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术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对比
2014-06-07蒋依玲李科珍
蒋依玲 李科珍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剔除和子宫切除,不仅创伤性大,而且后者不能满足患者的生育要求[1,2]。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作为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技术,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它不仅可以避免了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而且还可以减少手术对患者产生的创伤,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青睐[3,4]。本研究采用RFA和UAE两种治疗方法分别治疗70例子宫肌瘤患者,并跟踪随访6个月,研究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40例,子宫肌瘤患者纳入标准:肌瘤为肌壁间或粘膜下肌瘤;单发肌瘤直径不超过5cm,多发肌瘤直径不超过3cm;无坏死、钙化等;子宫切除有高风险者;肌瘤过大有明显的并发症者;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实施治疗。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UAE组和RFA组,每组70例,2组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多发肌瘤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n=70
1.2 治疗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BBT-RF-B型妇科多功能射频治疗仪及妇科专用自凝刀,发射功率为0~60 W,工作频率为(550±50)kHz;8600B3型B型超声仪,探头频率3.5 MHz。240A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250 ~500 μm 的聚乙烯醇;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等手术常规器械。UAE组:采用Seldinger技术,局麻下行右股动脉穿刺,置入5FCobra导管,导管尖端先后分别插入左、右子宫动脉,造影证实后,注入栓塞物质,子宫动脉主干血流减慢,闭塞子宫肌瘤血供。栓塞后重复造影,肿瘤染色消失并确认无残留肿瘤血管[5,6]。RFA 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消毒后暴露消毒阴道和宫颈;由腹部B超引导,探针探查肌瘤附着部位,确定穿刺点及穿刺方向。自凝刀经阴道、宫颈插入子宫腔,轻轻刺入肌瘤,仔细观察,将刀尖置于距浆膜层约1cm处,B超监视治疗;治疗仪报警后停止治疗,退出自凝刀[7]。继续由超声监视,自凝刀穿刺治疗直至肌瘤整体凝固。术后常规抗感染、止血治疗2~3 d。
1.3 观察指标 术中及住院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症状改善程度指标:盆腔痛、压迫症状、月经量;疗效指标:肿瘤直径和治疗疗效。疗效判断标准,根据随访时B超结果及临床症状,将疗效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子宫及肌瘤体积较术前缩小>2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为显效;(2)子宫及肌瘤体积较术前缩小≤2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为有效;(3)子宫及肌瘤体积较术前无缩小,临床症状无改变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秩和Mann-Whitney U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及住院指标比较分析 UFA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UAE组(P <0.01),而RFA组患者一般无需住院,其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UAE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表2 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UAE组97.30 ±18.58 4.58 ±0.87 RFA 组 40.26 ±11.37 0 t值21.909 -P值 <0.01 <0.01
2.2 症状改善程度比较分析 RFA组的盆腔痛、压迫症状、月经量等症状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好于UAE组(P <0.05)。见表 3。
表3 2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n=70,例
2.3 疗效比较分析 RFA组的治疗疗效明显好于UAE组(P<0.01)。2组患者通过治疗后,肌瘤直径均明显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RFA组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肌瘤直径均明显小于 UAE 组(P <0.01)。见表4、5。
2.4 并发症情况 UAE组:8例患者术后出现盆腔疼痛,3例发生栓塞综合征(发热、恶心等),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明显改善;另外有3例患者术后两周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未经特殊处理症状自行消失。RFA组:6例患者术中自诉腹痛,术后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及时对症处理后好转。
表4 2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分析结果 n=70,例(%)
表5 2组患者随访期肌瘤直径变化比较分析结果 n=70,cm,
表5 2组患者随访期肌瘤直径变化比较分析结果 n=70,cm,
组别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 F值 P值UAE组4.53 ±1.72 2.78 ± 0.64 1.85 ± 0.61 103.966 0.000 RFA 组 4.36 ±2.14 2.36 ± 0.47 1.49 ± 0.40 91.681 0.000 t值0.518 4.425 4.129 P值0.605 0.000 0.000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良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是导致生育期女性子宫切除而丧失生育能力的重要原因。子宫肌瘤传统治疗方式以药物和手术切除治疗为主,但药物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手术治疗也面临保留子宫术后出现复发或者切除子宫出现生育功能丧失的难题。众所周知,子宫是女性的重要的生殖器官,子宫切除术不易被年轻或者未生育的女性所接受,且子宫切除易引起盆底结构功能障碍,对中老年期的妇女还会导致卵巢功能提早衰退,出现生殖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8]。然而,传统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复发率高,术后依靠药物控制效果又不理想[9,10],且有些患者本身具有较多内科或外科并发症而不适合手术治疗。基于以上难以规避的手术风险与复发难题,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亟待改进,子宫动脉栓塞术和射频消融术被逐步应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给那些不愿或不适合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契机。RFA是利用射频电流促使组织中的离子摩擦碰撞产生高热,从而使电极周围的组织发生凝固、变性、坏死,达到治疗子宫肌瘤的目的[11]。而UAE的治疗原理:子宫肌瘤内部的血管为新生的血管网,且血供大部分来自子宫动脉,长时间栓塞子宫动脉可使得肌瘤去血管化,长时间缺氧可致使肌瘤变性坏死[12]。
RFA和UAE治疗子宫肌瘤均已在我院运用数年,且已取得较好的疗效,但FRA治疗疗效整体好于对UAE。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方面,RFA组所用手术时间较短,平均仅需40.26 min;而且该术式一般无需住院,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RFA组的盆腔疼痛、压迫症状、月经量等症状缓解程度好于UAE组;RFA组的治疗疗效明显好于UAE组,经跟踪随访,RFA组的肿瘤直径明显小于UAE组,说明RFA组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UAE组患者出现腹痛、栓塞综合征、阴道分泌物增多,前两者与栓赛剂的使用有直接关系,而阴道分泌物增多可能与肌瘤组织的排出有关。RFA术中6例患者出现腹痛,可能与刀具穿刺有关,恶心、呕吐等反应则可能由于机械刺激致使迷走神经反射性增强引起。
综上所述,制定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满足各治疗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的基础上,RFA为最佳选择,其治疗具有创伤小、简单方便、痛苦小、经济负担低、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子宫动脉栓塞术可以用于浆膜下及瘤体偏大的肌瘤,另外,该方法微创、恢复快等特点。当以上治疗方案失败或瘤体过大时,可考虑采用传统的子宫切除术作为进一步治疗方案。
1 张祖威.子宫肌瘤的治疗新进展.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3S):212-215.
2 Stanley O,Mbbch,Fwac S,et al.Incidence,aetiology and epideoiology of uterine fibroids.Best Praetice & Researeh Clinieal Obstetries and Gynaecology,2008,22:571-588.
3 姚莉,许博.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100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7:54-55.
4 Andrew I,Brill E.Treatment of Wbroids via uterine artery ocelusion(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and Doppler-guided uterine artery oeelusion):Potential role in today’s armamentarium.Aich Gyneeol obstet,2009,280:513-520.
5 谭国胜,郭文波,范惠双,等.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动态影像学监测及其机制研究.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110.
6 李建军,秦树光,孔繁荣.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中远期疗效观察.河北医药,2010,32:3016.
7 朱卫珍.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160例临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8,12:583-584.
8 李士红.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对比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7:54-55.
9 邹坤香.B型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11:187-188.
10 Amy M,Whlte BS,James B,et al.Uterine Fibroid Embolization.Tech Vasc Interventional,2006,9:2-6.
11 潘庆敏,常洪波,曹红梅,等.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子宫病变的临床应用.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13-2014.
12 Clarkson J,Han SK,Liu X,et al.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kisspeptin aetivation of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neurons at puberty.Mol Cell Endoerinol,2010,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