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出发,提升拓展效度
2014-06-10江雪
江雪
【摘要】目前,拓展性阅读已成为越来越多语文教师建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的主要教学策略。但笔者发现,目前语文课堂中的拓展阅读,存在着内容失当、数量失控的现象,不仅让学生眼花缭乱,而且挤占了学生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的宝贵时间。如何进行适度拓展,笔者在实践中依据文体特质进行有效拓展的尝试。
【关键词】拓展性阅读;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还原省略内容式拓展,深化文本理解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但又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其中有些课文是高度凝练的经典之作,有些课文则是由原文改编而成。如果学生单靠仅有的教材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是很难对其进行深入理解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及时地给学生提供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知识﹑文化背景、作品原文等,学生才可能对文本的认识更加丰满和深入。例如教学《窃读记》一文,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年窃读时的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时,如果仅凭文本所提供的内容,学生无法深刻感受到窃读时的那种“惧怕”。究竟作者何惧之有?惧怕的滋味又是如何呢?文本缺乏这个情节的描述。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窃读记》原文中林海英因窃读而被赶出书店的情节:
……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
教师适时补充的这段原文,让学生们还原了当时的情境及作者的感受,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们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因窃读被抓而产生的酸楚,进一步了解作者生活的窘迫,深深感受到小作者在童年时代对读书的极度渴望。
二、链接背景式拓展,体悟文本情感
教材中不乏一些经典的诗文。诗歌总是蕴含着作者的内心情感。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时代背景等。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地体验作者表达的情感。
《渔歌子》是一首词,这首词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代表作。全诗色彩明艳,意境优美。诗文中的渔翁便是诗人本人,在这斜风细雨之中,诗人为何不须归呢?仅仅是这儿的景美、鱼肥吗?诗人通过诗文究竟要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呢?教师适机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
张志和,16岁中举人,皇帝就封他做了官,并赐名张志和,希望他一生心志平和。他主要给皇帝起草诏令,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后来,他因为一些事情得罪了朝廷,被皇帝贬(降了)官职,他干脆把官位辞了,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在江边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从此,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皇帝曾派人来找他,都没能找到他。
通过诗人背景资料补充阅读,学生才真正走近作者,了解了作者。原来,诗人早已看破红尘,不愿再与世人同流合污,而是隐居在这“世外桃源”之中。他志在山水之中,希望像诗文中那纯洁、高雅的白鹭一样,过着悠闲、自由、快乐的生活。这样的拓展阅读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历史、社会和人物内心的窗户,让学生透过文字,准确把握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体会到他心中的那份闲情逸趣。
三、主题阅读式拓展,升华文本主题
神话故事是语文教材中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文体作品。神奇的人物,神奇的经历,神奇的力量,都能给学生带来神奇的感觉和体验。《普罗米修斯》是一篇古希腊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的困苦,冒死到天上取火,从而受到宙斯最严厉、最残忍的惩罚。文字中蕴藏着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为坚持真理而不屈不挠的精神。然而,如果仅仅只从普罗米修斯被罚的两段文字中品读感悟,还不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普罗米修斯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贞不屈的高贵气节。文中的插图为我们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图中的普罗米修斯虽然被紧锁高加索山,肉体和身心倍受煎熬,但他的表情是那样的坚定,沉着。为此,教师从一首诗歌中节选一部分诗句改编成一首新诗,为插图配上文字,丰富地表现了普罗米修斯内心的这份情感。
远远地,在沉睡的大地上,
暗黑中出现了一线光明,
痛苦、饥渴霎时都忘个干净。
燃烧吧,火
燃烧在这漫漫的长夜,
向人们预告那灿烂的黎明,
人类在自由的晨光中欢腾。
凝望那大野上满地灯火,
臆想着未来光辉的前景,
他觉得精神昂扬而振奋。
这是一首普罗米修斯内心独白的诗歌。诗歌将英雄“为人类造福而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精神和正义的力量”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品读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是一种正能量的积累。通过诗歌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普罗米修斯内心的巨大力量和不屈的情感!通过诗歌的有效拓展诵读,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带来深远的影响。
文本作为载体,它仅仅只是一个例子。适当地拓展文本,丰富文本,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把学生的视角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