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课堂长效意识之我见
2014-06-06李建平
李建平
时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推进,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有些“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而又收效甚微的教学方式和有些只有光鲜热闹的形式也同样收效甚微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广大中学教师摒弃。“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一个个新的追求催促着中学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向更高的课堂理想奋进。
虽然,对于“有效课堂”,特别是“高效课堂”和“卓越课堂”的内涵,至今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坚定地认为,就学生从课堂所获对其有益影响持续的时间长短来看,语文课堂教学,在保证“有效”,追求“高效”和“卓越”时,语文教师就应该树立语文课堂的长效意识。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既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成长给力,又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甚至惠及学生一生的意识。
语文知识教学要体系化、实用化,让知识教学具有长效性
中学语文课堂,应有语文课堂的味道,语文知识教学就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让学生有语文知识上的收获。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语文教师应注意语文知识的体系化,应考虑到各语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应有用本堂知识教学为后面的知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的意识,应有让知识教学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意识,甚至可以更有远瞻性地让小学语文教学为初中语文教学做准备,让初中语文教学为高中语文教学做准备,让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为学生将来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教学设计中,可以有意运用比较、迁移、渗透、运用等教学方式,在落实一个知识点教学的同时,让本知识点教学更具长效性。
其次,重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让语文课堂保持长效性。
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成长。叶圣陶曾经指出:“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没有思考,怎么会有与文本的对话?怎么会有文本意蕴的重构?怎么会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怎么会有学生生命的成长?语文思维能力是判断一个人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的重要标准。面对着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学生怎么提取、整合、创造呢?这些都需要语文思维能力的直接参与。感悟力、反应力、预见力、转化力、想象力、发散力、适应力、转换力、判断力、概括力、批判力、洞察力等语文思维能力都将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阅读生活与人生发展。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去教,让教材成为训练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凭借,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有效的训练和点拨,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掌握思考的方法,并在思维能力训练中循序渐进,有梯度地提高,让学生的思考不断向更深的维度挺进。只有拥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学生才会真正由学会变成会学,并受益终身。
将经验传授行为转变为学习管理行为,以生成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教学任务,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长效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反复消化的语文知识,记好笔记,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样的课堂纯粹是教师经验传授,实质上,学生没有思考理解的学习过程体验,学到的东西可能短期有效,不能保持让学生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这样的课堂正在课改中逐步得到改进。笔者认为,让语文课堂具长效性,语文教师应由纯粹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行为的管理者。语文教师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组织课堂学习活动,协调管理学生学习行为,规范学生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必要时施以援手,并注重课堂生成,应学生课堂学习实际情况所需,而适时改进课堂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是一个管理者、支援者,而非背教案、背语文知识的讲解者。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是生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而非背教案,背语文知识。
以生成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任务,那么语文课堂中学生就有了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并能不断提升感悟层次,深入交流讨论,实现开放与互动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生命化的课堂,从而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以生成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任务,它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等主张,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状态。它更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发展性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的特征。由此可见,进行生成性教学,能够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这种所获所得不是来源于被动的接受,而是自己思维的结果,建构的结果,体验的结果,是自己运用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这个获得的过程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从而使教学保持长效性。
语文教师的课堂长效意识一定要有人本主义的教学发展观导向
人本主义的教学发展观就是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发展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教师不能责难求全,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求取知识,锻炼能力的道路上获得应有的快乐,人之为人的快乐。并尊重个体差异,以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为原则,不然就会像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认为的那样,教育仅仅向学生灌输现成的文本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
语文教学能在知识与能力,道德与情操等方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何乐而不为呢?语文教师先要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现代人,然后才是一个学生,一个生理和心理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正处于最强的阶段,他们都是可塑的。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为这样一个个可发展,可雕塑的人的成长发展服务。这一意识,会直接体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成为我们设计的指导性思想。
我们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让教育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真正的有效教学,应该立足有效,努力追求长效。让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做贡献。
★作者单位:重庆市奉节夔门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