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支撑 创新机制 奋力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2014-06-10
近年来,开县县委、县政府围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思路,突出发展粮油主导产业,优化发展柑橘、蔬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201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9.27亿元,位居全市第四位,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8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9.75万吨,比上年增1.15%,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实现增产,先后三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一、加大政策扶持,激发种粮动力
在认真落实各级种粮直补政策,确保惠农政策不缩水的前提下,积极用活用足补贴政策,率先在种粮农资综合补贴资金中切块15%,用于对全县种粮大户进行奖励补贴,调动了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助推了粮食规模种植。2013年,出台了《关于培育种粮大户促进粮食规模生产经营的通知》,在土地流转、生产用电、仓储用地等方面对种粮大户给予扶持。5年来,全县支持粮食生产投入达到4199万元,落实种粮直补、农机购置等惠农补贴资金1.5亿元,惠及农户37.7万户。全县50亩以上的规模种粮大户发展到176户。
二、创新服务机制,增强种粮活力
一是组建耕种收服务队。以农业科技人员、种田能手、农机大户为主体,把分散的农机和分散的农户结合起来,把分散的资金和分散的技术结合起来,组建农业耕种收服务队,在全县开展粮油生产耕、种、收服务。目前,全县已组建耕种收服务队35个,服务面积22万亩。二是创新粮食生产金融服务。针对种粮大户生产发展缺资金、融资又无抵押的现状,县上率先出台了种粮大户信用贷款办法,采取设立财政风险基金、大户政策补贴资金反担保的方式,解决了大户贷款难等问题。2013年,共为11户种粮大户融资153万元。三是成立植保专业队伍。全县建立植保专业服务队26个。2013年,共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5万余亩,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粮食病虫灾害损失。
三、实施科技兴粮,挖掘增粮潜力
一是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每年开展粮食高产竞赛活动,打造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10余个、面积15万余亩。2010年,我县“中稻+再生稻”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015.8公斤,创世界同纬度最高纪录;2013年,“中稻+再生稻”千亩示范片单产达到1117.51公斤,创世界同纬度地区千亩示范片双季高产纪录。二是实施现代粮食装备工程。累计推广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2万余台,发展大中型谷物干燥机达10台,机械化育插秧面积达8万亩,粮食生产大户基本实现“种、收、储”全程机械化。三是实施现代粮食人才工程。设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4人,积极引进农业技术人才,每年培育新型职业种粮农民1000人次以上。四是实施粮食高产竞赛工程。县上每年组织县乡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粮食高产竞赛活动,建立百亩粮食高产竞赛示范片600余个,示范面积7万余亩,对竞赛达标的个人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调动了主抓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五是实施晚秋资源开发工程。大力发展晚秋生产,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县上每年出台“秋洋芋、再生稻”等专项扶持政策,每年发展稻草覆盖秋洋芋25万亩以上、蓄留再生稻8万余亩。
四、强化基础支撑,提升增粮能力
5年来,全县累计整合资金近5亿元,系统优化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夯实了粮食增产增收基础。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水利、农综和粮食基础能力等建设项目,对机耕便道、生产用电等基础设施进行高端规划、统筹建设,先后改扩建机耕便道2万余公里。积极开展“基础设施管护年”活动,从2012年起,县政府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建立健全了農田水利设施管护长效机制,恢复农田保灌面积8万余亩,10万余户粮农从中受益。二是改建标准农田。规划建设10万亩现代农业(粮食)示范园区,改造和建设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的稳产高产农田20万亩。三是提升耕地质量。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推广补贴和绿肥种植补贴、有机质提升等重点项目,打造绿色粮食基地。
五、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种粮效益
坚持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一是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稻米加工大型企业5家,带动建设高档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8万亩,粮食年加工能力达到18万吨。二是打造特色品牌。开展粮食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认证,已注册“龙茶贡米”、“龙茶油米”和“桂花香米”等绿色食品A级产品5个。三是积极拓展市场。深化“农超”对接,推行“产+加+销”一体化模式,引导大型超市与种粮大户、粮食加工企业深度合作。
下一步,开县将始终坚持“特色发展、绿色发展”不动摇,稳定发展粮油、生猪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柑橘、蔬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努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