编辑要防范语言不规范的新现象

2014-06-11王智群

编辑之友 2014年7期
关键词:别字量词省略

摘要数字时代背景下,报纸语言受社会各方面变化发展的影响出现了新的不规范现象:电脑输入这一新技术的运用,导致了文字错误;应新知识更新而发展活跃的词语,给报纸语言规范带来难题;高效、迅速、简便的社会新观念影响语法出现了省略、简化等趋势。这些新现象需要报纸编辑注意防范,从而完成报纸传播规范语言的使命。

关键词报纸语言错别字新词语规范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项目“不同领域、职业和人群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标准性和‘规范性问题及对策研究”和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科研项目资助。

“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1]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在语言发展与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报刊语言是语言规范的实践者和创造者”,[2]它对大众使用语言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3]大众往往以报纸语言为标准语言。报纸传播规范语言的使命主要是由编辑肩负的,这就要求报纸编辑重视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注意防范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不规范现象。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修订版)》(2005)和《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1997)是编校质量认定的权威文件,二者列举了图书和报纸中的常见错误。报纸编辑除应避免出现这些常见错误,还要注意防范近年来语言不规范的新现象。当前数字时代,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知识会在语言中直接反映出来,产生语言新现象;新观念会影响人们使用语言的习惯,或简化或新奇;新技术的应用会使媒体传播语言的诸多环节发生变化,如计算机的介入。“新”与“变”正是对规范的挑戰,“新”与“变”的同时必然带来一些不符合语言规范的新现象,报纸编辑要特别注意防范这些不规范现象,从而维护报纸语言作为规范语言代言人的形象。

一、防范新技术导致的文字错误

文字错误包括错字、别字、添字、漏字等,是编校质量差错的常见现象,新技术——电脑输入的运用避免了错字,仍避免不了别字等现象,甚至不同输入法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别字。了解这些不同的错误类型,编辑在审稿校稿时就可有针对性地防范。

1. 不同输入法导致的别字

使用拼音输入法容易出现同音别字。如有“4S点”(4S店)[ 括号中为正确写法]、“被淘汰底子平安力挺导师”(弟子)、“没有钱买那么多加个很高、对我们没有什么用的武器”(价格)、“我国按功率大小分阶段逐步尽职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禁止)。

使用智能拼音输入法有时会出现同声母别字,因智能拼音输入一般只输入首字母,而词语连拼,这样供选择的词语如果不是唯一的,那就可能误选同声母别字。如:“只要思路对了,机制活力……”(6月13日《红河日报》)应为“机制活了”。

五笔输入法根据字形输入,其引起的别字和语音没有关系。如:“有多不人愿意‘犯贱?”(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应为“多少人”。

2. 添字

敲击键盘时多敲了某一两个键或因其他失误就会导致多余的字或字母符号,如:

“财税工商行政挂了分局”“德国医师Max9Wilms”(6月7日《红河日报》)、“车上去后不论的前进还是后推都非常的稳”(6月13日《红河日报》)

第一例中的“挂了”可能是多出来的;第二例“Max9Wilms”作为人名显然不对;第三例中的两个“的”都多余,特别前一个是输入失误导致。另外第三例中的“推”是拼音输入法导致的同音别字。

二、防范新知识带来的词语使用问题

语言对新知识、新现象作出反应时,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同时也是编辑在使用时最难把握其规范标准的。国家语委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就指出:“词语规范比语音、语法难。难在词汇的数量大、变化快、标准不明。”[4]那么,编辑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类词语的使用。

1. 新词新语有原则取用

国家语委专项课题组对新词新语规范提出了“必要的原则”“丰富的原则”“经济明白的原则”等9项基本原则。[4]报纸编辑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在取用新词语时努力遵循,从而防范以下两种现象:

(1) 求新求异心理影响下的新词语

数字时代下,人们的求新求异心理是普遍存在的,求新也是新闻报纸的准则之一,但求新求异却不能成为报纸语言的准则。所以,“第一力”(10月8日《中国青年报》)、“小正太小萝莉”(10月5日《新民晚报》)在报纸中的出现是不可取的。“第一力”出自网络游戏,意指第一、最强;“小正太”和“小萝莉”都源自日本漫画,分别指可爱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它们首先不符合必要的原则,更不用说对汉语规范存在危害。

(2) 简易经济要素推动下的新词语

有一类新词语在构词上有一个明显特点,即简缩两个词而成,如已属基本词汇的“共识”“展销”。在简易经济要素和语言类推作用的共同影响下,相同构成方式的词陆续产生,如“抽验”(6月24日《人民日报》)、“依凭”(10月5日《新民晚报》)、“显失”“培树”(4月11日《法制日报》)。编辑在审稿时要留心这样的词,不仅考虑其经济的特点,更要考虑明白的原则,像“显失”“培树”表意就不够明白。

2. 字母词、缩略词适度使用

(1) 字母词不能滥用

字母词由于简单便捷而受到青睐,特别是在网络语境中。但报纸语言是“面向社会的有较大影响的用语”,[5]“对语言规范起到宣传、示范作用”,[6]所以它不允许滥用字母词。如“ICU”“PK”(4月10日《中国青年报》),虽然《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已收录这两个字母词,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度,还是使用汉语词“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可简称“重症病房”)、“比拼”更好。“Basaud村”“负责人Kishan”(10月4日《南方周末》)、“A0级轿车”(6月7日《红河日报》)这样需要使用外文字母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7]“第一时间@一位医生”“马上@一位专家”(10月8日《中国青年报》)这样直接将符号“@”作为表意词语来使用的情况就更不规范了。

(2) 缩略词使用讲究正确方法

缩略词即简称略语,在报纸中普遍使用。正确使用缩略词,编辑要注意以下三个方法:

首先,简称要得当,不适宜简称的或错误的简称不能用。如:“专用药残”(6月29日《人民日报》)、“日人”(10月7日《新民晚报》)、 “最高法”(4月11日《法制日报》)。前两个词不适宜简称,应用全称“专用药物残留”“日本人”,“最高人民法院”应简称为“最高法院”。

其次,有些机构名称、文件名称在首次出现时用全称,后面再用简称,以保证读者清楚明白。如“国家防总”“国家民委”(6月26日《人民日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10月8日《中国青年报》)。前两个简称分别是指“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后一个文件名简称是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范的做法是这些名称首次出现时用全称,在全称后用括号注明“以下简称某某”。

再次,简称和全称不能混用。如“北大、清华、浙江大学和人民大学等名校的教育基金会规模越来越大”(10月4日《南方周末》),“北大”“清华”是简称,“浙江大学”是全称,简称作“浙大”,“中国人民大学”简称应作“人大”,由于和其他大学并称,并不会造成歧义。

3. 行业词、方言语、文言词谨慎选用

上述三类词语在报纸语言中是不提倡使用的,当因性质、内容、效果需要而使用上述词语时,编辑要注意遵循以下方法原则:

(1)行业词要转换说法或解释说明

行业词也叫专业术语。专业性报纸中使用专业术语是不可避免的,如《法制日报》中的专业术语使用率相对较高。那么,非专业性报纸就尽量不要使用专业术语,涉及相关内容时可转换说法;不得不使用时,要加以解释说明。但大多数报纸还做不到这一点,如6月29日的《人民日报》使用了下列不同行业的术语:“牧民转场”“过牧超载”是畜牧业术语,“声索国”是国际关系术语,“套红”是印刷的术语,“10个地面重力冲击”是航天物理学的术语。这些术语如果不适当说明就会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2)方言词针对相应方言区读者

《新闻语言学》在谈及方言词的运用时说:“除了中央级大报、电台、电视台特别要注意用语的普遍性,省级、地方性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有时会为了用语亲切、有针对性,少量地使用方言词语。”[8]所以在生活性的地方晚报中比较常见方言词,如10月3日《新民晚报》中使用了沪语“物事”(事情,东西)、“弹眼落睛”(引人注目,根据被修饰的词不同有不同的修饰义)和洋泾浜“甫士”(英语pose的音译)等。像这样“在某种方言使用的区域里用到该方言”是可以的,但是“超出该区域就不该用”。[9]如:

“目前还在服刑的陈水扁,于9月12日被送至台北‘荣总医院戒护住院。”(10月5日《新民晚报》)“戒护”一词是闽方言词,或者已进入中国台湾地区通语。在上海地区报纸中使用就不妥。

如果中央级大报使用某方言词会给更多的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如:

“比如说,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整一年了,两岸学子在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纪相遇,纵使台湾官方心怀杯葛,日久生情也在所难免。”(6月29日《人民日报》)“杯葛”是一个闽语词,是对英语boycott的音译,意为联合抵制,在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较普遍,但在中国内地,人们对它还比较陌生。

(3) 文言词表意力求明白无误

文言词是文言色彩很强的词语,现代汉语中已有与之对应的词,比如“是以”(6月1日《人民日报》),现代汉语作“所以”或“因此”;再比如“浓烟系一楼居民厨房内冒出”(10月3日《新民晚报》)、“是否系企业有意为之”(6月7日《红河日报》)、“产品系从外地输入”(10月4日《南方周末》)三例中的“系”,现代汉语作“是”。这几例都没有使用文言词的必要,用了反而与前后文不协调。

有时报纸中使用文言词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甚至造成误解。如:

“目前,步行者在常规赛仅剩10场的情况下,以35胜22负的战绩高居东部第三,季后赛的门票基本无虞。”(4月10日《中国青年报》)句意想要表达的是步行者队进入季后赛基本没有意外,但是不理解“无虞”一词的读者有可能以为是“无余”,即门票所剩无几。

三、防范新观念影响下的语法失范

数字时代讲求高效、迅速、简便,这样的社会新观念也会影响到人们使用语言,一个新倾向就是能省则省、能简则简,主要体现在助词、量词等的省略上。报纸编辑要注意防范此类语法失范现象。

1. 助词的省略

最常见的是结构助词“的”的省略。“的”在不影响语意的前提下,有时为整体表达效果更好,是可以省略的,如“小翔的妈妈的身体紧紧依偎着孩子……”(6月7日《红河日报》)连着两个“的”表示所属关系,为避免阅读上的拗口,也求得语言的简洁,前一个“的”可以省略。但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只是一味追求简洁,省略“的”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应该的。如以下例子:

“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10月30日《中国青年报》)

“这艘游輪所到之处,济州、福冈和鹿儿岛等地免税店里……”(10月4日《南方周末》)

“进一步强化接受舆论监督意识。”(4月11日《法制日报》)

“《圣经·约伯书》详细记载了穷困潦倒、疾病缠身的约伯与他朋友对话。”(10月31日《法制日报》)

以上例子中划线部分前都应补上“的”,否则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甚至有些属于语法错误。

也有“地”的不当省略:

“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4月11日《法制日报》)

“历史性”本身是名词,不能作状语,应在后面加“地”,即“历史性地”。

2. 量词的省略与简化

拥有丰富的量词是汉语语法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一个难点。信息化时代,量词的使用也受到挑战,从以下两个例子可见一斑。

“前5月”(6月24日《人民日报》)省略了量词“个”。可以推想,这是受到以英语为代表的欧美语言的影响——数词直接修饰名词。

“另一个著名商场”(10月4日《南方周末》),“商场”对应的量词习惯用“家”,这里用了量词“个”,这与量词“个”本身的适用范围较广有关,被类推扩大到“商场”身上。这代表了量词发展的另一个倾向——简单化,仅保留一个或少数几个量词。

3. 介词的省略

该用介词的地方是不能省略的。如:

“成为一个游离社会群体之外的边缘人。”(10月8日《中国青年报》)“游离”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直接跟处所或范围名词,通常加上介词“于”用作“游离于……之外”。

“正是这种‘互相激动中”(10月4日《南方周末》),应为“在……中”。

参考文献:

[1] 李宇明. 大众媒体与语言[M]//媒体与语言——来自专家与明星的声音.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4.

[2] [6] 王建华. 信息时代报刊语言跟踪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56.

[3] 王智群. 媒体在新词语传播中的作用和职责[J]. 编辑学刊,2011(6):25-28.

[4] [5] 国家语委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 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 语言文字应用,2003(1):89-9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S]. 2000-10-31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8] [9] 李元授,白丁. 新闻语言学[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95-96.

猜你喜欢

别字量词省略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兰亭集序》中的“错别字”
《兰亭集序》里别字多
量词歌
中间的省略
省略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