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效果评估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2014-06-09瞿孙平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无锡214121
瞿孙平(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效果评估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瞿孙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针对农民工的公共培训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培训师资匮乏、培训教材不够通俗易懂、培训内容单一等问题。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整合培训师资,共享培训资源;完善教材,丰富教学资源;丰富培训内容,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多元化需求。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农村劳动力在江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农村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于是,农村劳动者离开了田地,进城务工,这就揭开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幕。截至2011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1798.91万,转移比重为67.54%,其中劳务输出879.9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48.9%[1]。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做着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差、收入水平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缺乏技术技能,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已经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低教育程度的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也较低[2]。
培训对于农民工的发展至关重要,是提升农民工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针对农民工的公共培训项目,包括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雨露工程等,每年投入到公共培训项目的财政补贴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3]。要想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估。通过对培训效果的全面评估,可以保证培训活动按照规划进行,对于及时解决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为了了解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效果的评估情况,项目组进行了调研,共发放了800份问卷,对已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进行访问,其中苏南300份,苏中200份,苏北300份。最后,收回有效问卷765份,受访者中16~30岁的占61%,31~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调查显示:在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66.3%,女性占33.7%;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不高,在765人中,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7.9%,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有小学文化程度、文盲或半文盲占27.1%。
(二)方法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了解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分析目前学术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研究现状。我国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采用政府牵头,国家提供资金,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的模式。目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培训意愿、培训制度、培训体系、培训效果影响因素等方面,很少涉及培训效果评估方面的内容。
访谈法。围绕农村劳动力培训效果评估,实地考察,了解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现状,为问卷的设计提供相关资料。
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目标的设计要求,结合农民工培训的特点编制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两大部分:一是个人背景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和学历等方面;二是学员对培训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培训师、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培训适用性和培训整体等五个维度的评价。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农民工可以通过培训来增强自身竞争力(见表1)。超过一半的学员认为培训对工作和个人是有帮助的,大部分学员认为所学知识能够被应用到工作中,认为培训有助于提高个人能力。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针对农民工的培训主要是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这些培训一般投入小,见效快。
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向别人推荐所培训的课程”时,有52.5%的人表示愿意,这表明培训效果受到学员的肯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经过进一步调查,在受访的765人中,130人对培训课程整体表示满意,162人表示非常满意,365人表示课程整体一般,占总人数的47.7%。这表明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对当前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效果的总体评价不够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对那些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来说,客观上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
表1 参加培训学员的收获
(一)培训师资匮乏,教学资源短缺
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培训师进行评价(见表2)。
表2 对培训师的评价
从学员对培训师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对教师的满意度不高。对农民工的培训需要结合市场的需要,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来培训。现实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培训工作主要由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来承担,而高校教育一直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高校教师大多走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路线,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尤其对企业生产一线缺乏了解,这就导致教师和学员之间存在鸿沟,无法相互理解。教师不知道学员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即便知道,由于教师本身条件的限制,也无法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向学员传授。这就造成了教师在台上讲得起劲,而下面的学员一头雾水的状况。正如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对教师的课前备课和讲课态度方面满意度较高,而对教师讲授知识的方式方法不能认同。
(二)培训教材不够通俗易懂,针对农民工的教材较少
在对培训教材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员对培训教材的满意度偏低。在受访的765人中,230人认为非常满意,212人感到满意,265人感到教材质量一般,32人表示不满意,26人表示非常不满意。这说明针对农民工的培训教材有待完善。
经过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对培训教材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材的难易程度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不匹配。《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指出,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足5%[4]。如果编写的教材不能通俗易懂并贴近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就会导致农民工虽有接受教育培训的强烈愿望,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看不懂或难以理解培训教材内容,因而不敢参加培训或不得不半途而废。
(三)培训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求
对培训内容的评价,我们从三个角度来分析(见表3)。
表3 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培训内容,大部分人认为一般。为此,应对培训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及难易程度等做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农民工的现实需求。
学员在培训中主要是加深概念的理解、提升工作技能,较少学员通过培训增加了管理的理念。这说明目前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政府比较注重的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而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很少关注,对农民工的感情、文化、心理以及生活方面的教育很少涉及。老一代农民工因为年龄问题相继返乡务农,新一代农民工趋于年轻化。新一代农民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很容易走向极端。因此,除了技术技能,农民工的心理、情感问题也应该引起关注。只有农民工得到全面发展,用人单位才能从中受益,社会才能更平稳地发展。
三、建议与措施
(一)整合培训师资,共享培训资源
针对教师实践经验少、不了解农民工的需求、不能用浅显的道理讲授知识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从政府的角度。政府通过对区域经济水平和产业发展方向、劳动力资源现状、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本地区农民工职业培训做出科学规划,整合培训资源,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农民工服务的职教培训网络体系。在培训基地的选择上,政府应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职业院校。在选择职业院校时,应把教师的实践能力考核情况放在首位,择优认定培训资质,颁发培训许可证。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对农民工培训质量的提高和职业院校教育水平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二是从企业的角度。农民工培训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企业根据自己岗位的要求,制订农民工培养计划。这样做的好处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强。在师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企业内部有经验的农民工培训师来给需要培训的学员进行培训。农民工培训师对企业和学员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培训效果会较好。
(二)完善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对于教材不够通俗易懂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一是开发一些针对低学历者的教材。这些教材应适合15~90天的短期培训,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受培训者掌握一种技能,从而实现就业。针对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教材不能过厚,教材中只讲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不详细介绍有关理论,避免多而全,强调有用和实用,将最有用的技能传授给受培训者。教材内容必须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容易学习和掌握。教材以技能操作和技能培养为主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实例,一步步地介绍各项操作技能,以便于学习、理解和对照操作。由于农民工的消费能力不足,教材定价不能过高,应尽量考虑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寻找教材的替代品,如视听文件、动画等。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可以由政府牵头,学校、企业参与制作,并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方便农民工学习、使用。三是提供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前两项措施可行性较强,第三项措施需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且见效慢,可行性有待商榷。
(三)丰富培训内容,满足农民工的多元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国民的素质大大提高,农民工队伍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5]。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80后”或“90后”,他们在农民工队伍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工作以前都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学历层次相对以往的农民工提高了不少。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他们获取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职业期望值较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较高,但是承受压力的能力较低。2010年1月至5月,著名的代工企业富士康接连发生10多起员工坠楼事件,其中仅5月份就发生6起。新生代农民工的抗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明显下降。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情况,培训的内容要多样化,不仅要传授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还要考虑农民工心理方面的需求,加强感恩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身安全教育、人生励志教育和沟通能力培训。
农民工是我国发展强大的动力,我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农民工素质的提升。通过培训来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技能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而做好培训工作又离不开培训效果评估。做好培训效果评估工作,会为培训指明目标,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培训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1]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2011年全省农村务工人员就业状况和2012年就业意愿的调查报告[EB/OL].(2012-05-30)[2013-04-10].http:∥www.jshrss.gov.cn/sjybg/tjsj/201205/t20120530_105876.html.
[2]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0-03-19)[2013-04-10].http:∥news.qq.com/a/20100319/001637.htm.
[3]杨玉梅,曾湘泉.农民工培训与就业能力提升——基于河南省阳光工程培训效果的实证研究[J].中国劳动经济学,2011,(1):83-110.
[4]农业部.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2003—2010年)[J].植物医生,2004,(1):54-5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J].内蒙古政报,2010,(3):4-8.
[责任编辑:季 坤]
Effect Evaluation for Rural Labor Transformation and Employment Training: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QU Sun-ping
(Economic Management Department,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xi 214121,Jiangsu,China)
Shifts in rural labor force is critical to the city'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Government introducted a number of public training programs for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training effect is obvious.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such as lack of training teachers,incomprehensible training materials,lack of diversity training and so on.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staff should integrate training teachers,share resource,perfect materials,rich teaching resources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Jiangsu Province;shifts in rural labor force;employment training
G725
A
1672-2604(2014)03-0072-04
2013-12-05
2012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文化精品课题“创新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研究”(12SYC-039)
瞿孙平(1981—),男,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