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党报提高舆论监督能力的思考
2014-06-07阮仲谋郭建华张婷婷陈程
□阮仲谋 郭建华 张婷婷 陈程
(三峡日报社,湖北 宜昌 443000)
对地方党报提高舆论监督能力的思考
□阮仲谋 郭建华 张婷婷 陈程
(三峡日报社,湖北 宜昌 443000)
新闻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权利,也是新闻媒体的职责。作为地方党报,更应该“铁肩担道义”,履行好这一职责。然而,地方党报开展舆论监督,常常处于夹层状态。近些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党报舆论监督的职能逐渐弱化。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经济多元化的时代,在新媒体快速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如何提高地方党报新闻舆论监督的水平和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地方党报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明确党报职责,把握舆论导向
作为地方党报,新闻舆论监督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党委机关报的宗旨,也是坚持正确新闻舆论导向的根本保证,更是正确实施舆论监督的关键所在。舆论监督不是与党委政府唱“对台戏”,更不是与哪个人、哪个部门“抬扛子”、“讲狠气”,而是为了把积压在基层的问题和难题公开出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最终使问题得以尽快解决。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建立在正确的舆论导向基础之上,正确的舆论监督,对促进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以及推进反腐倡廉、扶正祛邪、净化党风和社会风气,具有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深层次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经济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也比较多。例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养老、社会就业等等,都是引发矛盾的焦点、热点问题。因此,作为地方党报的工作者,在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时,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身份,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既要为民说话,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做到有利于党委政府对这些矛盾、问题的解决,做到“帮忙而不添乱”,切不可义气用事,有意无意地充当法官,充当裁判,更不能掺杂个人的情感和私利,搞有偿新闻或者虚假报道。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以“三贴近”为宗旨,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老百姓的心声结合起来,做到上为政府排忧,下为百姓解难,只有这样,党报所开展的新闻舆论监督才会被社会所关注,被读者所认可,使被“曝光”单位能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和目的,党报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得以有效提升。
注重报道方式,提高监督艺术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并非就是发几条批评性的报道那样简单,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针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切不可“扛着梨木不换肩”。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尽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目的和效果的统一。新闻舆论监督要把握好时机,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适时开展,舆论监督要按新闻规律办事,哪些可以刊发,哪些不宜公开刊发,在什么时候刊发适宜,刊发之后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等,都要在报道前考虑周全,并要把握好尺度。老百姓遇到问题找党报,是对地方党报的充分信任,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地方党报有责任为他们排忧解难,对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党报有责任和义务进行监督和引导,但不管怎样,一定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做到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社会发展,切不可信口开河、乱加评论,给党委政府“添乱子”。
在舆论监督的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可进行公开报道,也可以内参的形式向党委政府反映。在报纸上公开报道,声势大,影响大,效果佳;内参反映,让领导了解实情,为领导提供解决矛盾、问题及决策的依据,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舆论监督绝不能想报道就报道,必须以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原则,站在对党、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高度,选取一些典型事件、典型问题进行监督,做到适当而不失度,这样,党报的舆论监督才能行之有效。
近年来,《三峡日报》在开展批评监督报道时,针对不同的问题或现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时候,直接在报纸上刊发批评新闻,将矛盾和问题直接曝光,有时通过读者来信、小言论等来反映,有时则是向市委、市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发内参,有时则是把批评与表扬的内容有机渗透。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既让被曝光者容易接受,又便于双方沟通交流,更有利于被曝光者改进与提高,因此,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2013年,《三峡日报》专门设置了“都市网事”、“聚焦民生”专栏,通过这两个阵地,对市民、读者关注的、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公开报道,如《北门夜市,噪音扰民何时休?》、《公共场所打陀螺,有人欢喜有人忧》、《宜昌早点又涨价,消费者一声叹息这么涨下去怎么受得了》等,这些报道将市民关注的社会问题附着在字里行间,不仅把问题和矛盾的症结反映出来了,而且还提出了改进的路径,比直接进行批评更有力度,起到了较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加强舆论监督,坚持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舆论监督的生命,新闻之道在于求真,舆论监督必须完全真实,这是舆论监督的基础和前提。不真实的批评报道,不仅起不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有损党报的形象和声誉。
如何做到事实准确真实?首先是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记者在获取相关信息后,不能仅凭对方提供的文字材料写稿,而是要深入到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在采访时,既要采访举报人、投诉者,又要采访被举报者、被投诉者,而且还要采访周围持不同观点的人,更要听取相关主管部门对问题、事件的看法,要做到不轻信,不偏信,不失公正公平,编辑记者要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社会知识、洞察能力,辨明监督事实的本质,防止偏听偏信,要在揭示事实的本质上明辨是非,把握真相。同时,在写作时,遣词造句,语气的轻重,词语的分寸都要做到适度平和,客观准确,不能乱扣帽子,乱下评语,因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引发社会矛盾,这样,不仅起不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还会产生误导,并且容易导致新闻官司。另外,要符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时,除了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外,更为重要和关键的是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判断是非、评价事物要以法律、政策为标准,千万不能带着个人的感情、观点,防止主观臆断,感情用事,对有争议的问题要全面、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坚持依法监督,以理服人。
开展舆论监督,要做到有始有终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并不是把问题和矛盾提出来后就万事大吉了,更主要的是要推动问题和矛盾的有效解决,真正把涉及民生的问题解决好,让百姓放心满意。因此,对一些批评和问题报道,在报道之前,就要进行充分策划,要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和途径准备充分,做到既有提问声,又有回应声。在实际操作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选取各级领导所关注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老百姓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话题来做,这样才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引起社会的共鸣,得到老百姓的监督与参与,新闻监督才能做到有始有终,达到预期的效果,达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有效提高党报新闻舆论监督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