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通俗化研究

2014-06-10郑启瑞

课外语文·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通俗化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摘要】诗词是语言课程教学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初中阶段大量优美的诗歌,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诗歌通俗化教学进行研究,从教学推广的角度,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通俗化教学的必要性,并且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也为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通俗化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通俗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全面实施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理解语言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语文教学特别是诗词教学要特别注重实践,要特别注重从通俗的角度理解诗歌,虽然年代不同,但是人们对于生活、对于外界确有着相似的感受,因此学生要学会用通俗的方法学习诗歌,教师也要学会用教学的通俗化促进诗歌教学的提升。

一、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通俗化概述

(一)教学通俗化理论

“教学通俗化”是一个将教学置身于现实生活背景的教学活动,通俗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上学会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生活的知识,使学习具有真正的影响力。普及教学植根于生活的理念,体现了“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

“诗教通俗化”是生活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它要求用靠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进行诗歌教学,探索并优化诗歌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诗歌,提高其理解诗歌的程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丰富学生情感的目的,从而提高诗歌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诗歌教学通俗化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诗歌教学通俗化也十分注重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要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诗歌理解和学习,要从生活的角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形成自主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并自我探索诗词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此外,诗歌教学通俗化消除了传统教学只注重字词理解上的片面性,保证了对诗词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二、教学通俗化对于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通俗化对于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如下:

(一)使学生完善诗词学习方式

诗歌是诗人情感风格的体现,解读诗歌,最重要的不是诗歌写的是什么场景,而是应该把握诗歌情感的变化,因此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学习。如苏轼《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要更好地理解诗歌,既要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也要更好地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理解。因此,读诗不应拘泥于现实生活,也不能用纯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诗词的观点。只有用心灵去体验诗词独特的感觉,反复思考咀嚼,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灵魂。

(二)使学生拓展生活经验

诗词立意深刻,注重气氛的烘托和意境的创造。通俗化的诗词教学要求教师准确理解诗词,使诗词能拓展印证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提高学习诗词的兴趣。

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人以“浓睡”、“残酒”牵头,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作者的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已破晓,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在答话中悄悄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绝伦,不留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读完本词会拓展读者对于时间的理解和感悟。

(三)使学生把握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

通俗化的诗词阅读,可以把握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题,更高层次地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认识世界。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诗眼,点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欢喜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中有景,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人的美好感受。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寓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自然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自然风光,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阅读这样的诗词,往往使人受益匪浅,把握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三、初中语文教学通俗化具体策略

(一)生活体验助力诗词教学

(1)诗词学习联系家庭生活。

生活是诗词学习的重要平台,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诗词的境界,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李白《行路难》时,在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可以想象现实社会中我们跋山涉水时所遇到的困难,由此可以体会当时生活中作者遇到巨大困难时心情的困惑与惆怅。但是诗歌结尾又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只有永远保持乐观向上,才能在生活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诗词学习联系社会生活。

同时,社会生活也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诗词,比如在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也时常能激起我们的联想: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少国家的侵略,有多少华夏儿女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新中国的今天。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幸福生活。不要等到“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才感到光阴逝去,到头来碌碌无为,却没有什么建树。endprint

(二)诗词教学回归生活感悟

(1)诗词教学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较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初中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未成熟,其理解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诗词可以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观察生活。因为流传下的诗词基本上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是写景与抒情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以尤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在读韦应物《滁州西涧》时: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春游西涧所观赏到的美景和晚雨野渡所见的奇象。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其中关于“幽草”“黄鹂”“春潮”等的描述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2)诗词教学再现生活。

每篇诗词都是一个故事,都记载着诗人真挚的感情,学习诗词一定要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才能尽可能地理解诗人的感情,也才能尽可能地达到学习的效果,如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学习时,一定要想象作者当时所面临的被贬的无奈境地,但全诗气势磅礴,如排山倒海,雄浑壮阔,既完美展现诗人的“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的心境,又独创性地实现了“诗之律”与“文之法”的巧妙结合,能做到如此,实属不易。读此诗时,一定要学会再现诗歌的场景,才能更好地收到学习效果。

(3)诗词教学体验生活。

诗词其实也是一种生活,只是它是一种被艺术化、文化化的生活,所以学习诗词,说到底也是在感受生活。所以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诗词的学习,我们也会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诗词也是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其实,我们学诗词,也应该像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描述的一样:“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四、初中语文教学通俗化的具体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通俗化,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选择

要精选诗词教学内容,对于特别贴近学生生活,特别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诗词,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行学习,还要注意通过诗词通俗化的教学公开课、作文比赛、表演等形式,深化诗词通俗化内容。

(二)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设计行为主要是解决如下一些问题:

(l)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判断诗词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其目标的设定既要包括学生,也要包括老师,而且目标的设定必须要有一定的可实现性,并且可以被广大的学生所接受。

(2)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

诗词通俗化的教材,应该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熟悉的相关素材备课,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些素材应该要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能够被教师科学运用到教学之中。

(3)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的选择。

诗词教学行为也应该更好地服务于教材,并且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与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具体的教学,尽量使教学个性化,最终使诗词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过程注重把握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教师应该做好教学管理,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引导学生用生活化、通俗化的方式更好地进行诗词的学习。其次是学生,学生应该服从老师的教学,并能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得到对诗词的独到理解,与老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评价

诗词教学的评价,既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也要包括对学生通俗化学习能力的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对诗词字句的掌握情况;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学习之中得到了多少陶冶,还要注重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到底如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科学、系统的评价。

五、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诗词教学通俗化中,应该明确语文诗词教学通俗化的相应教学理念,且在具体的课堂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对诗词教学通俗化研究,对课堂的教学深入进行实践。诗词教学的通俗化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但要在平时做起,注重积累,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以上本人对诗词教学通俗化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高红卫.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学周刊,2011(02).

[2]夏艳红.浅议中国古诗词教学方法[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03).

[3]陈辉.情真意切吐心曲,自成妙语传千秋——古诗词中写“愁”佳句漫谈[J].语文天地,2008(07).

[4]徐应华,石成琼,赵代玲.探究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艺术美[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5).

[5]杨承静.破解古典诗词用典之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3)(上).

[6]黄杰.品味诗词的精华[J].阅读与作文,2011(02).

作者简介:郑启瑞,1975年生,女,福建宁德古田人,就职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平湖镇乔西中学,中学语文一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

(编辑:陈 岑)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俗化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与秦志存先生《让传统诗词通俗化》一文之商榷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