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谨防亲子真人秀节目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爸爸去哪儿》热播的冷思考

2014-06-07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杨翠芳

成才 2014年12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真人秀亲子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杨翠芳

谨防亲子真人秀节目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爸爸去哪儿》热播的冷思考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杨翠芳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由导演谢涤葵及其团队联合打造。这档名人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聚焦父子(父女)亲子关系的体验,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72小时的户外体验,单独照顾子女的起居,共同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一系列任务。《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节目于2013年10月11日播出,林志颖父子、王岳伦父女、田亮父女、郭涛父子、张亮父子组成嘉宾阵容,第二季节目于2014年6月20日播出,吴镇宇父子、黄磊父女、陆毅父女、曹格及其儿女、杨威父子参与节目。这几组明星父子(父女)、萌娃帅爸组合按照节目组的设置进行农村放羊、野外爬山、上船捕鱼、采摘体验、生存挑战等等活动。

作为中国首档大型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以全新面貌推出,迅速抢占娱乐节目的大部分市场,播出后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打败了无数的综艺节目,引起全国范围内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追捧,成为近年来综艺节目中的龙头老大、风靡一时。关于收看这档节目所引发的亲子教育大讨论、父亲在子女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的话题等也被人们屡屡提及。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在该节目热播的背后,所引起的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和隐性伤害。这种伤害因其隐蔽、非显性、间接性,不易被及时察觉与发现,应引起社会公众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和深思。

一、儿童沦为“被看”对象,观众以成人为主

从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引爆荧屏开始,真人秀似乎和表演选秀型的节目紧密相连,荧屏上充斥的永远是为梦想而战的选手、挑剔苛刻的评委、繁杂雷同的赛制和为博收视率的恶性炒作,观众迫切地期望能在荧屏上看到一些真实、温馨、真情流露的节目。正是在这样的媒体语境下,《爸爸去哪儿》应运而生。节目主打亲情牌,用实情实录代替虚假炒作,用轻松幽默的话语代替凄惨可怜的“比惨”故事,用父子(父女)间的温馨互动代替竞争激烈的残酷赛制。这样一档温暖的亲子真人秀节目让观众耳目一新,同时也给荧屏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爸爸去哪儿》这档亲子真人秀节目中,孩子无疑是主角之一。孩子们的“萌态”、“萌语”全无矫揉造作的成分,无论是在镜头前哭或是笑,都是他们真实情绪的表达。这也是这档节目能够打动无数电视观众的重要原因。但细究下去,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节目背后的一组数字颇能说明问题。

节目播出后,据央视索福瑞CSM数据调查,无论是观众构成还是集中度,栏目25~34岁的观众群都尤为突出,占比达到37%,集中度达153%,而4~14岁的观众构成只占5%。这一组数字说明,观众是成年人。当亲子真人秀节目所满足的是成年人的娱乐需求、或成年人的受教育需求之时,孩子便成了节目中的一个“道具”,沦为“把玩”、“被看”的对象。在电视屏幕上,大人们闲极无聊之时,把童趣无邪也作为了一种娱乐,童趣也在其中渐渐变味。

湖南卫视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关于节目内容的有意无意的透露、为博观众收视而发的没头没尾、故意吊人味口、引发误会的宣传片,都有炒作嫌疑。从深层次分析,我们仍然能看到孩子们被拉入到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之中,儿童天性的流露并不完全处于自然的真实状态当中,而是受到节目意图、观众期待、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二、儿童主体缺失,节目成为成人的热闹

虽然《爸爸去哪儿》是亲子真人秀节目,一直强调儿童是节目的主体,但节目从制作到播出都是成人占据主导权,不过是成人游戏,其中儿童主体参与的多少,最终仍然取决于成人。无论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还是任务难度的设置,都是以成人为主导的。

在尊重实际拍摄的前提下,这档节目加入了后期的加工处理。除了剪辑之外,节目还通过配图与字幕的方式增加笑点。也就是,节目进行了后期“再制作”,跟“原生态”的儿童节目展示有天壤之别。

“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关于电视与娱乐的关系,尼尔·波兹曼指出“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美国传播学者赖特更是明确地指出,娱乐功能是大众媒介传播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爸爸去哪儿》在类型上,属于综艺节目,主要作用就是为观众提供娱乐。

明星爸爸们本来就各自拥有大量的“粉丝”,随着节目的开播,又出现萌娃娃的“粉丝群”,在收看的过程中,尤其是《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热播,观众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品头论足,各个“粉丝团”相互掐架,大打“口水仗”。比如“贝儿偷钱”“多多告状”“姐姐太丑”“费曼学校被曝光”“杨阳洋脾气大”等等,几乎每个孩子都被观众或者网民攻击。孩子是无辜的,哪怕是过度喜爱、关注哪个孩子,是哪个孩子的铁杆粉丝,这种“过度”关注,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伤害。所以,2014年8月29日,五位爸爸不得不发表联合声明,发表《微博静默——五位老爸的态度:以沉默之名守护爱》的长微博,表示“不实的报道,虚假的宣传,断章取义的呈现与曲解,虚拟世界中真实却无情的鬼影般的暴力语境,伤害着完全不知的孩子们”,决定采取一致行动,暂停更新微博,“我们不是玻璃心,但也不是铜豌豆。我们只是爱孩子的父亲,爱家庭的男人。面对无聊,我们选择沉默;面对暴力,我们选择沉默;面对歪曲,我们选择沉默;面对险恶,我们选择沉默。我们选择沉默的方式来回应和对抗”。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以示对孩子的保护和对网络暴力的抗议。

三、植入广告过多,商业化痕迹浓重,违背儿童教育的公益化原则

节目流行之后,铺天盖地的广告赞助也引起了观众的讨论。从最开始的九九九小儿感冒灵和青蛙王子儿童用品,到后来的汽车、箱包、服装、食品饮料等等,各类广告都充斥着观众的眼球。

节目中,五对明星和孩子几乎都是名牌服装,如此做派不仅带动了该品牌的关注度,更是被眼尖的商人发现,纷纷在网上推出了同款装扮等。在淘宝上搜索发现,与“爸爸去哪儿”相关的宝贝竟然高达2.82万条,与“爸爸去哪儿同款”相关的搜索结果有1.09万条,如此高的关注度,令人瞩目。

2014年春节贺岁片的黄金档,各大院线推出了一部“不像电影的电影”——《爸爸去哪儿》,虽然延续着热热闹闹、皆大欢喜的场面与气氛,却是一部完全的商业运作产品。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部电影只花了五天就拍摄出来,从开拍到上映只有一个月时间。追根究底,跟电视上的《爸爸去哪儿》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情节更加完整紧凑而已。这样一部完全的商业运作产品,虽备受争议,却在2014年春节档期创造了令人咋舌的高额票房:截至2月7日,上映仅8天的《爸爸去哪儿》票房正式宣布突破五亿元。

另外,植入广告也一直是该节目备受争议的焦点。从一开始的“零差评”到最后观众频繁吐槽,植入广告越来越频繁,以致喧宾夺主,据网友观察,疑似有十几个之多。有观众质疑节目的广告痕迹越来越浓、节奏变慢、笑点减少。这直接导致节目的收视率降低。收视率降低就是观众对植入广告的无声抵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植入的广告并不是都紧扣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推进,而是“为广告而广告”,显得画蛇添足。而且,广告内容与倡导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对孩子们的成长起到应有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反而让人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已经与孩子教育的去功利化相违背。

四、城市视角导入,城乡差异显著,加大二元对立冲突

《爸爸去哪儿》的嘉宾阵容强大,明星与“星二代”的物质生活都不同于普通人。他们身着名牌,出行有豪车接送。明星家庭住所装修豪华,生活用品高端大气,星二代拥有漂亮的房间、好看的衣服鞋帽、大量的可爱玩具。对于普通受众来说,这些都是他们向往但是没有的。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心理上会受到打击。

在这档节目中,嘉宾的选择范围局限于明星与“星二代”,观众看到的是他们优越充裕的物质生活,“星二代”的幼儿园园费一年高达8万,张口就能说流利的英语。在当今中国,更多的儿童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不被了解,也缺乏应有的关注,是城里的孩子无法触及的。但不能无视的是他们也有多彩的童年,他们也渴望展示自己,这些却都被人们遗忘和忽视了。

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社会阶层固化的现实也引发社会各方忧虑。2014年9月8日,《深圳特区报》等各报纸以《深圳东莞未成年人中流动人口占比超60%》为题的报道再次引爆公众舆论。社会分化形成诸多利益群体,利益相对被剥夺的弱势群体很容易对强势群体怀有敌视或仇恨心理,“仇富”、“仇官”现象突出。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就会引起社会心理严重失衡,社会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从而造成社会严重的不和谐。

当《爸爸去哪儿》中的“星二代”闯入农村后,农村真实的景象将他们吓呆了,道路泥泞、房屋破败、灯光昏暗,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环境形成巨大落差,他们哭着问“爸爸,农村为什么是这样的啊?”大哭着要离开,甚至不肯进屋子。他们不愿意短暂居住的地方,却是贫困儿童长期居住的场所。

在参加节目之前,这几个孩子从未干过体力活、家务活,当这些城里来的孩子在节目中笨手笨脚地学着洗手绢洗衣服时,农村孩子却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仅自己照顾自己,有的甚至早就承担了跟年龄不相称的劳作。镜头中的农村孩子选择躲闪回避,显得怯生木讷。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普遍感到自卑,不愿与人交流。

节目拍摄地点大多选择的是贫困山区,这些地方存在大量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特别是爸爸多数外出打工,一年甚至几年才会回一次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与爸爸相处的机会少之又少。在嘉宾们带着孩子以亲子旅游的形式四处玩乐,父子(女)之间相处融洽的时候,这些儿童也在盼望着能够与父母团聚。

儿童尚在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心智还不太健全,荧屏之外的农村孩子在收看到该节目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亲子真人秀节目在带给人们欢乐,展现城市生活美好的背景下,把一群城里孩子放到乡下,凸显环境变化带来的差异,形成了接受上的反差和鲜明的视觉冲击力,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却凸显农村、弱势群体生活的无奈与悲哀,也给农村孩子心理上带来无形的伤害。

作为现代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传播媒介,电视对未成年人具有不可低估的塑形功能。从事少儿元素节目制作的电视节目承担着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社会责任,如何做好亲子真人秀节目,充分开掘少儿元素的植入和运用,既满足公众的娱乐需求,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应成为我们不断思索和探求的新课题。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简讯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真人秀亲子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调查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