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令武:取消存贷比正当其时

2014-06-04

银行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存贷市场化银行业

银行业高增长的五个因素

如何推动银行完成战略转型是目前共同关注的问题。要解决好当前面临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回顾我国银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过去的黄金十年,我国银行业能够实现高速增长,主要是享受了五方面红利。

一是宏观经济高速增长。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连年高速增长,从2002年到2012年符合增长率达12%,为我国银行业快速扩张创造了经济基础。

二是银行业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的银行业发展这么多年,真正实质性的改革是2002年开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从股权结构、治理架构、管理机制等方面为我国银行业带来深刻变化,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打下了体制机制基础。

三是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2006年中国银行业实现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增加了银行业竞争和发展的外部压力,完善了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外部竞争机制,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市场化运营基础。

四是银行监管有效性全面提升。2003年银监会成立,我国银行业监管框架逐渐形成一个规范、完整的体系,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大幅提升。有效的银行业监管保证了商业银行经营的规范性和稳健性,提高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法律和制度基础。

五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国际银行业不断走下坡路,而此时中国银行业基本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财务实力大增。在中国政府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下,中国银行业基本未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实现了逆势增长,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现今面临的困境

以上五个方面不一定全面,但应该是五个最主要的因素。而从目前来看,这五个方面的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从宏观经济来看。我国经济经过多年高增长,已经开始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7.4%,尽管比预期要高一些,但延续了增速继续下行趋势。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给银行业不良贷款防控和利润增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从银行业改革方面来看。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从外部看,我国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从根本上革新银行业的运作模式。从内部看,主要是治理架构和内生机制的改革,这些改革涉及银行内部利益的调整,涉及银行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理念的变革。按目前通行的说法,就是目前“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改革深入推进的难度很大。

第三,从银行业监管方面看。近几年来,对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总体上呈放松趋势,但在银行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监管总体上呈收紧趋势。例如,在资本监管、流动性监管监管等方面与国际高标准接轨,在服务收费监管、金融创新监管过于考虑中国特色,银行业经营活动处于日益趋严的监管环境。

第四,从开放的角度来说。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外资银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对中资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已基本消失。另一方面,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的对外开放,还是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效果还没有显现。

第五,从国内外经营环境看。经过金融危机之后的改革重组,欧美发达国家经济逐渐进入复苏轨道,而这些国家的银行业也基本是涅磐重生,无论是从资本基础、风险水平还是管理组织架构,均处于逐渐好转的阶段。而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我国银行业正面临不良贷款上升、利润增幅下降的双重压力。

寻求破解

因此,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对银行目前所处的形势的判断都不是很乐观,用困难重重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种情况下怎么寻求破解?这是非常大的问题。我提两个方面。

一是银行要做好自己的事,抓紧推进自身的体制机制改革。

上世纪90年代,美国银行业经历了一个很深刻的银行再造过程,当时直接的触动就是利率市场化,原有的红利、盈利模式已经不存在了,难以维系。目前,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工、农、中、建、交等大型银行已经率先完成了内部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改造。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向大型银行学习,在内部机制和流程方面寻找突破,来激发自己的内部活力。

二是监管部门要适当放松,创造一个相对宽松一些的监管环境。

目前,对银行传统业务经营活动的监管趋于严格,存在叠加效应,增加了银行不必要的经营困难。例如,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差收窄,商业银行应该发展收费业务,但收费问题涉及到民生,目前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银行收费举步维艰。再如,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要加强流动性管理,我们已经有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流动性比例,今年初银监会又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加上备付率,商业银行一共有6个流动性管理工具,几个工具之间的作用明显交叉重叠。

我认为现在需要有一些松绑性的东西,为银行业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从哪个方面入手更容易些?我觉得应该要形成一个比较有改革导向性,同时对市场的振动又没有太多实质性触动的措施。我认为在这个阶段应该取消或者调整“存贷比”的考核指标。

在银行信贷构成社会融资主渠道的情况下,75%存贷比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阶段存贷比局限性日益明显。一是存贷比覆盖面不够。近十多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趋势加强,证券投资、保险投资、理财、信托等业务分流了银行大量存贷款,贷款占社会融资比例迅速下降,从2002年的92%下降到2013年末的51%。此种情况下,存贷比指标仅能覆盖银行类机构,而对其他金融机构和民间信贷活动无法覆盖。二是存贷比风险敏感性不足。未能充分考虑银行各类资金来源和运用在期限方面的错配,不能反映不同负债和资产稳定性方面的差异,难以全面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三是扭曲了银行的经营行为。由于要满足75%的存贷比要求,银行可能会期末“冲时点”,也可能会通过信托等途径将信贷资产转移出表外,扭曲了市场资金供需关系和资金价格。

2013年末,我国银行业存贷比66%。在目前这个阶段取消75%存贷比,对市场资金供给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但会产生实实在在的导向作用,应该是监管当局成本最小但效应最大的一项举措,取消存贷比正当其时。

(作者系中国光大银行战略管理部总经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存贷市场化银行业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银行卸除存贷比枷锁 释放6.6万亿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