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真情实感 做好民生新闻
2014-06-07赵慧玲
□赵慧玲
(南阳卧龙广播电台,河南 南阳 473000)
融入真情实感 做好民生新闻
□赵慧玲
(南阳卧龙广播电台,河南 南阳 473000)
民生新闻专注于对普通老百姓生活有直接影响的事物,坚持平民观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民生新闻,成为地方媒体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民生新闻现状
民生新闻将触角对准城市和农村的百姓生活,以打造“本土化”好看、好听的新闻为追求,在激烈繁杂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有的成为当地的名牌节目,如南阳卧龙广播电台的“民生热线”、南阳人民广播电台的“行风热线”、南阳电视台的“宛都播报”等,领导满意、群众认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双丰收。
在短时间内民生新闻获得了成功,探求其成功的秘密不难发现,百姓强烈的倾诉意愿、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和新闻鲜明的本土化特性,都使其拥有了个性张扬的基础,为其获得良好的受众市场创造了条件。
新闻视角要平民化
长期以来,传统的新闻节目大都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仰视”,节目“官气”太重,给人一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之感;二是“俯视”,当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时,经常摆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传播视角的偏离和传受关系的错位,导致传受之间缺少交流,缺少认同感。民生新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该着重思考以下几个方面:记者的镜头和话筒主要对准谁?新闻的主角是谁?媒体与百姓的位置如何摆放?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与百姓心灵相通,真正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以百姓的视角去看问题。
河南卫视的《都市报道》节目,从创办之日起,就确定了这样的选题标准:做普通市民喜欢看的、看得懂的新闻。它的报道力求把事件里最吸引人的东西拎出来,把一个复杂事件里最鲜活、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情节呈献给观众。在评论语言上,都不再执着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对观众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而是力求以轻松甚至幽默的形式进行一家之言式的评论,点到为止,寓庄于谐,努力让观众感觉到不是一种说教,而是邻家大姐在抒发心中的感慨。
新闻题材要生活化
对新闻媒体来说,面对众多的新闻题材,如何进行筛选,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不同,民生新闻通常将视角投向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较少或者基本不涉及时政和深度经济类话题,即使涉及,也是用市民的眼光进行观察和筛选。
选材的生活化,以及低视角的处理方式是民生新闻好看、好听,赢得受众的重要基础。
对普通市民来说,家里停一天水或者停一天电,就是这一天当中最大的事情,街坊邻居家生活中遇到了不幸或者收获了幸福,就是周边居民议论的中心。这是普通人关注的焦点。当记者对百姓生活给予关注的同时还帮他解决了生活中实际困难的时候,百姓就会信赖你,这种信赖成为民生新闻生存发展的源泉。百姓在收听收看民生新闻的同时,将周围的突发事、好玩事、烦心事、高兴事,第一时间通知你,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节目的个性化、地域化色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强化。
媒体人要融入真实情感
今天,记者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同时还是引领受众进入新闻事件的情感体验者。
比如,民生新闻中经常会报道一些弱势群体的求助,这些节目一经播出,马上就会收到很多热心群众打来的热线,表示愿意出钱出力帮助节目中的主人公。而观众是对弱势群体施以援手,还是选择袖手旁观因素,记者在报道中是否体现了情感,往往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带着情感深入事件中去报道的记者,能带给观众强烈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使观众在情感的驱使下,由一个旁观者转为参与者,为求助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由此也能引发一连串的后续效应与跟踪报道。因为记者的情感,使一则普通的民生新闻有了情感与温度,从而带动群众的参与。这种由记者的个人体验与感悟引发的群体行为,由媒体引发的大众关怀,让民生新闻深入到了平民百姓的内心,使千家万户同疾苦共喜乐,使人心相通、人性高扬、社会和谐。
民生新闻要有情感,但情感也要适度,一旦过度,就成了“矫情”。记者的报道要建立在客观理性的基础上,个人特色的主观情感,赋予新闻报道以及记者本人特有的风格印记要适可而止,恰如其分,不能任由个人情感泛滥而无视客观现实与受众感受。
新闻表达手法要故事化
媒体市场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故事化表现手法,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表达方式之一。民生新闻以轻松活泼的方式,用讲故事、设置悬念的手法,呈现给受众种种视听觉感受,既体现了主流媒体通过日常生活题材反映社会、反映时代的主旋律,又满足了受众“好奇”的心理需求。
在民生新闻的故事化表达中,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可以披上故事化的外衣。那些常规性的报道、信息性十分突出的新闻,比如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等,就要直截了当地将信息告知给受众。如果说新闻事实本身就带有较强的戏剧性,情节冲突非常集中,或者新闻事实趣味性十足,这时讲故事就是很好的选择。
新闻报道要把焦点集中在“人”身上,以平常人的视角切入叙事,倾听小人物的声音,聚焦他们的苦与乐。这一关注点的改变,拉近了新闻事件与受众的距离,把平常的题材变成深刻的话题,通过极具人情味的讲述,增强了新闻的人本主义色彩。
民生新闻离不开民本思想这一基础,要体现“为民服务”的本质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