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片区竹编文化与工艺

2014-06-08张应军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苗家字画竹编

张应军

(湖南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湖南 怀化 418008)

武陵山片区竹编工艺历史发展悠久,竹编文化底蕴深厚。数千年来,凝结着武陵山片区人民朴素而勤劳的智慧,从简单的竹编生活用品编织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竹编工艺品和旅游品。一件件竹编制品,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竹编品牌,使人们赞叹不已,刮目相看,实现了武陵山片区竹编史上的历史跨越。

一、武陵山片区民间竹编历史发展渊源

武陵山片区民间竹编历史发展源远流长。从古到今,武陵山片区横跨11个地(市、州)、71个县。整个片区内地处丘陵山区,山高坡陡路笮,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裕,润育着满山遍野竹木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武陵山片区竹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博大精深的湘楚文化更是为武陵山片区竹编输送了充分的文化养料。这不仅为武陵山片区人们祖祖辈辈提供了十分充足的竹编原材料,也为武陵山片区人们利用竹材编织生活用品和农用辅助工具开拓了思路。据2004年湖南洪江市高庙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获知,在出土7400年前的女性人体骨架之后,竟发现人体骨架下面竟然还有一个竹篾垫子。这比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竹席、竹篓、竹篮等竹工艺品要早两千多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已知的最早的竹工艺品[1]。可见,7000多年前武陵山片区内的洪江市就有了竹编这一实物。根据朝代年限推算那应是河姆渡人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河姆渡人已掌握凿井技术。众多保存完好的木器出土,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可以说:从河姆渡人新石器时代开始,武陵山片区就有了竹制品。由此,古老的武陵山片区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所需,开始从简单的竹垫、菜篮、米筛、小背箩、土箕、蒸搭、烘罩、鸡鸭罩等编织,逐步发展到会编竹编菜搭、渔船挡雨棚、团箱、簸箕、斗笠、背物篓、花背篓、箩筐、撩箕、晒垫、睡席、竹帘、竹扇、竹灯笼、竹纸伞、鱼篓、书箱、食盒、家具、动物、花瓶、字画、香炉、提篮、提盒、竹帛等,同时有些竹编已上升到工艺品和旅游产品。正因如此,武陵山片区精美的竹编制品一直源系至今,连绵不断,代代相传。

二、武陵山片区民间竹编文化内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竹文化的发源地。武陵山片区竹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武陵山片区竹编文化,是指武陵山片区范围内竹编艺人,以精湛的竹编工艺所编织的竹编作品而透视出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编织工艺与艺术语境,称之为武陵山片区竹编文化。武陵山片区竹编文化的主要特点:民俗性、应用性、装饰性,具有造型优美、品种花色多样、工艺精细等艺术特色,特别是其类型繁多的品相具有很强的视觉艺术效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多得或缺的应用品及装饰艺术。由此可见,竹编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再创作,竹编是艺术中的艺术。竹编作品包含的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其独特的构思、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堪称世界一绝,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湖湘竹编文化特色。传播中华文明,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

竹编的原材料就是竹子。竹子挺拔清秀、枝叶婆娑、虚心劲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诵咏。宋代苏轼在 《绿竹筠》中咏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清代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许多咏竹佳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西南北风”。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而竹制品的利用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可见古人与今人对竹都有一种深切的眷恋。

武陵山片区竹编技艺是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竹编以竹子为原料,精心编织各种类型的工艺品,其独特的构思、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堪称世界一绝,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产物。

武陵山片区民间竹编不仅具有较高的手工技术,而且还富有较深的竹编文化内涵与典故。其代表武陵山片区竹编文化内涵的佳作有:

1.武陵山片区大湘西苗家的背篓文化

武陵山片区大湘西苗家背篓造型美观适用,有不少学者认为:“湘西是背篓的世界,也是背篓背出来的世界”,自古以来就有 “篓不离背”的民谚。一只花背篓,是一道风景、一种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风格,蕴含着千百年来大湘西人民生活的机巧和智慧。就如麻阳苗族的花背篓还是该地区人民陪嫁的必需品(见图1),其编织方法十分讲究。一是造型。篾匠师傅们以3岁前的身高体型和乐器唢呐为创作设计元素,背篓上的三道花窗所折射出的是子多才多。子多,就是儿孙满堂,后继有人,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多子多福。才多,在这里可理解为文才,说明小孩从小就有教养,长大后有文化,成为可造之才;二是用材。苗家背篓的用材,主要是取3-5年的南竹、金竹或水竹,背篓上口锁边和背带用1.5-2年的嫩桃竹背带(也可用棕丝编织带、塑料编织带和布带);三是备料。备料是将山上或庭院周围所需编织的竹子砍回家中,通过锯、刮、破、匀、削等工序,备成背篓的起底长经签,刮青后的第一层竹丝,花窗短经签,口箍,锁口签,背带签,竹钉等原材料;四是编织。编织背篓的具体方法是:①从篓底起编,长经签织六边形眼(牛眼睛),原竹片横插在牛眼内做成底板。②长经签从底板边缘转折向上编篓身,用竹丝以三绞丝方式与长经签相交密织若干圈,用短经签与长经签斜向相交做第一间花窗;任用三绞竹丝又密织若干圈,短经签与长经签相交做第二间花窗;继续用三绞竹丝编织若干圈做腰部,再织第三间花窗,短经签在此结束。③上身部分以三绞竹丝织成喇叭口,长经签扭口边,安装口箍,用桃竹嫩南竹篾或塑料带子索口。④长经签扭边后,余存的竹篾头子在口箍下紧贴内壁织一条花辫,然后在底竹边缘沿着经签插满竹钉,起到稳固立地的作用。⑤编织两根竹签背带,一端在篓内,一端在篓外固定于篓底,最后漆上生态透明发亮的油漆。背篓干后,就可以上肩背背篓了。此背篓可以用来背小孩,常象征着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因而苗家人把它定为陪嫁的必需品。苗家夫妇结婚后,当小孩生下满30天或40天时,夫妻俩就要将穿好衣服的小孩用小包被对角裹上,成喇叭口,小孩脚下被角折叠朝上,然后把裹好的小宝宝放进花背篓里,背着宝宝到女方娘家拜见外公外婆或舅公舅娘。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同样可用此背篓背小孩,便于大人生活和劳动。当小孩长到七个月时,苗家夫妇又将背篓腰间从上到下的第一个花窗孔处用棉布条来回穿插成小布垫座椅,并在小布垫座椅前边中央处斜绊一根粗棉布条,将小孩两腿分开,使小孩在背篓里既能站又能坐,活动自如,有利于小孩的生长发育。

图1 麻阳苗族花背篓

2.武陵山片区麻阳苗家的烘笼文化

麻阳苗家的烘笼,又称火笼(见图2)。麻阳苗家烘笼造型新颖,用途广泛。一是冬天取暖。白天提着烘烤手脚,晚上放进床上被子里取暖后取出;二是可烘干湿布片;三是陪嫁的必需品;四是使用方便。具体使用方法是:首先把编织好的烘笼陶内装上小半钵柴火灰约成锅子底,将柴火燃后的火子或烧燃的木炭用灰铲铲进钵内中央,然后在火子上面盖上一层热灰,使烘笼热量保持在摄氏45度即可。如果热量较低,就用筷子或小木棒插进钵内边缘灰中向内撬,使盖灰从中上向四周边缘流下,烘内温度即可提升。这样,一只烘笼装一次炭火后,可使用5小时左右。麻阳苗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带上一只烘笼,常象征着新娘到男方后与男方家人温和而亲近,和和睦睦,幸福美满。

图2 麻阳苗族烘笼

麻阳苗家烘笼的编织工艺是:

(2)取楠竹破篾。一是经蔑;二是竹丝;三是提把。

(4)规格要求:烘笼要求竹篾光滑,编织精细紧扎。笼身随陶大小而定。

3.武陵山片区湘西民间竹编字画文化

湘西竹编字画是平面竹编最有艺术价值的一种。竹编字画最富有一定的竹编文化内涵和哲理,能潜移默化地折射出创作者的文化素养与心声。竹编字画既是馈赠、欣赏、收藏的高档艺术品,又是尊敬、赞颂和激励士人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顽强精神与情感。比如,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竹编室编织的这幅 《兰竹送情》竹编字画(设计创作:黄婷、张应军、李盛国),如图3,字画全长80厘米,宽32厘米。此竹编字画采用当地水竹为原材料,经过锯、破、撕、刮、匀、染、划等工序,使每块竹篾片宽0.8或1毫米,厚如纸薄为0.01毫米。然后将设计好的图案打印样稿放在平整的桌面上,最后在样稿面上进行编织而成。编织方法,采用心点挑压的编织方法,字画中的兰草图案,说明兰生于幽谷无人之处,没有鲜艳招摇的颜色,而有幽香,能够表达不求闻达,在隐居中独守情操的高雅精神。字画中的竹石图案,说明竹,未曾出土先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宁折不弯,能够表达士人行为上的品质、操守,谦虚而刚毅的精神。字画中的“竹动石传意,兰摇风送情”诗句,能够表达编织者或馈赠者对亲朋好友、长辈、领导既赞颂又感恩的情怀。

图3 《兰竹送情》竹编字画

三、武陵山片区湘西民间竹编工艺创新

人有心,竹有情,正是武陵山片区湘西满山遍野的竹林,不仅给武陵山片区湘西人民结下了不解的姻缘,也给竹编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古老的竹编文化和竹编技艺不断推陈出新,显示出勃勃生机。

武陵山片区湘西各民族竹编艺人经过数千年的实践探索与传承,逐步领悟到了竹编文化与竹编工艺的开发价值。当今的武陵山片区湘西竹编艺人既从常用的生活竹编用品和农用器具的适用性,而创新竹编艺术的文化感染力,进而发展到旅游的竹编旅游文化工艺品。一件件竹编艺术品,脱颖出武陵山片区湘西竹编的艺术升华,令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图4 竹编水果篮作品

图5 竹编首饰三件套作品

武陵山片区湘西竹编工艺创新,就是要将能工巧匠们的创意用自己的巧手将竹编文化的底蕴展现出来。从湘西竹编大师胡廷贤的 《竹编水果篮》(见图4)和 《竹编首饰三件套》(图5)等两件作品来看:一是 《竹编高脚水果篮》融合了当地火锅钵和蒙古包顶图案为设计创作元素,造型新颖美观,艺术感强,象征着人丁兴旺,生活美满幸福,令专家士人赞赏。《竹编水果篮》的编织成型,主要是采用本地水竹为材料,经过锯、破、撕、匀、刮、染加工成丝篾,再通过编织和上漆而成。二是 《竹编首饰三件套》采用和尚脖子佩挂的佛珠、湘西的尖斗笠和花背篓为创作设计元素,造型优美,形象逼真。《竹编首饰三件套》的编织成型,也是运用当地水竹或山竹为材料,经过锯、破、撕、匀、刮、染加工成丝篾和丝篾片,再经过编织和上漆而成。这些竹编作品,充分体现了武陵山片区湘西竹编艺人的创意超前意识和竹编艺术魅力。

武陵山片区湘西竹编工艺发展悠久,竹编文化源远流长。竹编技艺不断创新与提升,已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的竹旅之弦,正在飞速向前。人们相信,今后越来越多的武陵山片区民间竹编文化的工艺品,就像满树艳丽绽放的奇葩,漂洋过海,分外娇娆。

[1]罗明金.湘西地区竹编工艺发展探析[J].美术大观,2009,(9):219.

猜你喜欢

苗家字画竹编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苗家米酒香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小小苗家妹
苗家小阿妹
组字画
考眼力
苗家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