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商隐骈文创作的典范性

2014-06-02芦春艳

中国文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骈文对偶用典

芦春艳

(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34)

李商隐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孙梅在《四六丛话》中对李商隐的骈文有这样的评价:“惟《樊南甲乙》,则今体之金绳,奏章之玉律也。循讽终篇,其声切无一字之聱屈,其抽对无一语之偏枯,才敛而不肆,体超而不空,学者舍是,何从入乎?”可以看出,孙梅将李商隐骈文视为骈文创作的典范。这种典范性一方面表现为李商隐对骈文体制特征和创作规范的注重与遵守,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晚唐文风普遍繁缛华丽的情况下,对表意效率和表达效果的调和。

对偶、用典、声律和藻饰是骈文的四个基本要素和重要文体特征,与散体文相比,骈文往往给读者以注重文章形式和写作技巧的印象,六朝诗文“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创作风貌更是加重了这样的印象。而考察李商隐的骈文发现,尽管他在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尊体意识,但却并不过分强调文章技巧和内容的标新立异。下面我们就从骈文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李商隐的骈文创作。

一、李商隐骈文的对偶

对偶是骈文最基本的文体特征。六朝至唐代,文人总结出了很多对偶方法,如上官仪的“六对”、“八对”之说,《文镜秘府论》中记载的“二十九种对”等。通常情况下,过分强调对偶技巧会使文章更像是文字游戏,李商隐一生辗转幕府,其骈文作品多为公文、哀诔和书信等应用文体,因此李商隐骈文中的对偶更多地将表意置于技巧之上,对此拙作《李商隐骈文的对偶》一文中已有详细分析,不再赘述,在此则概括出李商隐骈文对偶的如下特点:

首先,在对偶方法上,李商隐骈文多采用正对、反对、言对、事对等基本方法,其中较为特殊的数字对与人名对的使用,也更多地起到简括文意、增强美感和提示典故内涵的作用。“李商隐骈文的对偶并不十分强调对法的尖新奇巧,相比之下他更加注意如何通过恰当的对句来表情达意,李文对偶方法的成就不在于对技巧的过分使用,而在于能在中规中矩地遵守对偶原则的情况下,充分展示出作者的卓越文采。”

第二,在对偶句式上,李商隐充分注意到了骈文“骈四俪六”的结构特征,注意将其与单句对、隔句对和当句对等“几种基本的对偶句式有机地组合起来,并通过适当地加入虚词使对句语言更具灵动性。”

第三,在对偶句的句内关系上,李商隐骈文中“构成对偶的两联或前后呼应、或相反相成,都做到了表意明确、对仗工稳”,实践了《文心雕龙·丽辞》中:“事不孤立”、“理圆事密,联璧其章”的艺术标准,亦即做到了“构成对偶的两联在表意方面充分、高效,达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效果”。

第四,在对偶句的句间关系上,《文心雕龙·丽辞》中曾指出解决对偶句句间关系的方法:“迭用奇偶,节以杂佩”,即“将骈句与散句适度结合,使骈文的句与句之间产生一种参差错落、跌宕起伏之美。在处理句间关系问题上,李文首先做到了骈散的有机结合”,当然“李文也存在全用骈句表意的情况,但作者在骈句之间恰当地使用‘是则’、‘然而’、‘岂’等虚词连接有关骈句”,“给人一种承接严密、目不暇接、使人忘其为骈句的感觉”。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李商隐骈文的对偶充分实践了《文心雕龙》中对骈文体制特征的规定和要求。他并不着力于对偶技巧的花样翻新,而是在严格遵守基本对偶方式、句法的前提下,展示个人的文采与才华。这种创作特点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在于他所写文章的实用性要求,但同时也能表明他在对偶问题上较好地处理了骈文表意与形式之间的矛盾。

二、李商隐骈文的用典

用典是骈文的又一基本要素。关于用典,《文心雕龙·事类》中有明确的解释:“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可见,用典的作用主要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李商隐骈文与其诗歌一样都长于用典,《唐才子传》载:“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毎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獭祭鱼”的评价说明李商隐骈文用典甚多。作为修辞格,用典的基本方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借用等,和对偶句一样,李商隐在骈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基本的用典方式来表意。

第一,正用与反用。正用是使用典故本来的意义来表情达意,而反用则顾名思义,就是反用典故原意来说明问题。正用是最基本的用典方法,在一组对偶句中其形式是,两句典故均使用其本意。如李商隐《代安平公华州贺圣躬痊复表》中有“求衣未明,观书乙夜”,两句的典故均与帝王有关,前句用孝文帝事,后句用唐文宗事,此文的主旨是祝贺皇帝康复,典故的使用注意到了写作对象的身份。

典故的反用在李商隐骈文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一组对偶句中两句典故一正一反,即以反对形式出现的典故反用,如《为尚书濮阳公泾原让加兵部尚书表》:“芸香补吏,方同班固之私循;象魏献书,有异东方之自荐。”后一句反用东方朔自荐一事,表示升迁之意。还有两典同时反用的例子,如李商隐的《上令狐相公状四》:“德异颜回,箪瓢不称于亚圣;行非刘实,薪水每累于主人”,等等。可以看出,李商隐骈文在反用典故时,注意到了对偶句中两个典故间相反相成的关系,并用熟典与较为生僻的典故配合,促进文意的理解。

第二,明用。这一用典方法的特点是让人能一目了然地看出作者在征引典事。《文心雕龙·议对》云:“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这表明用典不宜艰深,因此在“明用”典故时,作者更应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典故内涵,使读者既能了解典故本身的意思,也能领会典故所要表达的意蕴,做到语义畅达,避免晦涩难懂。李商隐骈文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如其《为安平公谢除兖海观察使表》:“宁韫玉而待贾,窃运甓以私劳。”此联前句典故出自《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后句出自《晋书·陶侃传》:“侃在广州,朝辄运百甓于齐外,夕运百甓于齐内,曰:‘吾方致力中原,过而优游,恐不堪事。’”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了典事内涵,进而表明上进之心,其中“韫玉”、“待贾”非常明显地提示了典事的出处。其他如《代彭阳公遗表》:“臣闻达士格言,以生为逆旅;古者垂训,谓死为归人”,化用《庄子》、《列子》语,表明对生死的看法;《为汝南公以妖星见贺德音表》:“贞观之理也,太宗文皇帝吞蝗而灾沴息;泰岱之封也,玄宗明皇帝露坐而风雨消。”通过直接叙述前朝故事劝导皇帝;《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麒麟阁中,霍光且图于勋伐;玄洲苑上,魏收别议于文章”用人名来提示典故内涵,表示赞扬之意,等等。总之,李商隐在明用典故时,注意使用具有标志性的词语、人名来提示典故内涵,促进文意的理解。

第三,暗用。暗用典故的特点是典故用得不着痕迹,使读者在不明典故内涵的情况下仍能正确领会文章意思。“暗用”需要作者对典故进行一番融化剪裁,最终才能达到“运古语若己出”的艺术水平。李商隐骈文在典故暗用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如其《为安平公谢除兖海观察使表》:“文以饰身,学实为己。”前句出自《左传》“言,身之文也”;后句出自《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再如《为安平公兖州谢上表》:“抚躬而沾背汗下,仰恩而溢面泪流。”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右丞相勃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代彭阳公遗表》:“对冠冕而始讶傥来,指坟墓而已知息处。”前句出自《庄子》:“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后句出自《列子》:“望其圹,睪如也,坟如也,则知所息矣”,等等。可以看出,即使不标明出处,仍然不影响读者对其句义的理解,这说明李商隐使用典故方面几乎到了水中着盐的程度。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为文有“獭祭鱼”之称的李商隐,其骈文存在大量典故连用的情况,如《为某先辈献集贤相公启》一文,将典故的正用、反用、明用、暗用相结合来组织文意:

若某者剖心寡窍,对面多墙。小比焦螟,敢矜巢窟;微同触氏,宁务战争。徒以簪绂承家,阶庭受训。堂中得桂,已有前叨;幕下开莲,仍当后忝。所宜括囊无咎,彩服为荣,绝方朔之上书,罢祢衡之投刺。直以措心贤路,誓志昌时,既慕义无穷,思有道则见。这段文章几乎句句用典,较为明显的有,用“焦螟”、“触氏”暗示典故出处,用人名“方朔”、“祢衡”暗示典故内涵。但尽管作者在文中力图将典故的内涵较为明晰地展现给读者,但不得不说,典故数量之多,出现频率之高,依然使读者较难一目了然地了解文意。

从李商隐对上述用典方式的实践可以看出,他善于用基本的用典方式来表情达意,在典故的使用中充分注意到读者的身份、文章的主旨,利用典故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用标志性的词语或人名提示典故出处、内涵,或将典故内涵凝练、简括,使人不觉其用典。由此也似可看出李商隐在力图解决用典的含蓄与表意效率之间的矛盾。但大量用典的特征,使得李商隐骈文在知识水平一般的读者看来,仍旧艰深难懂,因此也影响了其骈文的表意效率。

三、李商隐骈文的声律

就文体而言,声律是骈文的四大要素之一。六朝时期便开始注意到文章的声律问题,《文心雕龙·声律》云:“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也指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李商隐的骈文创作也充分注意到了声韵和谐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对韵脚和平仄问题的处理上。

首先,韵脚方面。并不是所有的骈文都押脚韵,通常是骈俪化的赋、箴、铭、赞、颂、诔等讲究韵脚。一般来说,从韵脚的距离来看,骈文的押韵方式有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从韵数来看,则有一韵到底和中间换韵两种。李商隐的公文、书信类的骈文通常不讲究押韵,大量用韵的情况多出现在他的碑铭、祝祷、箴、赋等文体中。其中句句押韵的如:《太仓箴》中的“岂无他粟,岂无他刍。薏苡似珠,不可不虞。仓中役夫,千迳万涂。”句中“刍”、“珠”、“虞”、“夫”、“涂”同属“七虞”部,与入声的“粟”构成押韵关系。句句押韵的情况在李商隐骈文中较少,而隔句押韵的情况相对较多,如《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晔白其华,皭不痕缁。用从弃遣,至道天子。畴谁与伍,率中道止。纳笔摄麾,绰三郡理。”“子”、“止”、“理”同属“四纸”部,为仄韵,与平声的“缁”字押韵。考察平水韵中对韵部的规定会发现,李商隐骈文在押韵时,韵脚所用字大都符合诗韵,不同之处在于其骈文存在平仄通押的情况。

韵数上,李商隐的骈文有一韵到底的情况,如《梓州道兴观碑铭》:“云孙有庆,开国于唐,允文允武,宜君宜王。充庭叠瑞,罄宇储祥,连珠合璧,气紫云黄。”句中“唐”、“王”、“祥”、“黄”同属“七阳”部,这是平声韵一韵到底的情况。再如《唐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碑铭》:“鸣光天灵,仓丝地望。势隔严道,人同宝相。梵众来格,魔军内向。犀枕金炉,冰崖雪嶂。”句中“望”、“相”、“向”、“嶂”同属“二十三漾”部,是仄声韵一韵到底的情况。中间换韵的情况如《太仓箴》:“众人之言,有讹有真。如彼五味,有甘有辛。口自尝取,无信他人。天生五色,有白有黑。目自别取,无为人惑。”其中“真”、“辛”、“人”属“十一真”,“黑”、“惑”属“十三职”。通常情况下,李商隐押韵的骈文,在较短的段落中往往一韵到底,在较长的段落中则采用中间换韵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长篇中一韵到底可能造成的声韵单一的弊病,另一方面换韵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声韵对作者行文属意的限制。

第二,平仄。自齐、梁以来,不少骈文家讲究构成对偶的两句平仄相对,但一般情况下并不要求字字相对,平仄相对的位置主要是句尾。李商隐骈文比较注意文句的平仄,如《为荥阳公上弘文崔相公状三》:

可以看出,这两组当句对句尾的平仄对应关系较为清晰。这种平仄关系在隔句对中同样存在,如《为荥阳公上仆射崔相公状一》:

这两组句子不但相互构成对偶的起句和收句的句尾平仄相对,而且在一个对句中的前后两个分句的句尾平仄也同样是相对的。当然,在李商隐骈文中,并不是所有句子的平仄都协调得十分严密。但从中却能看出李商隐对文句的平仄是较为注意的。

句尾平仄相对的方式。骈文起句与收句的句尾,其平仄相对的方式分为仄起平收和平起仄收两种,这两种类型在隔句对中又往往同时出现。在李商隐骈文中,以《献舍人河东公启》一文为例,仄起平收的如:

平起仄收的如:

隔句对如: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李商隐骈文虽然没有达到全面协调平仄的程度,但是其句尾的平仄则非常讲究,这样便使其骈文具有了抑扬起伏的节奏美。

通过对韵脚和平仄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商隐充分注意到了骈文的声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六朝时期“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艺术标准。由于他本人对声韵、平仄的娴熟运用,使文章在表意充分的前提下又增添了声韵之美。

四、李商隐骈文的藻饰

《文心雕龙·情采》篇云:“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又《序志》有言:“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可见好的文章是离不开必要的修饰的,而骈文尤以铺采摛文见长,所以藻饰是骈文的基本要素之一。藻饰的作用是增加文章的美感,使文章看起来文采飞扬,但同时也要恰到好处,否则就会文掩其质,意不胜词。李商隐骈文在藻饰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就其方法而言,主要有色彩、形态、夸张和铺排等手法,其主要特点可归纳如下:

首先,色彩的点染方面,李商隐一方面注意到色彩感较强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搭配,如“紫泥犹湿,黄纸未干”;另一方面还注意将本来在色彩上不易对举的事物通过用典、借代、借对等修辞方法构成对句,如“心作灵台,潜运黄公之略;手为天马,暗开玄女之符”,这样文章便具有了较为良好的色彩感。

第二,形态的摹写方面,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景物描写和比喻修辞。景物描写除“水槛花朝,菊庭雪夜”这样的写实手法外,还通过事典、语典构成形象,完成表意。其中语典多化用诗赋等抒情性较强的文体中的文句。在李商隐的骈文中,色彩和形象藻饰往往联合使用,如《为濮阳公祭太常崔丞文》:“仿佛荒阡,依稀古陌。徐动丹旐,永归玄宅。原执绋而身远,想移舟而目极。迥夜秋思,群山暮色。怅白发之衰翁,哭青云之旧客。聊兹寄奠,莫写西悲。”这样的配合增添了文章的诗意。除景物描写外,像“义若霜明,断如剑拂”这样借助比喻(还包括暗喻、借喻手法)实现的形态藻饰,较易理解和识别,在李商隐骈文中同样较为普遍。

第三,夸张方面,李商隐所作骈文多为代拟的公文,其多用夸张表达祝贺、自谦、感谢和称颂等意。如表示感谢的有“恩极解衣,荣加降玺,戴山未重,负日非暄。”李商隐能够把握好夸张的尺度,在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同时,准确、诚恳地表达请代者的本意。

第四,铺排方面,李商隐骈文的铺排往往要借助色彩、形态、夸张等其他藻饰来实现,同时在铺排中大量用典,且典故间的承接自然流畅。但在强调应用性的文体中运用铺排手法,也大大降低了文章的表意效率,如《为中丞荥阳公谢借飞龙马送至府界状》全文共123个字,李商隐就用了五组对偶句,共56个字来写马。他通过一连串与马有关的典故,从马的配饰、速度等方面进行夸赞,进而表达感谢和眷恋之情。作为谢上的文章,这样的写法能充分表现出对皇帝的尊重和得蒙圣恩的感激之情,但也加大了接受者的阅读量,即便文中没有大段的铺排,文意也不会发生改变,可见铺排起到修饰作用的同时,也降低了表意效率。

总体来讲,李商隐通过多种形式的藻饰,配合典故的使用,使其骈文创作显得学识与才华兼备,但这种对文采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章的表意效率。

五、结 论

李商隐在《樊南甲集序》中回忆创作道路时曾说自己“往往咽噱于任、范、徐、庾之间”,这表明六朝骈文诸家对其创作可能产生影响。而通过对李商隐骈文对偶、用典、声律和藻饰四方面的考察会发现,其骈文创作与《文心雕龙》中的相关理论也相当符合。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作者自身体认的角度,还是在作品的接受与批评层面,李商隐的骈文创作,都至少在体制特征和写作规范方面,受到了六朝骈文传统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尊体意识,这也便是李商隐骈文创作典范性的重要内涵之一。

此外李商隐骈文创作的典范性,还表现为其在晚唐华丽繁缛文风的趋势下,对表意效率与表达效果的调和。李商隐一生辗转幕府,可以说代拟文章是他重要的谋生手段,那么如何写出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幕主或请代者要求的文章,就成为他创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从修辞的维度来看,“獭祭鱼”式的用典与铺排,适应了晚唐文章繁缛华丽的审美要求;而从表意的维度来看,为满足应用文言之有物、明白晓畅的实用功能,李商隐骈文尽可能的在化解典故的艰深。也就是说,李商隐的骈文创作致力于对表意效率和表达效果的调和,而这种调和使他的创作既具有了时代特征,又表现了一种对文掩其质的创作弊病的纠正,具有作家的创作个性,而其典范性也由此凸显。这与继承六朝、遵守骈文体制特征与写作规范一起,共同成为李商隐骈文创作典范性的重要表现。

〔1〕孙梅著,李金松校点.四六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芦春艳.李商隐骈文的对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芦春艳.素锦着花——谈李商隐骈文的藻饰〔J〕.古典文学知识,2010(4).

猜你喜欢

骈文对偶用典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论骈文的发展与影响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品味对称之美
用典犹如用比兴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例析对偶式在解三角问题中的妙用
怎样利用对偶式处理高考解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