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道无痕,润物有声

2014-06-10钱敏

课外语文·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人性情感

钱敏

【摘要】阅读最本质、最个性化的东西是读出“活生生的‘这一个”,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囿于父爱的狭窄层面,而是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情感轨迹,去感受和感悟出父爱后面的人性、人性后面的心理成因、心理成因后面的社会背景。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教师自己的人生以及与文本的心灵交流。

【关键词】情感;人性;阅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

①体会苦难中坚守的父爱的伟大。②理解作者在父爱感染下的两次情感飞跃。

二、教学重点

①分析细节描写,感受苦难中坚守的父爱。②对比父亲与“我”的几次流泪,探寻我的情感变化及原因。③理解“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的深刻涵义。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投影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片段:1.朱自清先生描写的是什么情境下父亲的背影?(浦口车站父子惜别,父亲爬过月台替我买橘子。)2.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当时让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又让无数读者潸然泪下的背影?(设计意图: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唤起回忆,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为下面新课的研读做铺垫。)

(二)切入新课

过渡:在刘鸿伏的《父亲》里,也有一段父子惜别的描写,自读思考:

1.父亲和“我”在什么情境下分别?(设计意图:本文较长,1课时无法面面俱到,但所有的学习又须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熟悉的基础上,此问题可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2.文中也描写了父亲的背影,将它与朱自清《背影》的相关文字比较有何不同?(明确:本文的背影少了很多动作描写。作者在这里定格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只突出了父亲的两个特征:丝丝白发、佝偻的背。)

过渡:作者为什么没有在这里浓墨重彩地进行动作描写?作者说,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后“我感到一种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动”,为什么?(明确:抓住关键的一句话:“但他的父亲毕竟不如我的父亲苦难”,引入深一层的探讨。)

3.作者怎样表现父亲的苦难?为帮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可穿插一些问题,如:这五十元从哪里来?父亲打算怎么用?当我只拿了二十元时,父亲为什么不再勉强,收回了剩下的钱?

4.引起思考:是父亲的苦难打动了儿子吗?(明确:这位苦难的父亲竭尽全力给以儿子帮助,在那个温饱都无法满足的年代,“莫饿坏肚子”是父亲最简单的期盼,这样珍贵的亲情怎能不令儿子感动。所以,“我的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

过渡:这是文章第三次写“我”流泪,之前还写到两次“我”流泪。引导学生讨论,找出语段,朗读并分析。(明确:文中三次写到“我”流泪,两次是为自己,只有第三次是为父爱感动而流泪。)

5.引入对比,启发思考:文中写到几次父亲流泪?与儿子有何不同?(明确:两次都为儿子而流泪。)

6.深入讨论:同样是眼泪,父亲的眼泪更无私;而儿子又是如何在无私的父爱面前完成自己情感的第一次飞跃的?(明确:在夏日的田埂上父亲数落我,我委屈、痛苦而愤怒;直到分别的那一刻,我感动的泪水才是对父爱发自内心的回应。)

7.小结:(投影)父亲把背弯成一张弓,是为了把我这枝箭射得更远。这正是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定格的父亲“佝偻的背”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父爱的本质就是,他可以承受任何苦难,只要他的孩子能获得新生。作者刘鸿伏,1963年出生于湖南一个偏僻的山乡,16岁时考上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从此这个从穷乡僻壤里走出的孩子,一步步走进了城市,走上了文坛。(设计意图:抓住文章多次描写到的“流泪”进行对比,不仅帮助学生认识父爱的无私,更突出“我”在父爱面前完成的情感飞跃,帮助学生理解:爱能让人成长!)

8.十年后,当作者试着写些什么的时候,他远在家乡的父亲非常自豪,他会拿了“我”的文章在乡邻朋友们面前夸耀。而此时,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讨论“你因为它们而感到欣慰,我却如此深刻地感到一种悲哀”的原因。作者(刘鸿伏)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发表文章,但充其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可以想象当他离开大学步入社会的立业之初,一定会遇到许多困惑,如何在文坛立足?要不要入仕?……十多年后,打拼的艰难与挫折让他顿悟,父亲除了给予他无私的爱,更用自己厚重的一生给了他许多宝贵的财富,让他体验到人生的凝重、生命的悲苦欢愉。这难道不是作者人生的第二次飞跃吗?(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经历了自己人生的落寞失意后对父亲的更深沉的理解。显然,这是十年前的作者所没有感悟到的。这就是成长,这就是成熟。)

9.十年后,当作者努力去搜寻他记忆中的父亲形象时,用了一段非常诗意的文字来描写父亲。(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父亲的形象:淳朴的、辛劳的、洒脱的、坚强的……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感受父亲的高大形象和作者的深刻感悟。这是一个在坚实的土地上踏踏实实生活的父亲。这样一个站立在土地上的父亲将自己站成作者生命的路碑,他用自己的爱教“我”学会感动,他用自己的人生让“我”体验凝重,他用自己的执著给“我”生命的力量,成为“我”未来人生道路上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课堂寄语:以高中学生的年龄,应该与当年16岁的作者相仿。如果他们还只会为自己流泪,那么需要他们更多地尝试为他人流泪;如果他们已经能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希望他们更多地从父辈师长身上汲取更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值得他们用一生去做的事情。

(编辑:刘 影)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性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失落的情感
人性的偏见地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