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教学的几点突破
2014-06-06黄充良
黄充良
被誉为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典范佳作,是苏东坡词中的精品,自求超脱人生的苏轼使得该词更是充满着旷达之风。词使人增色,人为词添韵。围绕这二点,教学时利用朗诵吟咏、炼字炼意、知人论世、相关比较和诗词评说等手段,来欣赏苏轼之词,欣赏苏轼其人。
一、朗诵吟咏,读出文本苏子内心的悲愤与旷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华古诗词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可以说,诵读吟咏是赏析古诗词的前提,更是诗歌教学的基石。《念奴娇·赤壁怀古》乃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美读品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在诵读处理上,赤壁奇景部分应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奔腾,怀念英雄人物部分应读得慷慨激昂,最后的感慨抒怀应读得洒脱旷达。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所以我们朗读时,要奇峰突起,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要重读,一锤定音,定下全文豪放的基调。突出滚滚长江,浩浩汤汤,千古风流人物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给人以深邃厚重的沧桑之感。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来加以体悟感受苏子豪气,着力读出诗词的韵味、意境,读出作者的感情,从中觅取诗趣、悟出情理、获得苏轼豪放词风的艺术初感,进而获取艺术享受。让学生力争在“情动于中”的基础上能“形之于言”。
二、炼字炼意,挖掘最富表现力词语所蕴藏信息
“语不惊人死不休”,作家都善锤炼语言。苏轼在本文的语言是相当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形象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语言形象、凝炼、富于表现力,尽显豪放派遣词造句效果。
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为例。品读时通过形象感受,将“穿、拍、卷”三个动词的意义在脑中“立体”为画面形象:
穿——寓动于静,写出了乱石高耸入云的动势。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形状、动静)
拍——动态感极强,水石相搏,仿佛能听到一阵一阵浪花击打岸边的声音,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声音、视听)
卷——动感十足,表现出惊涛拍岸、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给人展现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景象。(颜色、夸张、比喻)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苏词生动地抒写出自己的情感,深刻地反映出作品的思想内容。提升和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需细心揣摩,反复咀嚼,要尝味、寻味、玩味、赏味,方能领略其中深刻、隽永的含义。
三、知人论世,把握时代脉搏来聆听诗人的心声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苏轼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假若我们把这首诗置于诗人一生命运的起伏中,就立马能揭示出了苏轼隐秘的内心世界——苏轼原来是用周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当年的赤壁是周瑜建立赫赫战功的战场,眼前的赤壁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四十七岁却仍一事无成。面对赤壁,苏轼的内心涌起了情感的波涛,发出一声“多情应笑我”浩叹!
欲知其诗先解其人,知人论世在本文诗歌鉴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有助于了解这首诗歌传达的感情,有助于理解这首诗歌表现的意境,有助于更深层次分析这首诗歌塑造的形象。
四、相联比较,了解苏轼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俄国教育家别里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比较中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把这首诗置于诗人这一时期众多的作品中,探究各文本之间异同的原因,得出见解,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才有一种解读大气。
被贬谪黄州,这是苏轼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对其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自元丰二年作于黄州系列《西江月》、《卜算子》、《定风波》、《浣溪沙》……词中充满了作者人生受挫后悲愤难抑和孤寂难耐之情,以及寻求理解的渴望之念,但他在不幸的际遇面前,却深受在儒家乐天知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感召,在人生处世态度上始终不改其乐。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一尊还酹江月”,余音袅袅……
通过比较苏轼在黄州所创作的一系列诗词,可以看出苏轼在牢骚和怨愤之中,还寄寓着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能够感词人所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流露出的思想,特别是把握“人生如梦”的含义。
五、利用诗词评说,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学生的人生启迪
苏东坡在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有人说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像《苏东坡传》、《苏东坡突围》对此都有非常独特见解。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词: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利用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从诗词评说其合理性、艺术性、深刻性等点择善而取,佐证文本。让学生对苏轼的人生观进行争鸣,让学生认识一个真正的苏轼,使其内心中油然而生地产生无限敬仰之情,以期激发学好文本的冲动。
可以说,这五个手段极其有效的突破文本学习,打造了有效课堂的新视角,能动地处理教学信息资源,灵活地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能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小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