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监督的理性把握

2014-06-07李一帆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8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监督情感

□李一帆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舆论监督的理性把握

□李一帆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从上世纪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渐次规范的过程。新闻舆论监督已成为影响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但新闻舆论监督在运作过程中,既受政治、人文环境的制约,又受到法律、道德的约束,如若不慎,就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会引发新闻官司。要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把握好三个“度”,才能达到既抨击丑恶和不良现象,又能促进工作推动发展“帮忙不添乱”的良好效果。

有大局意识,把握好量度

鉴于舆论监督的批评属性和揭露功能,一些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害怕得罪人、惹麻烦,开展起来有畏难情绪,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闻不问,即使尝试一点舆论监督,也只是抓一些表面的、无关痛痒的鸡毛蒜皮小事;有些媒体出于增强自身影响力的目的,而让舆论监督唱主角,或者抓住一件小事大肆炒作,或者为了监督,人为地策划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过”与“不及”都是事与愿违的。舆论监督必须服务于大局,有大局意识。

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敢于进行舆论监督。我们的新闻是为大众服务的,既要对党和政府负责,又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我国正处在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新的体制和制度需要不断完善,由于工作中的某些环节,如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少数领导干部的腐败,使我们的政策没有很好地落实,群众利益没能很好地体现,群众因此会产生意见,对此,媒体要通过理性的新闻监督,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善于进行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决不能把舆论监督当作开辟市场、赢得读者的工具,要有全局观念,在针砭时弊的同时,把问题放在时代大背景和政治大环境中考虑,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引导读者从大处着眼,在愤慨之余看到希望,从个别之差看到整体之良。如对司法部门少数人知法犯法的现象进行揭露时,不要把矛头对准整个司法队伍,要肯定大多数人是愿意把工作做好、愿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不要究其一点,不及其余,要反映司法部门是如何汲取教训、改进工作的。在整个监督过程中,要运用准确的事实、正确的结论、前瞻性的引导,着力营造出顾全大局、珍视团结、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架起党和政府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选准切入点,把握好力度

有的新闻同行认为,舆论监督是针砭时弊的利剑,能铲除一切丑恶现象,于是就产生了“包打天下”的感觉。不管哪种情况,不顾何种背景,对什么事都想管一管、批一批,并且是“穷追猛打”,处理方式直接而简单。这样虽能暂时提升媒体的影响力,但由此引发的负面效果,不仅会使媒体官司缠身,更重要的是会使党和政府的工作陷入被动。因此,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必须把握好分寸,选准切入点,讲究新闻监督的艺术。

要有清晰的职责定位,不能越俎代庖。舆论监督部门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或执法机关,只能在尊重事实的情况下予以揭露和批评,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判断是非,草率地下结论,搞“媒体审判”。新闻媒体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职责权限,一方面要大胆开展舆论监督,督促有关职能部门为民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切忌越俎代庖,自己直接去做。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要敢于触及,深入细致地调查,冷静客观地分析,准确充分地报道,让受众作出明确的评判,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促使有关职能部门改进工作。要尽可能及时报道党和政府对解决问题的立场和处理措施,以取得共识和理解,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

要有建设性的工作态度,不要“一棍子打死”。单纯为了曝光而曝光,起不到舆论监督应有的作用。必须选准切入点,充分考虑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双方的承受能力,寻求化解社会矛盾的最佳结合点。要抓住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事情,在两者的结合上做文章。如政府正在大兴市容建设,市民对部分地区垃圾成灾的现象意见较大,这时做一些揭露脏乱差的监督,问题就容易解决,市民欢迎,党委和政府也满意。要尽力找到和挖掘负面报道中的正面因素,让负面报道起到正面效果。

客观理性,把握好情感度

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有的记者往往把个人潜意识中的意见和带情绪化的东西掺杂在报道中,变成了社会显意识的公开意见,把个人的观点扩展为众人的观点,使受众辨不清主导意见,产生片面的社会舆论;有的记者感情过于投入,对本来细小的事情在报道规模上用对待非常事件的方式来处理,或者由非常事件引起的激愤而导致情绪异常,放大了情绪的负面效应。这种情感的倾斜和失衡,极易造成或加重人们心理上的失衡,引起舆论的过度波动。所以,舆论监督要出于公心,动情而不煽情,有激情更有理性思考。

从事实出发,客观公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只有充分掌握了事件的真相,才能通过选择材料和角度来表达情感,才能防止情感投入的偏差与扭曲。为此,舆论监督必须紧紧围绕新闻事件展开,准确而全面地报道事实情况和深层背景,做到客观公正、情在其中。再者,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标准也是真实的存在,对传输舆论监督的情感投入既有限制作用,也有支撑作用。记者要想确立自己的情感支撑点,一要正确理解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法律思考,进行是非判断,做到情在法中;二要加强自身修养和道德修养,实现善恶定位,做到情在理中。

从公心出发,理性慎重。记者在采访某些非常事件时,容易因事件的善恶程度而过度地投入情感,甚至失控。如面对受害人的哭诉,了解到他(她)所受的伤害,便义愤填膺,同情心占上风,进而偏听偏信;或者遇到被监督对象不配合、有抵触情绪甚至敌意时,就产生不满情绪,对其污点进行夸张,笔下伤人。这就要求记者“快刀慎斩”,不要在一些无原则性的问题上纠缠,保持一颗平常心,让自己的情感不偏不倚,跳出新闻事件看问题,以公正之心去采访事实、表达观点。同时,记者要遵守职业道德,遵守行业规范,不要被个人的某种不当利益所驱使,为了实现个人的私利以曝光相要挟。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被监督对象,用人格的力量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媒体的形象,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监督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情感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