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困境的理性思考
2014-06-07刘永林
■刘永林
破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困境的理性思考
■刘永林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一文中指出“教师是专业人员”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就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自主发展成为共识。弗瑞德曼(Friedman)指出,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应该被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组织方面的决策权力和能力,即教师专业自主的行动范围应该包括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组织管理两个方面,而不是仅仅存在于课堂这一特定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教师“专业自主性”缺失比较严重,如专业自主权不足、专业自主意识薄弱、专业发展能力欠缺等,这种现状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陷于困境,实践层面的推进更是举步维艰。所以,理性思考制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外因素,破解这一难题,对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思考之一:冲破专业主义的桎梏,使教师成为自己专业的主人
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在新教师入职、职后培训以及教师评价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断被强化,使得教师教育中专业主义现象甚嚣尘上。其后果是仅仅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来对待,过分专注于教学专业的特性,强调教师对先进教学理论知识、手段及其技巧的娴熟操练,而忘却了教师个体作为鲜活的“人”和“文化工作者”的存在,陷入了狭隘的专业主义泥潭。技术化或技能化成为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自主性、专业判断要求较少,甚至根本不需要教师“像教师一样思考”。现实中,教师的工作已演变成基于行为主义的技术理性范式下的操作活动。在这种事务活动中,教师的专业决策、专业判断等专业特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贬低和抑制,期望教师在这样一些机械的事务活动中实现专业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在观念上冲破专业主义的桎梏,使教师成为自己专业的主人。
思考之二:提升教师个体实践性知识的地位,重拾教师自信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它产生于教师个体把所习得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行动中,即教师实践知识累积的过程就是教师自己专业主动发展的过程。而当前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为从事教育教学知识生产的专家集团所把持,教师个体实践知识成为专业化过程中“被遗忘的角落”,教师面临“群体失语”的威胁。“专业化的教师不过是演技日益精湛的演员,剧情已定,台词已定,甚至表情已定”。在这样的由教学专家充当导演的舞台上,教师个体“创作”的自主性淹没在专家知识的洪流之中。王少非在他的《记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障碍》一文中说:“没有人聆听教师,是因为他们不说话;他们不说话,是因为他们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在这种文化中,一系列的压制性机制———让他们保持沉默。”因此,必须在理论上高度重视教师个体实践性知识的意义与地位,使一线教师重拾自信,拥有自己专业的话语权。
思考之三: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减轻科层制对教师的挤压
追求技术化、绩效化和权威控制的科层制是当前教育管理的主要方式,它使教师个人掌控专业发展的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模式、评价标准被掌握在各级“权威性”机构中,教师变得越来越顺从,越来越丧失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专业自主只是限于课堂活动之中,在课堂上教师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一旦离开课堂这个特定的场域,他们的自主程度就会大大降低。虽然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去行政化呼声日益高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加快,教师相对拥有了更多的专业自主,尤其是课堂教学领域,但在教育实践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又通过制定标准、国家统一考试、教师绩效评定等外部措施,严重挤压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空间,教师赋权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使教师成了无思想、无感情、无能力的“牵线木偶”。因此,只有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减轻科层制对教师的挤压,才能为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拓展出宽阔的空间。毫无疑问,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个强制性的、自我牺牲的、自我折磨的、不自由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为了满足自上而下的外在要求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满足自我生命自由发展需要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和愉悦的过程,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思考之四:加强教学反思,做“反思性实践家”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专业发展活动中不断对自己的专业行为和专业发展进行反思和检视。教师是一个成年学习者,是一个“反思实践者”,是一个具有缄默性知识的人,能够对自己的价值和与他人的协调实践关系不断进行反思和再评价的人。应该说,这种批判性的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关键。多纳尔德·舍恩(Donald,Schon)基于对专家型教师——“技术熟练者”(technicalexpert)定位的不满,提出了“反思性实践家”(reflectivepractitioner)这一新型教师的专业形象。他强调指出:“我们要求于‘反思性实践家’的,不是特定的普遍的客观的理论与技术,而是能够应对复杂问题的‘洞察’‘省察’‘反思’的能力;是基于这些实践性思考的专家所应当具备的见识与判断力。”当前多数教师正是由于缺乏这种批判性反思能力而无法成为对自己专业活动负责、主导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因此,必须大力提倡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反思,做一个“反思性实践家”。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