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档案实习中成长
2014-06-11徐梦松
徐梦松
2013年9月2日至11月1日,我在中关村发展集团的档案室进行了为期9周的毕业实习。9周的时间很短,但在我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却显得弥足珍贵。
刚得知实习分组的时候,我心里非常紧张不安,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在集团。我上网搜索了“中关村发展集团”,对实习环境有了大概了解,却也无疑加重了我紧张的心情。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成绩和各方面能力都不是班里最拔尖的,第一次单独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实习,而且对方还是个总资产600多亿的国企。当时我心里的想法是:“我何德何能?两个月之中只要不给自己丢人、不给学校丢脸就算成功。”
在临出发的前两天,我给带队的孙爱萍老师打了个电话,表达了我激动紧张的心情。孙老师跟我说:“这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不用紧张,那边的老师一定会耐心地教你,其实一个人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还一再叮嘱我一定要带个本子,把每天的工作、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感想记下来。打完这个电话,我心里踏实了一些,不断地告诉自己:“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好好锻炼自己。”
指导我实习的李贺英老师是北京市“十佳”档案员,自1989年开始从事档案工作。李老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她不仅陪伴我走过了9周充实的实习生活,也在我的专业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文书档案和项目档案是整理的重头戏,在实习期间,我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整理了大量文书档案和项目档案,编页共370多卷(约26000多页)、录入共670多卷(约2300份)、扫描共5卷(约70份)、装订共370多卷(约34200页)、装盒共150多盒(约610卷),这些工作量现在看来还挺有成就感的,但在当时每天下班后都感觉很累。尤其是诸如装订装盒都是体力活儿,录入时精神需要高度集中,会经常问自己何必那么辛苦?但第二天在办公室看到李老师在很努力地工作,就会想到她已经五十多岁了,活儿等着老师去做会更辛苦,我就会努力坚持下来。档案信息化方面,就是在集团使用的“东方飞扬档案管理系统”上录入以及扫描一些重要档案。录入时需要输入文号、责任者、文件标题、机构、保管期限、页号和成文日期,经过老师检查后进行挂接,这样在查档时就可以直接将扫描好的图片打印出来,不用再到库房里去找原件,省时省力,十分方便。
集团档案室(也是平时办公的地方)与档案库房是相通的,有一门之隔。我特意观察了一下集团的档案库房,库房与办公区之间的门是防火防盗门,且屋内和走廊里都有灭火器,可以很好地保护档案;库房内没有窗户,靠空调来调节温湿度,而且屋内设有温湿度计,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潮、防尘、防强光及防高温;李老师还建立了各类档案移交目录、归档文件目录等账册,档案接收、外借时都必须履行登记手续,借出的档案须在承诺时间内归还,并按照档号顺序排列入库;存放光盘、照片等声像档案都使用了特别的密封盒和专门的案卷,按编号顺序排列在胶片柜或防火柜内。总体来说,档案保管工作非常严谨规范。
平时档案室只有我和李老师两个人,当李老师外出时,有人打电话,我会在纸上记下对方电话、所在部门及姓名,以便老师回来及时与对方取得联系。平时部门每周的例会我都会参加,虽然不用发言,但是我会把自己当成部门的一员记录下会议的主要内容。慢慢地对自己所在部门加深了解,知道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每个人具体负责的部分。我会着重记录负责文秘工作姐姐的发言,大致了解集团秘书需要做的工作,也算为自己未来的工作积累一些经验。
对于这次实习所接触到的工作,也不是完全陌生的,所有的内容在学校里都听老师讲过,但是听和做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第一周刚开始编页的时候,我总忘记老师说的“不管正反面,只要有字就算一页”,经常忘了编背面,编错了好几份档案。还好李老师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把编错的页码都擦掉重新编,数量不多也没有耽误太多时间。之后格外注意这个问题,就没有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犯过错了。录入前我一般没有习惯去检查上一条目录里是否有内容,但是有一次因为没有检查,导致之后录入的档案序号全都乱了,要手动一个一个地改,非常麻烦。也是经过老师提醒,我在每次录入前都会检查上一条目录有没有内容,避免这个错误。装订是我第一次动手操作,一开始装订出的档案要不露白边,要不就是打的三个孔根本不在一条线上,虽然不影响以后的查档,但非常不美观。而老师装订出的档案就非常整齐,每卷都是“三孔一线”。后来每次装订时我会仔细地把每个边都戳齐,用夹子固定好,再用尺子比着画出三个点,装订出的档案也非常整齐了。
通过这次实习,我感觉自己不论在动手操作,还是在专业方面的信心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不仅加深了对档案专业知识的领悟,同时也体验到了在企业单位工作的感觉,也学到很多为人处世上的方法,这些不亲自去体验是感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