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2014-06-10王婧博

课外语文·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词作儒家思想

王婧博

【摘要】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一生中接受思想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兼而有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三种思想通融的思维创作方式。本文以邹同庆和王宗堂所校注的《苏轼词编年校注》为主要蓝本及当今影响较大的其他注本,将苏轼一生词作中涉及儒道释三家思想的132首词作为研究与统计对象,深入到每一篇词作进行具体分析整合凝练,并以图表的独特形式展现对苏轼人生中各个阶段词作所体现出来的有关儒释道思想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究其对于词的创作脉络,从而映射出情感思想。不仅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释家思想分别对苏轼词的影响进行整合分析,也深层次地探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作;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相互通融

【中途分类号】苏轼,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全才作家之一,在其生活中,苏轼凭借他独到的文学底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在诗词造诣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苏轼在北宋文坛上的地位可想而知,很多学者关注苏轼的文学作品,并且深入分析每一篇词作品,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杂,儒道释三家思想兼而有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将儒家的坚毅执着、道家的率真自然和释家的超脱虚无杂糅融合,形成三种思想通融的特殊思维创作方式。

一、儒道释三家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

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其思想轨迹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1)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时值壮年本身比其他的士大夫文人早熟得多,刚进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儒家的积极入世占据他思想的主导,并且早年苏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他胸怀大志、坚忍不拔,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重视对事实政治的考察和分析,济世安民,提出了许多切实为民的改革方案。苏轼的词作也开始从处于尝试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2)烏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第一次跌入谷底,但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苏轼词作的高峰期,词作量比重远远大于诗,因此这一时期也是窥探苏轼思想最应重视的时期。在黄州的五年中,苏轼也不是一味地消极避世,纵观他的心态从一开始的惊魂未定到对自身前程命运的担忧,对家人冷暖的惦念,可以说这五年概括为由苦闷到渴望超脱,这一时期道家思想的词作比重极大,尽管此时期释家思想的词作量寥寥,但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从成分划分上,同为出世遁世,而且两者在苏轼的出世思想上融合一处,很难强分。因为这一时期释道思想在苏轼词作中占主导地位。

(3)元祐时期苏轼仕途崛起,任礼部郎中,这一阶段也是苏轼一生中仕途最为顺畅的时期,压抑已久的儒家思想再次被唤醒,摒除了私心杂念,“舍身报国”的儒家精神在苏轼身上表现得更为纯粹。此时的苏轼已经开始逐步做到三种思想融合一体的超凡脱俗。

(4)苏轼步入老年仕宦生涯再一次发生振动,但此时的苏轼已充分具备了处变不惊的思想素质,已经真正地做到了三教合一,思想再一次得到升华,词作也再创辉煌。

(一)儒家传统文化对苏轼词的影响

首先能够表现出苏轼少年时期对儒家思想接受的重要资料是苏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儒家思想在苏轼少年时期为他带来最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他被贬黄州之前,苏轼儒家思想的词作占的比重相对大。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遇到挫折后会殉道或者抱怨,苏轼在经历人生数次大起大落,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多贫病愁苦之叹,也不像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苏轼的一生都背负着“为民请命”的思想,他在考功名时所著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心思想就是用“仁政”治国,“仁政”思想在政治上所表现的就是儒家的孔孟之道。纵观其一生词作中最能代表儒家传统文化对其影响的作品有《水调歌头》,在《水调歌头》中充分表现了苏轼关心百姓的疾苦,割舍不下兄弟情义,将儒道思想充分体现其中。还有《浣溪沙》词作中的诗句也能体现出儒学杂糅思想。可见儒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贯穿其一生。

(二)道家超凡自然对苏轼词的影响

道家思想在苏轼少年时期就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八岁时的启蒙老师就是天庆观张易简道士,后来他自己也成了道士。从苏轼的词作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他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苏轼思想中崇尚自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进退,利益上苏轼也无欲无求,且能够做到做人处事随遇而安,拥有超然自适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道家思想中,苏轼也不是完全认同的,他扬弃了道家反对一切人为努力的缺陷,其中在苏轼的词中道家思想达到高峰期正是“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受到了人生遭遇中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也是他创作的转折点。从创作的数量来看(如表1)道家思想的词作占此时期创作的比重很大,《菩萨蛮》《江城子》《定风波》和《西江月》等都体现了苏轼的道家思想,其中这一时期最典型的道家思想词作——《菩萨蛮》写出了苏轼通过对日月的意境以及红尘之外的向往与遥想,排解此时自身度日如年的郁闷和痛苦。

(三)释家虚无遁世对苏轼词的影响

释家思想对苏轼的词作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对待佛教的态度上,苏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立场。在精心研读苏轼的词句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参禅诵经、燃香打坐,参加各种佛教活动,这些都可以说明苏轼在学习佛学思想时,特别注意在修炼自身的道德品性和情操。苏轼在读经拜佛时,既不是自度度人,也不是尊佛佞佛,而是为了“求实”和“实用”。释家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最大的时期体现在元祐时期,在苏轼的仕途生涯中,他总结了自己二十多年的人生体验,再加上苏轼在黄州安国寺五年来坚持不懈的‘焚香默坐,深自省察,苏轼对‘虚无遁世、人生如梦、一切皆空的释家思想已经不再是思想之外的工具,而是作为其自身修养的重要升华。而到了老年时期释家思想的词作比重明显增加,说明他已经参透了释家超脱圆融的思想精髓,与他所固有的儒道思想水乳交融、相互作用,构成了他新的思想境界,从而对他的词作产生深远影响。

表1 四个时期儒释并存关系表

被贬黄州前 黄州时期 元祐时期 老年时期

涉及儒家 21.2 6.1 5.3 0

涉及道家 7.6 15.2 10.6 3.8

涉及释家 2.3 3.0 6.8 2.3

儒道并存 3.8 4.5 3.0 0.8

释道并存 0.8 1.5 0 0.8

儒释并存 0.8 0 0 0

儒释道汇总 48 40 34 10

图1 四个时期儒释道并存关系图

二、儒道释三家思想在苏轼词作中的相互渗透

苏轼早年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贬谪时期又参悟了释道学说,所以苏轼可谓是领悟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这三种思想融会贯通、互相渗透,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苏轼词作中,从而使其诗词作品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苏轼年少时就开始懂得忧国忧民,以天下人为己任,并且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进行深入的思考,苏轼的情怀和胸襟与他年少时接受的启蒙教育是分不开的。他的教育里融合着儒释道各家人物对苏轼产生的影响。苏轼一直都以一个儒生的态度示人,他的一生无论自己怎样都一直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尽管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他追求一种超然自适的旷达态度,并且词作在他被贬黄州之時已经达到创作的巅峰时期,释道思想也得到了艺术升华,但他始终也不能摆脱儒家思想,始终都心念国家民生,并且在苏轼旷达的胸襟中也蕴藏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当自苏轼再次被贬时,他此时的心境由于其早年被贬以及早年对儒道思想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豁达自适的思想境界,达到了“入世思想”和“遁世思想”的完美统一。苏轼的这种超然脱俗,正是可以“兼济天下”,当然也能“独善其身”。例如在他的词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中我们看到了儒家思想的君子情怀、鄙视富贵的旷达情操;同时也可以读懂道家思想的超凡脱俗,无为无不为的态度,还可以看到释家禅宗崇尚的感悟解脱“看穿忧患” 的思想。代表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充分体现了苏轼已经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教的精华。他在深度的思考中对儒释道三家思想进行全面的整合和扬弃。苏轼的诗词作品将儒家思想中的心系天下,坚忍不拔;道家思想中的旷达胸襟和超凡脱俗;释家思想中的虚无遁世,超脱圆融融合于一起,表现出了苏轼的坚定、乐观、沉着、豪迈和旷达。

三、儒道释思想对苏轼词作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纵观苏轼多舛跌宕的一生,不难发现苏轼的“旷达、飘渺、超逸”的词风,说明他具有一颗非同寻常的平常心,他不因宦海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生活颠簸而怨天尤人。在顺境中的淡泊,逆境中的从容以及对境遇变化时的超脱圆融。词作的人生思考超凡脱俗,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吸取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积极影响,扬弃了消极影响。

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思想更是融会贯通地表现在苏轼的词作中,并且三家思想的融合指导了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儒家思想教会了他开拓进取,积极地面对人生;道家思想教会了他学会旷达,要潇洒的学会放下;释家思想通融圆达教会了他遇事要想得开,要学会放下,脱离苦海。这些思想都指导苏轼的整个人生,在苏轼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融合对苏轼的人生和词作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2] 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3] 尚雪红. 东坡词思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4] 瞿晴.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 2010.

[5] 张继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结晶——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J].语文学刊,2008(4).

(编辑:刘佳琦)G630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词作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与书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更 正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