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江怀古》的审美观
2014-06-06黄丰收
黄丰收
中国古诗词群星璀璨,浩瀚长河,每每谈及令人豪气顿生,韵味绕梁,低吟品味,涵咏不已。写景细致入微,勾勒精神;抒情则旷达高远,荡气回肠。鉴赏之余,总能品味思考着这些诗人的审美规律和写作构思脉络。
写作方法作者往往秘不示人,但这正是我们探究鉴赏解密诗歌的有效途径。
古诗词首先讲究的是“诗言志”,诗歌要写出一种精神,写出一种思想追求。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关注社会为宗旨,体现出一种时代脉搏的。这是诗歌的基本规律和宗旨。
但更重要的一个审美标准则是曲径通幽,品味中产生张力,领略诗歌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根本方式是含蓄,直言则无魅力,能留给人思考的空间,给人思考的暗示自然会产生无穷的魅力。
原在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从北方来到江南,心意未平,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触景生情,追慕前贤,感怀身世,伤而为诗。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人有情思,触景而生情,景只是缘起,景只是发端,景合心景,生而为太息。触景生情,这是诗歌的基本写法。虽为写景,景必含情,我们读到景物时的感觉即为诗歌的基调,“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是直接交代足履目极的环绕景物,但明显的带有“凄凉哀伤”的基调,这句总写诗人被贬的心境。
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象,秋风遥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意侵人。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诗歌开头是缘起,一般有两种方式,此为触景生情,情蕴其中;二则是概括特征,写其总感受,主要作用都在于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人直接交代的是在傍晚时分走上丘台,这就是横空出世,那么我们应该去回想一下,他什么时候上的丘台呢,在那停留了多长时间?都干了些什么?由后面内容可补充,触景,怀古,思情。怀古则伤今,伤今是伤中有怨,抱有希望,渴望改变,并不绝对定是灰心丧气,怨怼失望的。
古诗的基本规律:选择的景物代表你的眼光,眼光体现你的视野,视野来源于境界胸怀,境界暗含时代精神。
第二段必经具体详尽的描述。细节是诗人的功力,细节是诗歌的“生命力”。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诗人选取两个着力点,一是猿,一是人,看起来是分叙两物,只是先叙述其环境,但这环境中明显给人一种情思的暗合,写“猿啼”是听觉,写人是写视觉,写猿是静中有动,写人是动中有静,人与猿都是环境中的互为补充的整体,与环境又共同构成了有生命力的意境,这感情基调是悲伤凄凉的,那么悲伤凄凉的原因是什么呢?
触动诗人这种感情的一是时令,这必然是伤秋,二是在这季节诗人被贬至远山,这自然是怀远。这种感情诗人没有直接陈述议论来表达,而是淡笔勾勒出一幅景象,秋风萧瑟,辽阔恬淡,猿声哀鸣,回响凄清,木兰独舟,诗人更是孤独凄凉。气象清远,婉而不露,读者在品味中能与诗人达成共鸣。这就是曲径通幽的魅力,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而且中国诗歌还有一个讲究,纯粹写景的句联再好也只是一幅画面,如果在景中融进人的活动这才是有生命力的意境,这人的活动,可以明写,也可以暗示,如“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二句。
这两句诗成为晚唐诗歌中的名句,一层是视野转变大开大阖;二层是物人融合,成为意境;三层是描写视觉方法恰当;四层是色彩恬淡与境合一,内涵咏远;五层是景中有人,焕发生机;六层是最深层次揭开诗人此情此景;七层是方法曲折,曲径通幽。
诗人把感觉和视觉都从自己身上、心中转移开来,抬眼望去,黄昏已至,夜幕降临,辽阔天边的洞庭湖上升起一轮明月,远处苍茫的山峦中乱流倾泻而下。诗人选取的着眼点和时间段都是与他的心境一致的。是黄昏时,而不是旭日东升时,也不是夕阳灿烂时,但诗人视野广阔景象自然宏大,但时间与心境给诗人的视野深抹的是恬淡凄凉,所以用笔清微婉约,一句写水,一句写山,这就是山水分设。“广泽生明月”,用景的阔大和静谧衬托出诗人远谪他乡的孤单离索;“苍山夹乱流”,用迷茫与杂乱纷扰映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彷徨与郁闷,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景色。
诗人越想越多,冷气袭人,诗人如何能宁静呢,怎能坦然入睡?但人的思维方向是和人的智慧相关的,也是和人的信仰相关的,这些可能就是“文化基因”,是流淌在血管中的血液的温度。
马戴流落他乡,他并没有产生怨恨情绪,也没有怨天尤人,堕落失意,甚至也没有心生归隐之意,情出空门。他想的是“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云中君”我不得而见,这是诗人能渴盼见到“云中君”,也就是自己心中能永远理解自己的明君圣君啊,君王是理解我的,只是这些官僚、政敌的不解和排挤打击。永远不会对君王产生半点怀疑,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永远的信仰,永远不会失掉对国家君王的信心。有一轮明月将会永远在远方照亮着自己,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永远的人生支柱。
受到小人的排挤,彻夜不眠,悲痛伤心,徘徊不前,望月兴叹,但困难只是暂时的,心中的理想之灯永远在闪耀,这就是诗歌的核心精神。
云中君不得见,感慨丛生,却又不失希望,点明“怀古”,由于前文相互呼应,视觉错综复杂又看出和谐完整的结构之美。通篇景中有情,融情于景,景情互映。物我一体,浑然天成。通篇凄凉中又自然展现诗人心境之开阔。通篇共通的悲凉伤怀的思想感情最后凸现出对君王的信任和期望,对理想的执着与期盼,这一笔的灿烂光柱,照亮全诗,给全诗带来积极昂扬的精神。
★作者单位:陕西三原县南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