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要先声夺人
2014-06-07菅峻青
□菅峻青
(忻州日报社,山西 忻州 034000)
新闻标题要先声夺人
□菅峻青
(忻州日报社,山西 忻州 034000)
看报先看题,是读报的普遍习惯。好的新闻标题先吸引住眼球,读者才会看新闻内容。标题不吸引人,再精彩的新闻内容,读者也会就此止步。如此看来,新闻标题是赢得读者的第一眼。新闻写作要在拟好标题上下气力,要做到先声夺人。
要有气势
《孙子兵法·势篇》:“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意思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寻求有利的态势,而不是对下属求全责备,并且能够选择人才去凭借、创造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和石头的特点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就静止,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在这里,孙子借用“木”、“石”之性,对“势”做了形象生动的概括,阐明了中国战略的“任势”思想。为将之道,要把我方力量调整到最有利的态势之下,这时胜利就到手了一半。
拟标题也要把文章和读者放到对作者最有利的势态之中,一出场就要先声夺人,气势逼人,占住优势,吸住眼球,不读不行。
2006年,山西省电视台报道了一位山里娃夺得亚洲模特大赛冠军的消息,因为讲的是忻州市河曲县的事情,所以报社安排笔者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度报道,稿件写完之后,标题定了四、五个,哪一个也觉得不满意,好几天定不下来,很是苦恼,后来与几位领导商量,最终确定了《从河曲山里娃到亚洲名模》的标题,见报后反响很强烈,稿件网上点击率有10余万次之多。山里娃与亚洲名模,两者反差较大,标题先占住了气势,一出场先声夺人,气势逼人,吸引读者一口气读下去。
要有创新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没有创新就会千篇一律,就会陈词滥调。
比如领导深入基层的报道。领导深入基层是新闻媒体经常报道的内容,但往往在见诸报端时却落入俗套,“调研”一词泛滥成灾。是编辑、记者江郎才尽吗?也不完全是。有些是懒惰,不愿意动脑筋,认为这样的稿件是必须见报的,出力不划算,不如应付交差了事;有些是求稳妥,怕把握不准,给自己带来麻烦,其关键是没有创新意识。笔者当记者30多年,跟随领导下乡无数次,开始用“调研”还觉得没有什么,时间长了自己也生厌,特别是某些领导到一个点要调研数十次,“调研”一词用一次可以,用两次就说不过去了,于是就想改,就想创新。
2011年,原平市纪委书记尹志刚下乡调研,笔者随同报道。调研的地方是郭阳镇,那里有一个老上访户,尹志刚要去了解上访原因。调研回来,笔者苦思冥想定下了《尹志刚下郭阳解“疙瘩”》的标题,郭阳村又叫疙瘩村,下郭阳解疙瘩形象生动又贴切准确,稿件见报后,反响不错,被多家媒体转载。
忻州市有四个县因为污染严重在2011年被山西省政府“区域限批”,忻州市随之拉开了污染治理百日攻坚的序幕,时任忻州市环保局长罗荣华到静乐县调研,笔者随同前往。当车行至娘子神乡时,一股从沟里冒出的浓浓黑烟吸引了罗荣华,他即刻让车停下,上山头查看了污染源。回来后,笔者被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感动,随即写下了《罗局长夜查石灰窑》一稿,稿件还在《山西日报》上刊发,山西省环保厅的领导看到后,打来电话给予肯定。忻州市定襄县、原平市污染严重被省政府“区域限批”,一段时间整顿后,笔者随罗荣华到这两个县暗访看整顿效果。定襄县暗访后感觉效果很好,而原平市却只是面上做了一些工作。暗访后,笔者随即写出了《罗局长暗访查污染:定襄扑了空,原平逮住了》一稿,稿件也被《山西日报》采用。笔者在30年的记者生涯中感到,没有创新,就不能赢得读者,更谈不上影响力了。一篇新闻要想获得更多的读者,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就要在忠于事实的前提下,靠创新的标题来为文章造势,提升新闻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获得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要靠日积月累
荀子《劝学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篇》讲的就是积少成多、不懈追求、坚持就能胜利的道理。
制作新闻标题要靠不断地学习、积累、总结,只有这样厚积薄发,写起新闻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首先要向书本学。为了拟好标题,笔者看过不少像张季鸾、徐铸成等新闻前辈改写标题的故事,阅读过不少标题学方面的书,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保全老师的《新闻标题制作经验荟萃》是常备案头,经常阅读。其次要向大报学。《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等大型报刊,笔者经常阅读,学习其中精彩的新闻标题。再次是在实践中学,基层群众的语言常常是非常形象、精彩的,有些可以直接用到新闻标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