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温度的校园文化
2014-06-07陈卫东
■陈卫东
建设有温度的校园文化
■陈卫东
古人把为学的几个层次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次研训,落到实处恐怕也要经历这几个阶段。巧合的是,聆听到几位专家的教诲,不约而同在“问”上聚焦,无论是教师的文化自觉、卓越教师的成长规律,还是新时期校长的专业素养。
问,促成反思。专家们的问正是自我反思的导引。几天的研训学习,我们开始反思自己几年十年二十年的工作历程,问教育理想,问职业操守,问专业素养,问发展愿景。有些可以在问中总结,有些可以在反思中顿悟,有些可以在专家的指点中坚定,更多的要在岗位中实践。有了问,就有了开端,就可能实现自我提升。
当前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并为之采取行动的力度是空前的。对教育的关注与狂热的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数字,笔者认为,身处其中思考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建设尊重生命的、有温度的教育。下面试从校园文化层面来谈谈笔者的一些感悟。
一、学校办学思想彰显温暖的教育理想
办学理念是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由学校全体成员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追求组合而成的复合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团结、敬业、进取、创新”“以人为本”“为孩子的发展奠基”等理念,并未能体现学校个体自身的特点和价值追求,因此也很难反映出学校成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理性认识和期望。这些理念让人看到的只是高大上的文字,却感受不到教育者温暖的教育情怀。
树立办学理念是教育管理者职业成长的需要。作为校长,应该经常思考一定时期内的办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去实现办学目标。校长有了这种思考,就有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而有了这样自觉的校长,自然就有了办学的明确目标,就可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就如上海首批实验性示范高中建平中学的校长。
建平中学的校长秉承“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创建“规范+选择,合格+特长”的办学模式。学校以此为发展的理论基础,经过近20年的摸索,确立了“自立精神、共生意识、人文情怀、科学态度、领袖气质”的育人目标。学校构建了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建平中学逐步形成的课程体系、学分制、分层次、走班制的课程管理模式以及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系列自主活动,它是以系列德育活动和4S课程、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学生自主活动;创建了卓有成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它是以“课改、教研、师训三位一体”作为主要经验的建平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学校还实行了成熟的品牌运作和内部质量管理,作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学校也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品牌运作模式,同时作为香港品保局ISO9001质量体系贯标单位,学校内部管理日臻完善。
二、温暖的教育细节体现教育者职业素养
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后,必须抓住一切学习机会,把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每个成员的头脑之中,并有效地整合、落实到他们具体的工作行为之中。办学理念是理性的,理性的东西只有理解了才可以被接受。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让大家明确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办学理念,如何践行理念,要让办学理念被全体教师理解,形成共识,并融入教师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细节当中。
“教育是慢的艺术”,其作用需要长期浸润才能得以实现。其中的过程、细节,需要我们用心思考,精心践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应坚定、坚守自己的职业信念和素养,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踏踏实实地、默默无闻地去做那些可能长期见不到效益的事情。
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真谛体现在习惯如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更体现在教育的细节当中,体现在教育者的言语、行为,甚至体态当中。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热情的拥抱、一种友善的态度……教师一份真诚的爱的表达细节可以深深地感染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因此,教育应该留下有温度、有品位、有文化的细节,这些细节产生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当学生走出校园若干年后,能让他记起的往往不是老师精彩的课堂,而是一些毫不起眼的却能触动他们心灵的温暖的教育细节。
如有位校长6年来坚持每天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上学,向学生问好。这种细节背后的意义赢得广大网友的点赞。有学校推出的“校长午餐”成为师生们既是心理辅导又是沟通情感的平台。因为校长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树立信心。多名学生表示,这特殊的午餐将成为自己人生中的重要记忆。
教育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动方式。假如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脱离了我们的学生,那教育就毫无意义。这里的远离和脱离并不是说和学生在一起就是真正地结合和融合。教育要关注到学生的真实需求,尤其是心灵的需求,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教育的本真。
三、校园文化构筑温暖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学校都肩负着传递社会主流文化的责任。校园文化应在规范中反映个性,真正做到“物物能说话,处处都育人”,让学生在自然,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体味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悟生命的可贵。
在学校的环境建设方面,不在于单纯的美化环境,而在于让环境“育人”,在于人与物化的环境之间有信息的传递,有心灵的对话。“让墙壁会说话”并不只是在墙上张贴警句格言、人物肖像、世界名画,这面墙就“说话”了,关键是师生与墙壁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心灵的感应。如北京二中专门举办“学生手迹展”,扶植学生的“草根文化”。展览不设门槛,一张答卷、一篇习作,只要本人觉得拿得出手,都可以送展。第一批“手迹”上墙后,反响热烈,学生们纷纷去参观,评头品足,还有的在展品上贴了字条加以批注:“你这篇作文有错别字!”“这道题的解法不如我的好!”教学墙上的“学生手迹展”超出了预期,这样的墙壁才是真正的“会说话”,它既是一块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也是一方充满青春活力的文化园地,它让更多的学生盼望在“手迹展”上展现自己的个性。
“自己温暖,别人感到温暖,这才是教育。”短短的一句话,诠释出了新时期教育的追求与精髓。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