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研习方法初探

2014-06-06封钦佩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6期

封钦佩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了三种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分别是“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文本研习”侧重于“研习”,主要指向学生对文本的研读与欣赏,旨在通过对文本的精读研读,品味感受,使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素养和审美境界。

“文本研习”是传统语文教科书擅长的教学方式之一,在传统教学中多体现为支离破碎的分析,现成结论的灌输。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有了新的尝试和突破,“文本研习”较多采用加圈点,写批注,作摘录,品效果,谈心得,说体会等从语言入手进行解读的方法。如在《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文本中就开创性的设置了“对话栏”,采用加批注和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研习文本。

为了使新课程标准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使语文教学实践更加有效,我深入钻研“文本研习”的各种方法,在教学中尝试使用以下几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图解文

图形直观生动,文字简明扼要,图文并茂,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内容。

例一:理解《前方》的文本主题,关键在于体会“前方”、“家”、“路”、“苦旅”几个具体词语的语境含义。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设计用指示性线条连接几个关键词,并要求他们在文中筛选关键语句作标注。学生画出的关键词线性结构图直观明确,并很快就作出了答案。图及答案如下:

①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②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③开始旅程的惶惑与茫然,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素然无味,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

④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例二:在《祝福》一文文本研习时,我要求学生在理清全文情节结构的基础上画一条反映祥林嫂命运的曲线,并在祥林嫂命运曲线转折处作出文字说明。在深入地阅读文本之后,学生画出了比较清晰明确的祥林嫂命运曲线图并准确的写出了文字说明,图及答案如下:

①逃出婆家,做工鲁镇。

②被抓回,卖掉。

③嫁给贺老六。丈夫勤快,生了儿子,“胖了”。

④亡夫丧子,再进鲁镇,受尽歧视。

⑤捐了门槛,认为赎了罪,“眼光也分外有神”。

⑥祭祖被拒,被赶出鲁家,绝望死去。

二、以诗解文

散文的语言和诗的语言具有共同的审美境界,在引导学生解读语段时,我充分挖掘他们的文学诗歌储备,让他们用一些诗句来注解语段。食指《相信未来》第四节:“我之所以坚定的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在研习“眼睛”这个意象时,我给出顾城《一代人》:黑色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思考理解。同时代的诗人,类似的人生经历,相同的“眼睛”意象,学生们从对比注解中获得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后来,在学习《我心归去》一文时,有的学生用鲁迅先生的“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注解“血沃之地将真正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有的学生用艾青先生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注解“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中所归的无量幸福。”这样,就避免了支离破碎的文本分析,使得学生在文本研习时获得一种诗意的理解。

三、以诗解意

文本研习时,鉴赏是阅读的核心。诗一样的散文,意象又是鉴赏的重点。完成“月是故乡明”专题后,我在班中选出六位文学功底较好的学生,分成三组,要求每组的两位同学合办一期手抄报,报的内容围绕表现思乡主题的三个传统意象“月亮”、“杜鹃”和“杨柳”展开。经过商讨,他们拟定的标题分别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不如归去咏子规”和“杨柳依依话离别”,报中既有课内链接,又有课外探究,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研习的内涵,延伸了文本研习的内容。通过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研习文本,有效提高自己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文本研习是语文教学较为常见的方式之一。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钻研新课程教材,在借鉴传统语文教学文本研习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文本研习新的方法与技巧,在教学中重视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