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经济协同发展的系统哲学思辨
2014-06-08方磊
方 磊
(怀化学院 商学系,湖南 怀化 418008)
武陵山片区是指地跨湘、鄂、渝、黔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因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一般称之为武陵山片区。武陵山片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提出建立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全国其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挥示范作用。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这一片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还不是特别明显[1],区内各市(州)内部协调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2],县域经济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3],地方政府合作困难,甚至恶性竞争外部资源[4]。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很快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并试图从自己的专业领域提出解决的方案。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缺乏用全局性的视角来处理发展中的问题,缺乏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的顶层设计和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本研究尝试在系统哲学的指导下打破直观思维的局限,运用系统的属性特点和基本规律来探讨武陵山片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逻辑起点。
一、系统哲学与区域发展
(一)系统哲学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美籍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在 《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系统哲学”的新形态,建构了系统哲学的理论框架,开辟了西方哲学的新领域[5]。其后美国哲学教授拉兹洛1972年著 《系统哲学引论》,对系统哲学作了专门的研究和论述,完成了系统哲学的奠基工作[6]。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对国外著作的翻译和介绍,中国的系统科学、系统哲学开始发展并繁荣起来。闵家胤先生撰文回顾参与中国系统运动的主要有三部分群体:从事数学研究的中科院系统研究所、从事应用的系统工程学界和从事系统科学与哲学研究的一批学者[7]。系统哲学的兴起与当代中国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70年代末期我国正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摸着石头过河”,要解决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理论思维显得不相适应的,这时候开始更新思维模式,把经济建设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按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层次机构协调配套地进行改革,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是中国系统哲学蓬勃发展的一个特有的重要动因[8]。此外,系统哲学潮的出现也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深刻反映[9]。综合起来看,系统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理论成就,以客观系统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哲学的科学,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补充、丰富、完善和发展,是对传统哲学范式的一种超越,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新形态[10]1-2,是研究各类系统复杂性哲学问题的最新科学方法[11]。
(二)系统哲学与区域发展实践
系统哲学的任务不应停留在对系统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上,更为重要的是利用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和改造系统,通过调整系统结构、协调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系统哲学内涵。我国经济的宏观布局大致经历了均衡发展(1949-1978)、非均衡发展(1979-2000)和协调发展(2000年以来)三个阶段,这个从无序到有序的渐进过程是系统哲学属性和自组(织)涌现规律、差异协同规律的体现,通过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差异协同的系统转换,不断推动系统总体优化。系统哲学对区域发展的实践意义概括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系统思想对区域发展的总体指导。即把区域看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一定的人口、经济、科技、文化及资源等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边界的社会空间系统。实践证明,凡是区域规划搞得好的,能够取得显著成效的,都是以系统观为指导的必然结果[12]。
二是系统规律在区域发展中的科学运用。系统哲学的基本规律是揭示系统物质世界发展的内在源泉、本质动力、基本状态和发展趋势的最一般的发展规律。30多年来,中国系统哲学在揭示系统规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诸多见解(见表1)。
表1 系统哲学的基本规律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对系统哲学基本规律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侧重点彼此有所差异,但对系统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明确的,这些见解的提出为丰富和发展系统哲学做出了贡献。
三是系统方法的综合评价。系统方法是以对系统的基本认识为依据,应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理论、系统工程与系统分析等定性定量方法来综合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通过综合评估,来测度区域迈向发展目标达到的程度和质量,并根据这一判断和测度结果适时地对区域复合系统进行调控,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措施。
二、系统哲学在武陵山片区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应用
(一)以系统思想科学指导
系统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之一。系统思想是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观念、相互联系的观念和演化发展的观念[13]1-2。武陵山片区地域范围上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71个县(市、区),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法律、人才等社会诸因素,也包括工业、农业、交通、水利、能源、建筑、文教、旅游、环保、金融、信息等社会各部门,因此武陵山片区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部门的立体交叉的复杂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整体性特征。武陵山片区各地同处武陵山地理单元,地域相邻,山水相连,自然条件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经济和市场的互补性很强。历史上就有长期合作的优良传统,1985年曾成立 “湘鄂川黔四省边区县(市)政府经济协会”,1990年发展成为 “湘鄂川黔武陵山区县(市)区政府经济技术协作会”,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明显。
二是开放性特征。武陵山片区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交汇地带,与长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等重点经济区毗邻,既可承接东西部地区双向交流,又能吸纳沿海沿江地区的双重辐射,可起到东西逢源、南北策应的纽带作用。
三是动态性特征。在此系统中,由于能源缺乏以及长期沿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生态状况呈现脆弱化趋势,因此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部门必将淘汰退出,一些生态产业如旅游、文化业将加大发展力度。此外,片区内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等矛盾也将不断推动片区系统的变化发展。因此,武陵山片区是一个相对稳定但又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
四是涌现性特征。武陵山片区虽然是由71个单元组成,但绝不是一个各自为政绝对独立的系统,系统中各要素只有服从于全域,并与其他子系统相互协调,才能共同形成令人满意的整体效应,发挥 “整体大于部分”的系统功能,才有可能成为跨省协作创新区和示范区。
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构成武陵山片区协同发展的系统哲学思想,只有以系统思想科学指导片区总体发展,才能为全国其它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探索新路子,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以系统规律调控管理
系统规律是系统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总是体现、贯穿于系统发展的现实过程之中的,是系统的本质联系在发展中的表现。因此,在武陵山片区协同发展中,需要自觉运用系统规律进行调控管理,主要应用有:
一是运用结构功能律进行片区功能分区。系统哲学认为,系统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都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依据整体保护、点状发展的原则,将片区划分为重点发展区、农业生态区和生态保护区三个功能区,其中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地市级城市和县城,面积占6%,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适度集中人口、集聚产业,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农业生态区主要包括河谷平坝及低坡丘陵地区,面积约占18%,以种养殖业和村寨居住区为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场及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面积约占76%,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主,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通过以上三大功能区的协调发展,达到武陵山片区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
二是运用层次转化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层次转化律揭示了系统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系统层次变化的方式。武陵上片区由于生态承载力弱化,需要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优先发展旅游业,油茶、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生物医药产业、现代服务业、民族文化产业等部门,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建立产业协作发展机制。
三是运用差异协同律创新片区协作机制。首先是完善区域内合作机制。设立武陵山片区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旅游、文化等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协作的协调工作。统筹建立政务、商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管理。其次是构建对外开放合作机制。积极吸收片区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开展与片区外的投资贸易合作。推动与省会城市及外围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人才文化交流,形成 “东承西融、南连北接”的区域合作格局。通过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优势互补、旅游景点互连、生态环境共建,逐步实现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
(三)以系统方法监测评价
近些年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发展的多维度解释[14]。区域发展是一个囊括了多要素的概念载体,且要素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需要以系统方法来综合评价。系统方法指的是用系统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即将研究对象当作系统来认识,采用的方法可以是数学模型也可以是定性分析。用系统方法来综合监测、评价武陵山片区协同发展程度,主要应用有:
一是开展系统分析。要评价武陵山片区协同发展程度,首先要识别武陵山片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全称集合U中的层次结构,明确武陵山片区系统S是U的子集。明确S的补集是宏观经济环境E;其次,要把S从U中分离出来,定出S与E的界面,再分离出S的主要成分,从中研究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性,找出成分之间以及成分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描述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的相互关系;最后,综合分析它们如何组合成有机的整体。此外,片区经济的协同发展是一项结构复杂、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可以运用Hall三维结构体系(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从进度、逻辑与专业三个维度对协同发展进行系统分析[15],其基本分析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武陵山片区经济协同发展的三维结构体系
二是建立监测系统。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选取表征区域发展的多维度指标体系,按照系统构成和层次结构,建立武陵山片区发展监测信息系统,用以开展片区内各种规划实施效果的监测,监测结果用作规划调整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1]黄廷安.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5):22-25.
[2]冷志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评价[J].地理研究,2012,31(3):521-533.
[3]方磊,王文明.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分类研究[J].民族论坛,2013,(4):65-67.
[4]黄泽海.武陵山片区合作机制设计面临的困境与路径前瞻[J].科技和产业,2012,12(10):25-29.
[5]黄小寒.系统哲学的开端样式——贝塔朗菲关于系统哲学的建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7):16-20.
[6]钱兆华.拉兹洛系统哲学述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6):8-12.
[7]闵家胤.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在我国的传播及研究[J].哲学动态,1998,(10):10-13.
[8]高建明.中国系统哲学的发展及特征[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8,6(1):8-12.
[9]黎德扬,洪涛.系统哲学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深刻反映[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3(4):1-6.
[10]乌杰.系统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杨桂通.探讨用系统哲学原理诠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J].系统科学学报,2010,18(2):1-5.
[12]周济.区域规划中的系统哲学问题[J].科学.经济.社会,1992,10(4):58-60.
[13]许国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
[14]邬娜,刘秀梅.区域发展评价体系理论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73-75.
[15]Hall A D.Three- dimensional morphology of systems engineer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 Science and Cybernetics,1969,5(2):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