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东肉牛产业基地培育的途径与措施探索

2014-06-09何振富贺春贵魏玉明郝怀志

中国牛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饲草料养牛牛舍

何振富,贺春贵,魏玉明,郝怀志,董 俊,王 斐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甘肃 兰州730070)

镇原县处于甘肃陇东地区,近年来,全县坚持以畜禽良种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为目标,突出规模建设、良种推广、种草青贮和畜禽防疫,不断优化养殖结构,扩大畜禽养殖总量,全力建设全国肉鸡产业大县、全省牛羊产业大县和全市饲草料生产大县,逐步形成了以南部肉牛、北部绒肉羊、中南部生猪、商品驴养殖四大生产基地。为进一步推进镇原县及陇东地区肉牛产业的发展,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和措施,我们以镇原县上肖乡路岭村124户肉牛养殖户为调研对象,调研肉牛产业基地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该县和整个陇东地区肉牛产业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1 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取典型取样的方法,以镇原县肉牛产区具有代表性的路岭村为调研对象,选取肉牛养殖农户124户,占全村农户的16.89%。参照区域农业产业链调查分析方法[1],于2013年6月,从养殖规模、牛舍建造、饲草料利用、荒山荒坡利用、牛只品种、配种、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及扩大养殖规模的意向等环节,入户调研记录,整理成农户养牛电子档案表,以便进行分析。调研时对养殖户按以下定义进行分类:繁牛户,即母牛和犊牛饲养户,以出售4~5个月断奶犊牛为主;自繁自养自育户,即母牛、犊牛和育肥牛饲养户,以出售育肥牛为主,把自家的犊牛或在自家的基础上再购进架子牛育肥至出栏体重;育肥户,即购进架子牛进行育肥,以出售育肥牛为主。

2 肉牛生产现状

2.1 饲养量及养殖规模

截止2013年6月底,全村养牛户共124户,其中繁牛户91户,占73.39%;自繁自养自育户11户,占8.87%;育肥户22户,占17.74%。全村存栏牛共287头,牛群中能繁母牛137头,占47.74%;犊牛22头,占7.66%;育肥牛128头,占44.60%。

全村(共734户)户均养殖肉牛0.39头;养牛户占总户数16.89%,平均养殖肉牛2.31头。繁牛户和自繁自养自育户母牛养殖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养殖1头的72户,养殖2头的26户,养殖3头的3户,养殖4头的1户;犊牛养殖情况:养殖1头的20户,养殖2头的1户,其余81户犊牛均已出售。育肥户养殖肉牛数量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养殖16~20头的3户,养殖11~15头的2户,养殖6~10头的2户,养殖1~5头的15户。

图1 繁牛户和自繁自养自育户养殖数量分布

图2 育肥户养殖数量分布情况

2.2 牛舍建造

截止2013年6月底,全村养牛户牛舍共131间(栋)。按牛舍结构类型划分,标准化半开放式牛舍22栋,占16.79%;全封闭双坡式牛舍2栋,占1.53%;房间牛舍93间,占70.99%;窑洞牛舍14间,占10.69%。按牛舍材料类型划分,砖混结构牛舍61栋(间),占46.56%;土坯结构牛舍70间,占53.44%。标准化半开放式牛舍有利用肉牛养殖过程中通风换气、采光和便于操作等优点,符合科学养殖牛舍建造要求;全封闭双坡式牛舍可有效利用土地,相对占地面积小,饲养量大,但对农户而言,造价相对较高;房间和窑洞牛舍主要是农户利用自家现有空闲房间和窑洞进行饲养,不用额外投资,但其通风不良、采光不好、湿度大、饲养量小、不利于操作,对牛只育肥影响较大,且易造成牛寄生虫病和其它疫病的多发。

2.3 饲草料利用现状

精料:全村使用肉牛精料补充料(浓缩料+能量饲料)的养牛户共15户,占12.1%;使用单一能量饲料(玉米、小麦、麸皮)的养牛户共109户,占87.9%。全村能繁母牛日喂精料量平均为1~2 kg,日喂次数为1次,育肥牛日喂精料量平均为2~4kg,平均日喂次数为1~2次。

粗料:主要有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苜蓿草等。粗料的饲喂采用定时定量饲喂,能繁母牛日喂量(干草)平均为10~15kg,育肥牛日喂量(干草)平均为6~10kg,日喂次数均为2次,早晚各一次。利用机械加工的86户,占69.35%;人力加工的38户(均为繁牛户),占30.65%。全村秸秆加工机械共90台,其中小型铡草机76台,占84.44%;中型铡草机1台,占1.11%;小型揉丝机13台,占14.45%。全村现有青贮池2个,体积合计为172m3。

2.4 荒山荒坡利用现状

全村现有荒山荒坡面积约340hm2,其中以南山面积最多,为66.6hm2左右,人均0.51hm2;六路自然村没有荒山荒坡;南台47.9hm2,人均0.1 hm2;洼边56.7hm2,人均0.1~0.13hm2;脱区18~18.6hm2,人均0.1hm2;许家33.3hm2,人均0.09~0.1hm2;板区1.2hm2,人均0.006~0.013 hm2;付一57.3hm2,人均0.43hm2;上山31.33 hm2,人均0.06hm2;路岭32hm2,人均0.06hm2。

全村现有荒山荒坡退耕还林的约占5%,种植紫花苜蓿的约占10%~15%,绝大部分没有有效的利用,处于撂荒状态,其中一部分荒山荒坡上种有树木,树木相对较小,在树下可以种植苜蓿,另一部分长年生长杂草,如处理改良后也可用于种植苜蓿。

2.5 牛源、配种及品种

来源:全村养殖育肥牛的33户中,11户自繁自养育肥,22户收购4~6个月的犊牛育肥,其中20户的牛只通过周边乡镇市场(荔堡镇和屯子镇)收购,2户的牛只从山东引进。

配种:全村能繁母牛的配种全部采用人工授精,配种成本为60~75元/头/次,冻精多采用夏洛来肉牛品种。

品种:全村能繁母牛90%为当地品种(秦川牛、早胜牛、秦×早),10%为当地品种和夏洛来杂交后代;育肥牛除从山东引进的为西门塔尔杂交后代外,其余有70%为夏洛来与当地品种杂交后代,30%为当地品种。

2.6 市场及销售

就近的活畜交易市场有镇原县屯子镇和泾川县荔堡镇两地,每月有固定交易日,少部分养牛户牛只出栏时运到市场上销售,大部分养牛户牛只出栏时由当地牛贩上门收购,销售大部分采用估算(肉眼估计牛只的重量)的方法确定价格,只有个别育肥户在出售时过称以肉牛毛重时价(2013年6月份为26元/kg)出售。

图3 饲养人员年龄分布

图4 饲养人员文化程度分布

2.7 饲养人员及技术水平

图5 40岁以上饲养人员文化程度分布

饲养人员年龄分布:全村124名饲养人员的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年龄最小的为34岁,年龄最大的为78岁。各年龄段饲养人员所占比例如图3所示,其中40岁以上的112人,34~40岁的12人,41~45岁 的20人 ,46~50岁 的17人 ,51~55岁 的22人,56~60岁的21人,61~65岁的19人,66~70岁的7人,70岁以上的6人。饲养人员文化程度:全村124名饲养人员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以初中文化最多,各文化层次人员所占比例如图4所示,其中19人没文化,小学文化30人,初中文化62人,高中文化12人,中职文化1人;40岁以上的112人中,各文化层次人员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其中19人没文化,小学文化28人,初中文化54人,高中文化11人。

技术水平:饲养人员整体技术水平低,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养牛知识培训,饲养肉牛的技术大多靠经验积累,还采用传统的饲养管理办法,缺乏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技术,全村有1人基本掌握人工授精技术。

2.8 养殖户对扩大饲养规模的意向

养殖户整体养牛积极性高,对养牛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其中现有养殖户中14户在2013年已新建(改造)牛舍扩大了养殖规模,占11.29%;53户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占42.74%;57户有扩大养殖规模的意向,但考虑自身存在一定的困难,还处于观望和犹豫状态,占45.97%,其中36户考虑劳力问题,占63.16%,12户考虑建造牛舍地方问题,占21.05%,9户考虑资金来源问题,占15.79%。

3 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相对饲草供给能力,养殖量偏少 目前全村共有养牛户124户,占全村总农户的16.89%。全村存栏牛只287头,户均养牛仅0.39头,从该村目前的饲养规模和该村可利用饲草料的数量相比,草畜严重不平衡,该村养牛户数少、户均养殖规模小、养牛总量严重不足。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04.2hm2,荒山荒坡约340 hm2,年产干玉米秸秆1000t、小麦秸秆900t,其它(大豆、糜子等)作物秸秆600t,苜蓿干草250t,若充分利用现有秸秆资源,可饲喂能繁母牛698头或育肥牛1255头[2,3]。如对现有300hm2撂荒的荒山荒坡种植优质紫花苜蓿,再加上对每年种植小麦的土地(按总耕地面积的50%计算)复种甜高粱,可增加饲养能繁母牛1459头或育肥牛2625头[2,3]。

3.1.2 饲养管理水平落后 调查显示,养殖户整体饲养管理水平低,养殖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现阶段,该村肉牛养殖主要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处于"小、散、低"格局。80%以上养殖户粗饲料以干秸秆为主,没有对作物秸秆进行青贮、氨化等处理;精料以单一的能量饲料(如玉米、麸皮、小麦)以主,部分育肥户采用猪用浓缩料和全价料,供给营养不均衡,成本高;普遍缺乏对圈舍、饲用具进行消毒的意识,缺乏对牛只驱虫、健胃等基本饲养管理措施。以上是造成肉牛生长速度缓慢、育肥周期长、养殖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主要因素。

3.1.3 肉牛品种育肥性能较差 目前,饲养牛只品种主要以本地牛(秦川牛、早胜牛、秦×早)为主,本地牛虽具有耐粗饲、耐寒、役力强、肉质细致,瘦肉率高,大理石纹明显等特点,但育肥性能差,养殖周期长、饲养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其成年体重平均为400~600kg,日增重在700g以内,屠宰率为55%左右,远远低于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等专用肉牛品种[4-6]。

3.2 制约因素

能繁母牛总量少,数量持续下降,将逐步成为制约肉牛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凸现。

缺少青壮年劳力,从事家庭养牛的主要为老弱群体,肉牛养殖中如割草、拌料、清粪等工作劳动强度大,制约了肉牛发展的步伐。

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供水不足,动力电不到位,牛舍简陋制约了部分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的积极性。

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饲草料的加工不科学,疫病防治意识薄弱,养殖效益低,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金短缺,农民启动和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发展速度。

技术力量薄弱,目前畜牧兽医部门只是按国家规定,定期做牛只重大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工作,但对于科学饲养管理、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精料补充料合理配制等技术服务及指导相对滞后。

4 对加速培育甘肃陇东肉牛产业基地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各项政策的扶持力度

围绕肉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从政策和资金对能繁母牛进行补贴,扶持鼓励建造青贮池,扶持合作社进行精料加工及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等有利政策,可为推动肉牛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措施。

4.2 在加大良种改良的同时,逐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肉牛品种(品系)

目前,甘肃省陇东地区以饲养秦川牛、早胜牛、秦×早等地方品种为主,这些本地牛与专用肉牛品种相比,虽初生重小、成年体重低、生长速度缓慢、屠宰率低,但其具有耐粗饲、耐寒、肉质细致,瘦肉率高,大理石纹明显等特点,可通过与专用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和品种选育等方式,逐步培育出具有生长速度较快、肉质细致、瘦肉率高,大理石纹明显的肉牛品种(品系),如对早胜牛进行肉牛化改良等,专门用于生产高档牛肉,打造甘肃地方特色品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越来越重视,生产高档优质牛肉,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肉牛产业,是甘肃东部发展肉牛产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4.3 加快“144模式”和“120模式”养殖户的培养力度

结合甘肃陇东地区现状,在加大对大、中型养殖场扶持的同时,应加快对适度规模养殖户的扶持力度。由于大部分农户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建场,考虑农户现有耕地面积和饲草料供应等因素,建议扶持发展144模式(一个农户养殖4头母牛,年产4头犊牛,犊牛养殖6个月出栏,正常年净收益2.635万元)和120模式(一个农户养殖20头育肥牛,育肥10个月出栏,正常年净收益6万元),这两种模式的优点是农户饲草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养殖成本低、农动强度适中、经济效益显著、适宜年龄40岁以上在家务农的农民选择,如此两种模式能够得到很好的推广,既解决了发展肉牛产业中牛源紧缺问题,同时肉牛饲养量也将迅速提高,对培育甘肃陇东地区肉牛产业基地将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4.4 加快标准化牛舍的推广力度

肉牛生产性能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遗传因素,还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牛舍设计是否合理,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肉牛个体的生长和肥育效果。牛舍设计不合理,导致环境不佳使肉牛生长缓慢,饲养成本增高,甚至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因此在甘肃陇东地区考虑肉牛的生活习性、生理特点、建造成本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等因素,应推广单列式半开放式牛舍,牛舍的长度可根据饲养量确定,育肥牛按每头牛占牛床宽1.0~1.2m计算,繁殖母牛按每头占牛床宽1.2~1.4m计算,同时可考虑饲料间和看护间;牛舍跨度根据牛床长度、饲槽宽度、饲喂道宽度、粪尿沟的宽度、清粪道、墙体厚度等参数确定,一般为68m。合理布局,科学地设计牛舍,为肉牛生产及生活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4.5 加快清洁养殖模式的转变力度

在大、中型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立沼气池和有机肥生产来解决养殖中产生的粪便等污物;而对于广大养殖户而言,建造沼气池和有机肥生产,投入高、利用率低、可行性不高,因此建议采用传统的沤肥技术,操作简单、投入小,且大部分养殖户种植地块距离牛舍不会太远,运输方便,可行性高。针对不同类型的养殖规模,推广不同的清洁养殖模式,积极发展“养-肥-种”的可持续循环经济模式,在发展的同时有效解决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4.6 加大对养殖户科学技术的培训力度

由乡、村两级政府部门统一组织,依靠科研院所和高校针对养殖户存在的技术问题,尽快培养地方技术骨干,找准适合45岁以上人员的培训切入点来进行长期有效地培训。采取外出实地考察参观,开展合作与交流;建立示范户示范带动;定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观看技术录像带;开会相互讨论交流等方式培训。主要针对以下方面进行培训:优质饲草栽培、粗饲料的加工调制、精料补充料的配制、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等技术。通过系统的培训,让农民逐步掌握科学系统的肉牛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4.7 加大对荒山荒坡的开发力度

甘肃陇东地区荒山荒坡面积大,但利用率较低,大多数处于撂荒状态,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建议政府引导鼓励农民种植适合当地的优质紫花苜蓿等牧草,投资少,见效快,利用周期长,对发展肉牛业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4.8 大力推广新型饲草料种植

依托专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引进优质牧草品种(苜蓿、高粱草等)、旱作牧草种植技术及牧草饲用技术,通过种植示范,让养殖户认识到新型饲草料及旱作牧草种植的优点,引导和鼓励养殖户大面积种植,以解决目前饲草料单一、产量不高、营养价值低等问题。

4.9 充分发挥养殖合作社的作用

成立专业合作社,本着“互惠互利、互为双盈”的原则,为养殖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以会议和发放资料的形式不定期的组织社员学习科学养牛知识,为社员提供肉牛品种改良、圈舍建造、饲草料科学利用、疫病防治等技术服务,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搭建稳定的购销平台,降低养殖市场风险,使广大养殖户的养殖风险降到最低。

4.10 加强疫病防控力度

平时应做好疫情调查,定期对牛群进行必要的检疫,县乡畜牧部门加大对调入牛群的监管力度,截断传播途径,根据疫病的种类和性质,采取措施,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一方面要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产环境;另一方面,要按计划对牛群接种疫苗,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

4.11 建立稳定的服务保障体系

根据目前肉牛产业发展的实际,建议从县乡村三级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饲草料加工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培训体系建设、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设、活畜市场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引进适当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益。

[1]贺春贵.临夏牛业[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NY/T635-2002.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S].

[3]刘玉杰,李向林.基于饲养标准的家畜单位折算方法[J].草地学报,2009,17(4):500-504.

[4]姜西安,张 力.早胜牛调查[J].中国牛业科学,2003,33(3):92-94.

[5]赵旭庭,陆桂平.不同品种的肉用杂交牛增重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1998,14(3):55,61.

[6]苗树君,曲永利.不同杂交品种肉牛育肥效果的比较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2005,25(3):22-24.

猜你喜欢

饲草料养牛牛舍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牛红眼病如何预防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反刍动物饲草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
发酵床牛舍与散放式牛舍对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饲草料资源的利用途径
饲草料加工调制方法及今后发展建议
潮湿环境对肉牛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