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2014-06-06高明尤泽夫
高明 尤泽夫
摘 要:今年是16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发十周年,文件要求“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十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衍生出各种新的媒体形式,新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新热点,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展望,以期对新媒体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我们称之为新媒体。新媒体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即时便捷而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都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新媒体”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及新手段,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之为我所用。许多学者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思考和探索,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本文拟就部分学者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做一梳理,以期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1 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
关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的研究,学者们大致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
(一)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新空间提供了新载体。邓红彬认为:“借助网络课程、精品课网站、数字化校园平台,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更多,内容更丰富,共享性更高;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新媒体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丰富多彩的信息表现形式,以声音、文字、图像等生动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达给受教育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进一步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2]姜恩来认为:“大学生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有更多的载体和方式来展现自我、张扬个性。个人空间、网络博客、手机铃声、微博签名等新媒体技术下的“产品”,都给青年学生展示个性风格、表达个人情感提供了载体。”[3]汪頔认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动机与其自身心理发展需求相符。大学阶段在发展心理学中被划定为成人前期,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曾罗列10项成人前期的发展任务,其中包括学习或实践、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交际方式、选择职业和就业、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的知识和态度等等,这使大学生在心理发展需要的指引下,往往会主动获得有利于学习的信息。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不仅成为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也被学生作为求知的渠道,来习得或实践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价值、态度等等。”[4]新媒体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课程、精品课网站、校园网络平台新媒体的形式在课堂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微博、博客、微信等发布相关信息,并让学生关注自己,新媒体的形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同时通过新媒体能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快捷的方式,突破了传统课本枯燥的理论知识教育,能够让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去接受,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形式和新手段。郭俗丹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师生之间的信任程度如何一直是影响和制约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总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这就使学生往往不愿意向老师讲真话,就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而在手机短信、博客、论坛等新媒体的帮助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而也带来了双方在人格、权利和地位上的平等的感觉,有利于形成一种轻松与融洽的氛围,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从而增强师生双方的信任程度,使思想政治教育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5]仲素梅和胡玉霞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完成,方式单一且内容枯燥。面对日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新时期、新环境中的大学生,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很难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甚至容易因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心理而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恰恰能克服这一缺陷。”[6]徐振祥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借助新媒体, 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 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进行继承与创新; 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 而无须受制度、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 无论是工作场合和对象、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是信息获取与传播, 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善,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7]老师与学生的不平等状态一直存在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就导致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存在着隔阂,学生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向老师提出,新媒体的出现可以消除这种不平等状态,学生可以间接的利用学校和老师提供的网络平台等教育媒介表达自己的看法,较为有效地化解学生的消极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融洽的学习气氛,并且新媒体创造的教育新形式和新手段具有丰富的感染力,更能够被学生接受。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随着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新媒体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新媒体中传播的负面消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成长。肖学斌和朱莉认为:“应当看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其开放性、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人伦、道德等约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呈现出道德弱化现象,此外,有些大学生热衷于虚拟交往而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人际交往障碍,进而产生了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大学生的这些消极行为方式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警惕。”[8]陈从楷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手机短信、互联网、数字杂志等的使用人群范围很广、构成复杂,信息传播的门槛很低,所以一些低级的、媚俗的信息或图片就能在无严格过滤的情况下直接达到信息接受的终端,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干扰: 一方面,海量的信息会使大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 另一方面,各种不准确的甚至是虚假的或有害的信息的传播容易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这样,如不加强引导,就很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9]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对于大学生这个思想和心理还不是非常成熟的群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新媒体这个“双刃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载体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趋利避害,让新媒体发挥积极一面,形成良性循环。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郑元景认为:“新媒体环境下,错综复杂、多样化的超量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对信息的正确辨别和选择。尤其是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求,部分新媒体充斥着快餐文化、低俗文化,有的触及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观的底线,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人们的观念、情感和态度,干扰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当代,与主流价值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新媒体中不时呈现,不同的价值视角和多样化的新媒体传播内容使部分大学生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干扰,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10]徐玉认为:“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传媒的迅猛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信息的接收上越来越趋于同步。这种信息的开放性与快捷性带来的变化及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得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上带来负面影响,从而抵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11]虽然在上文中我们提到新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但在学者们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新媒体多元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干扰了大学生价值观的认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增加,削弱了其效果。
3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针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应对措施及实施路径。
(一)加强高校新媒体建设,打造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首先,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发挥高校网络“把关人”作用,保障校园网络健康。吴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和学校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积极构建完善规范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及时准确的校园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健全有效的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科学灵敏的校园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以及快速高效的校园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应对各种网络突发事件,化解舆情危机,消除不良影响,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12]其次,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立主题网站,抓住热点针对难点,解疑释惑澄清是非。宋丽英和王嘉认为:“高校网络承担了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双重身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要立足于大学生们的接受‘需要,针对社会和广大师生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澄清是非。可以整合资源,建立一个融校园新闻、实时报道、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3]最后,疏导结合,因势利导,贴近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刘芳认为:“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疏导结合。要在疏上有方法,即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在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情况下,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泄自己的情感,在他们表达思想的同时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在导上下功夫,即通过辅导员博客、飞信、QQ聊天、辅导员个人网站等形式给予学生以必要的引导。”[14]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化解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成长的负面影响。首先,增强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提高理性认识。任远高认为:“有必要加强新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对媒体的正确认识,学会正确辨别媒体信息,正确判断媒体舆情,掌握媒体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趋利避害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应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开展研讨活动,增强对大学生对媒体的理性认识,提高他们科学利用媒体的能力和水平。”[15]其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避免负面信息影响。李宝来认为:“大学生要具备应对媒体的能力,就要重视做好他们日常的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开展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上的困惑,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反应。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大学生们在面临心理上存在问题时,受到不良媒体信息的影响。”[16]最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祖嘉合认为:“明确大学生这一称号不仅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更是一种责任的象征。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的前途和祖国的未来承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同时大学生网络行为应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明确政治信念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17]
4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学者们所关注,也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来,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鲜有研究。大部分学者在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何影响的讨论中,都提及了新媒体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然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个同样重要的群体,却探讨的不多。我们认为,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专业水准对受教者影响很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何新要求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二)研究成果较为同质化。许多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观点类似,研究成果创新的内容不多。我们认为,数量庞大的研究成果不能完全代表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真正的关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新可以说还处于探索和深入的阶段,实质性的研究成果仍然有待发展。
(三)实践性的研究较少。理论上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成果,但这些成果落实到实践中并给予检验的研究尚少。个别学者做过实证调查研究,提出了问题和反思,但也还远远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一定要到实践中才能看到效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这就需要研究者们注重与时俱进,努力打破研究的局限性,在实践中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2006
[2]邓红彬.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3]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4]汪頔.新媒体对“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5]郭俗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探索,2011(7)
[6]仲素梅,胡玉霞.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09(9)
[7]徐振祥.新媒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8]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9(7)
[9]陈从楷.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9)
[10]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11]徐玉.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中国报业,2011(10)下
[12]吴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
[13]宋丽英,王嘉.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J].前沿,2013(12)
[14]刘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国报业,2012(4)下
[15]任远高.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与策略[J].中国报业,2011(9)下
[16]李宝来.新媒体特征与大学生需求契合条件下的高校思政工作[J].中国报业,2011(8)下
[17]祖嘉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18]董召勤.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
[19]张菁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20]杨晓慧.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高校理论战线,2009(7)
[21]周琴.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报业,2011(7)下
[22]王叶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介入与创新[J].中国报业,2012(7)下
[23]丁卫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7)
[24]王鹂.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及对策探究[J].前沿,2011(14)
[25]赵颖,刘娜.新媒体作用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J].中国报业,2012(3)下
[26]李喆.新时期以新媒体为载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报业,2011(9)下
[27]张军.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生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28]汪馨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29]杨芳,郭万牛.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转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2)
[30]黄文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运作问题分析及策略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
作者简介
高明(1957—)男,汉族,江苏江阴人,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副校长 、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尤泽夫(1989—)男,汉族,江苏苏州人,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