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劳动力就业现状及特征分析
2014-06-09黄菊英图登克珠周晓阳
黄菊英图登克珠周晓阳
(①③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②西藏大学科研处 西藏拉萨850000)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实施了面向市场自主就业的改革,实现了人力资源从计划配置到市场配置的根本转变,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建立了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西藏经济发展、改革深化和社会稳定,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着“六个西藏”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了解和认识西藏劳动力就业的特征,对西藏各级政府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藏劳动力就业现状
(一)劳动力就业规模持续稳定扩大
如图1所示,自2001年以来,西藏劳动力就业规模持续稳定扩大。2001-2012年期间,按三次产业分的西藏从业人数由2001年的126.33万人增加至2012年的202.06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4.4%。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
2011年,西藏籍高校毕业生12407人,就业率达99.31%;2012年,西藏籍高校毕业生12574人,就业率达98.36%;2013年,西藏籍高校毕业生14379人,就业率达99.17%。至此,西藏已连续三年实现应届高校毕业生基本全就业。[1]
图1 西藏历年就业人员变动趋势图
图2 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次/数
(三)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次和人数稳步增长,转移收入递增
2006年以来,西藏农牧民劳动力转移人次和人数均稳步增长(见图2)。转移人数由2006年的3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45万人;转移人次由2006年的65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90万人次。
转移收入递增。2009-2013年,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实现劳务收入依次为13.2亿元、16.5亿元、18.5亿元、18.8亿元、19亿元。
二、西藏劳动就业的主要特征
(一)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特征: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呈正向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会推动就业增长。
1.经济增长总量与就业增长规模同时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各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统计资料显示,自1994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1年保持2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9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5.99亿元,2013年高达807.67亿元,是1994年的17.6倍,年均增长16%。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西藏就业人数迅速增长,就业规模也同时扩大。(见图1)
2.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同向变动
如图3所示,2001-2012年间,西藏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基本呈同向变动,经济增长率上升时就业增长率也上升,经济增长率回落时就业增长率也下降。其中,2005-2007年,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就业起伏稍大,由2005年的4.57%下降至2006年的3.2%,2007年又猛增至6.71%;随着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自2010年起,西藏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就业快速提升,由2010年的2.56%增长到2012年的8.9%,增加了6.34个百分点。
图3 西藏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
表1 西藏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
3.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长期高于一产就业弹性,且有继续拉大差距的趋势
就业弹性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劳动力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变化的反应程度。就业弹性越大,表明该经济体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反之,表明该经济体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弱。其计算公式为:
就业弹性=劳动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从表1可知,2004-2012年间,西藏经济就业弹性在[0.21,0.75]间,可见,西藏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长期高于一产就业弹性,且有继续拉大差距的趋势:2010年,一、二产的就业弹性仅差0.07,一、三产的就业弹性相差0.25,2012年,二产就业弹性高达1.53,比一产就业弹性高1.49,三产就业弹性为1.53,比一产的高1.18。显然,二、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都较强,并驾齐驱,共同拉动西藏劳动力就业。
(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特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但调整缓慢
1.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统计资料数据显示,1991年西藏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为50.8∶13.7∶35.5,至 2012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演变为 11.5∶34.6∶53.9,1991-2012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则不断提高,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由“一、三、二”演变为“三、二、一”,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逐步趋向合理。随着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逐步趋向合理,西藏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也逐渐趋向合理。图4是西藏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图,它反映出1991-2012年间西藏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持续下降,二、三产业的就业份额持续上升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西藏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逐步趋于合理化的事实。
2.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调整缓慢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人均GDP超过300美元,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37.8∶30.2∶32.0。1996年西藏人均GDP为2688元,根据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价折合为美元是323美元,已经超过300美元;此时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76.2∶5.0∶18.8,第一产业的比重为76.2,比配第-克拉克定理中的37.8高出一半多,第二产业的比重却比配第-克拉克定理中的比重低25.2,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只有18.8,明显低于配第-克拉克定理中的32.0。人均GDP1000美元时,配第-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18.9∶47.2∶33.9。2005年,西藏人均GDP是8939元,折合为美元为1091美元,超过1000美元;此时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比例为60.1∶9.5∶30.4,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到 60.1,但仍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幅度较大,由18.8增加到30.4,增加了11.6个百分点,可见,西藏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调整缓慢。
图4 西藏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图
图5 西藏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图
3.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
相对劳动生产率能反映出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是指某一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与该产业的就业构成之比。图5可看出,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一、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基本是平稳下降,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在1991-1999年间升降交替,1999-2004年下降,2004年至今,小幅升级交替中上升。上述分析印证了西藏第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观点,因此,应大力发展有助于带动西藏劳动力就业的第二、三产业。
(三)三次产业的行业就业结构特征:劳动就业主要集中于第一和第三产业
2012年,西藏国民经济各行业从业人员2020570人。其中,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935967人,占总从业人员的46%;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员共计260366人,占总从业人员的13%;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吸纳的从业人数总计963128人,占总从业人员的48%。一、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是46%、48%;二产仅占13%,显然,西藏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于一、三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西藏是典型的农牧省区,截止2013年底,西藏乡村人口238.05万人,占总人口的76.29%;其次,二产起步晚,且对劳动力就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比一、三产要求高;第三,三产对劳动力就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不高。
图6 西藏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图
(四)三次产业就业的经济类型特征:私营和个体经济是吸纳从业人员的主力军
随着非公经济的发展,城镇私营和个体经济是吸纳从业人员的主力军,2012年非公经济从业人数高达489538人,占当年总从业人数的24.23%;国营经济单位吸纳的人数次之,2012年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242039人;集体经济单位和其他经济单位的从业人数相对较少,分别为4317人和5501人。城镇私营和个体经济中的从业人员高度集中于批发和零售业,几乎占城镇私营和个体经济吸纳从业人员的一半。国营经济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17302人,占国有单位就业人员的48.46%,是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其次,教育业44022人,占国有单位就业人员的18.19%;第三,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6323人,占国有单位就业人员的6.74%;除上述三行业外,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吸纳就业人员相对较高;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却仅有9人,是十九个行业中就业人数最少的,因此,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待于提升。
(五)劳动力供给质量特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供给质量差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其受教育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是反映劳动力供给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意味着劳动力供给质量差。截止到2011年底,西藏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现状并未明显好转:就业人员中,小学学历居首,占34.8%,其次是初中,占31.2%,再次是高中,占10.2%,大学专科和本科共占18.5%。(见图6)
(六)劳动力就业的区域特征:区内就业为主,区内就业城乡分布不均
1.区内就业为主
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西藏劳动力不愿意到区外就业,而主要集中就业于区内。2012年底,农牧民区内转移就业42.55万人,占转移就业人数的94.56%;区外转移就业2.45万人,仅占转移就业人数的5.44%;1300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仅占高校毕业生17274人的7.5%。2013年1500多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实现就业,仅占高校就业毕业生13243名的11%。
表2 2010年西藏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状况 (单位:人)
2.就业城乡分布不均
表2显示,2010年,西藏16岁及以上总人口265904人,其中乡村人口205868人,占16岁及以上总人口的77%;城镇人口60036人,占16岁及以上人口的23%。16岁及以上就业总人口147821人,其中,乡村就业人口113391人,占16岁及以上就业总人口的76.7%;城镇就业人口34430人,占16岁及以上就业总人口的23.3%。显然,西藏劳动力乡村就业人口高于城镇就业人口,劳动力就业的城乡分布不均特征明显。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西藏劳动力就业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二、三产业并驾齐驱,共同拉动就业增长;2.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但调整缓慢,相对劳动生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3.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于第一和第三产业;4.私营和个体经济是吸纳从业人员的主力军;5.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供给质量差;6.区内就业为主,就业城乡分布不均。
(二)对策建议
了解和认清西藏劳动力就业的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就业政策。针对西藏劳动力就业的特征,当前需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1)把就业指标作为政府考核的优先指标
各级政府应改变长期以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首选GDP的做法,将就业指标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考核指标,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基准。
(2)继续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效应
如前所述,西藏经济对就业的拉动显著,为此,应继续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进而增强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效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产业优化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应重点考虑对新增就业的影响,争取就业最大化;在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和新建项目立项时,应充分考虑该产业能创造就业岗位的数量,力求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双赢。
2.巩固义务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兼顾继续教育,为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从近期来看,义务教育并不能在短期内改善当前西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的现状;从长期来看,义务教育可减少甚至彻底消除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改善未来的劳动力储备质量和供给质量。因此,应长期坚持、巩固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高等教育应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加就业者的知识含量和实战技能,增强就业者快速适应就业竞争环境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劳动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提高。已就业者通过函授、电大、网络等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既可避免因脱产学习而影响岗位工作,又可根据自身发展所需有选择地学习,提高其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注释
[1]索朗德吉.西藏连续三年实现西藏籍应届大学生基本全就业[EB/OL].(2014-03-24)[2014-03-31].http://www.jyb.cn/job/jysx/201403/t20140324_575198.html.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11.
[2]杨和清,王守志.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
[3]多吉战都.西藏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邬学芬.浙江省劳动就业特征的实证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