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如何优化发展循环经济

2014-06-01张君

2014年45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循环经济

张君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世界分工的深入,全球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我省在承接海外产业转移已然是常态。而国内沿海发达省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压力也在积极寻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部分产业。我省作为中部要省,在此轮承接中面临机遇与挑战。我省承接的这几年有成果也有代价,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关键以优化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探究来解决日益矛盾的经济与资源环境问题为重点。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循环经济

一、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1.我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现状

(1)承接国外产业转移规模不断上升。

随着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步伐的推进,我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取得了突破。根据2014年江西省统计年鉴,2013年全年我省实际使用外资额突破了70亿美元大关,为75.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6%。统计还显示了十年来我省连年增长百分比都是10%以上。

(2)海外承接主要以制造业为主。

从2013年与2012年江西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对比情况来看,我省主要还是以承接海外第二产业为主,其中以制造业为甚。2013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中的总额高达526180万美元,比重高达69.7%,其中制造业比重为56.6%。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6%和22.7%。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我省承接海外产业转移规模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承接结构的不合理十分突出。

(3)香港台湾地区是主要承接来源地。

统计显示09年以来欧美、新加坡、韩国等在我省的投资额度逐渐下降,而香港及台湾一直是我省投资的主要来源地,二者每年投资总额不断上升,尤其香港2013年及2012年分别投资了603590万美元和520078万美元,同比增长16.1%,总量近年来一直保持60%以上的份额。①

2.我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现状

近年来沿海发达城市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随着我省投资环境以及基础设施优化,沿海发达城市产业转移目的地也将我省考虑在其中,这无疑对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次机会。

(1)利用省外资金规模不断上升。

根据江西省商务厅的14年全年利用省外资金的数据就不难发现,14年全年利用省外资金规模达4540.5亿元,同比增长了17.6%,增幅明显。其中可以了解到有2152个5000万元的大项目。并且1330个亿元以上的大项目,5亿、10亿、20亿、50亿以上的重大项目分别有351个、160个、47个、7个。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过去的一年国企央企新引进的投资大单就有28个,并且有75家的国企央企进驻我省。而以国内500企业来统计的话新引进的投资大单有41个,并且已今有131家落户赣鄱大地。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亿元以上有614个项目,总额达2016.1亿元,服务业则引进省外资金达757.3亿元。

(2)我省利用省外资金来源地多元化。

近年来我省通过各种招商引资平台,与广东、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合作,资金来源地不断多元化。特别是长珠闽等沿海地带对我省投资十分活跃,14年就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有1645个实际引进资金3286.1亿。昌九一体化、中央苏区振兴计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的不断落实、深化,赣鄱大地各地纷纷成为投资的热土。②

3.总体现状评价与未来趋势

我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近年来无疑招商引资的规模不断上升,但是承接产業转移的产业结构分布的不合理也是事实,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招商引资的质量也有待提高,以防止污染转移,这也是我省生态立省的内在要求。

学界一直有划分产业转移的几次浪潮。第一次产业转移的浪潮: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由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向亚洲的日本进行的,主要以制造业的转移为主;第二次产业转移的浪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由美国、欧洲、日本向亚洲的香港、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的产业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浪潮: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向日益开放的中国大陆地区进行的转移,主要是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等地,当然也是以制造业转移为主。③

由于中国沿海等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优势下降,再加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不得不迫使其向外转移部分产业。目前,中国沿海等发达城市的产业也陆续向中西部以及东南亚等地转移,学界也将这次转移浪潮称做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

二、承接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各地大规模在的承接海外产业转移和国内区域性的产业转移,一度引发了由人口导致的诸如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资源低效利用,雾霾下的中国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无不给我省在接下来的承接工作上敲响了警钟。无论是政府政策要求,还是企业产业布局、趋利行为的结果,未来污染的、高耗能的产业都会设法往中部腹地转移。

新世纪我国倡导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无疑给我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对于人口还是资源、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1.对人口的影响

(1)正面影响

承接产业转移,国内外工厂纷纷在我省设立工厂,首先可以解决当地劳动就业问题;其次可以免去本地人远距离打工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再者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④

(2)负面影响

沿海地区当初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告诉我们,移民就业会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以及人才的流逝。另一方面承接产业转移需要许多土地的支持,这就带来了农民土地流失,失去固定收入的来源,他们的安抚也是一大问题。

2.对资源的影响

(1)正面影响

我省各式自然资源丰富,这也为节约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提出了要求。水资源:全省有2400多条大小河流,并且拥有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鄱阳湖;土地资源:我省土地面积身居华东地区之首,土地面积为166894.34平方公里;绿色资源:今年3月9号我省农业厅发布了一个好消息,我省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居全国第二;矿藏资源:09年底的统计显示,我省共发现187种矿产,种类丰富。⑤

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各式资源的就近利用,免去了长距离的运输成本。我省可结合各地资源储量特点,形成特色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负面影响

承接产业转移有可能对当地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不利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合理的使用资源,会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尤其在土地资源的使用,一方面由于工业用地需求不断增大与土地供应紧张形成了矛盾,另一方面,土地闲置与圈地现象的矛盾突出。

3.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倘若政府准入门槛不高,一味追求经济高增长的政绩,导致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业输入,环境污染的后果可想而知。

4.矛盾解决:优化发展循环经济

从以上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很清楚知道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一方面有正面的意义,但负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资源若是开发利用不当,我省将陷入资源低效利用的境地。再者就是環境,就拿我省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来说,生态一直是我省的宝贵资源。生态立省的理念和发展循环经济不谋而合。而循环经济是针对资源与环境协同发展而提出的,这与本文所要解决的承接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相符合。

循环经济的核心即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通过一系列提高资源生产和利用的措施,如调结构、技术创新、升级管理模式,从而达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是其关键的循环模式,以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⑥

三、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借鉴

以下将借鉴日本在技术方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以及德国在法律保障方面的优秀经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省的循环经济道路。

1.日本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静脉产业作为日本循环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静脉产业和动脉产业是一对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来的,借鉴了生物学原理。动脉产业指从自然界开采资源一直到产品问世这一过程的生产制造加工相关产业;而相对于动脉产业静脉产业指通过对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回收,利用循环再生的创新科技,进行再利用,生产出再生资源的相关产业。⑦

静脉产业可以说涉及到企业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废弃物的回收、运输、再利用,一直到新产品的问世。日本的动脉和静脉产业的良性互动是日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保证。

日本企业还自主形成了一套循环经济运行体系,里面包含了环境经营推进体系、环境负荷评估体系、环境管理评价体系、环境信息披露体系,此外还对于产品有一定的运行模式包括实行绿色设计、绿色采购和清洁制造等,为日本循环经济的稳步实施打下了基础。⑧

2.德国发展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优秀经验

德国历来以严谨著称,它也是第一个将低碳循环经济写入法律的国家。在低碳循环经济立法、执法、法律监督完善程度给我省起了很好的借鉴。它的法律大到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小到国民日常生活废物的循环利用都做了很详细的说明。

明确其法律原则:首先预防原则,指在污染物为产生前就减少它的总量,并在尚未排放到生态系统之前就对其就行循环利用;再者碳排放者付费原则,指污染排放企业对排放污染物要负有一定的责任,通过付费将企业对社会的负外部性内化为企业的成本,这样政府很好的对企业排污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最后是合作原则,指政府大力提倡社会各个机构部门通力合作,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碳排放监督管理。

同时德国低碳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有着几大特点:(1)立法十分严密,涉及面广;(2)法律效力等级明确;(3)法律制度与市场经济手段结合;(4)企业外部与内部监督相结合;(5)完备的执法、监督系统。

而采取的低碳循环经济监督模式为:事前通过行政许可来约束企业的碳排放和碳交易资格条件;事中则是通过外部的行政执法进行监督以及企业内控机制进行管理;事后则是通过对违相关反法律法规者进行行政处罚乃至追究刑事责任。⑨

四、承接背景下我省如何优化发展循环经济

近几年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无可厚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要看到不足的一面,有些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政府监管不力,还是企业自身成本考量等原因,我想都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1.打破固有的传统观念

(1)经济、生态、社会三大系统密切结合

传统的观念中我们常常会割裂经济、生态、社会三大系统来进行生产,这种思想一度使我国发达的城市造成了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因此这也对我省承接产业转移,进行物质文化生产的过程敲响了警钟。我省应打破固有的思想格局,创新系统观念,使得经济、生态、社会三大系统形成一个大的良性循环,而不是以往的割裂关系。

(2)改变固有的生产观念

以往的生产观是通过大规模的开发自然资源追求财富利润的最大化,而不顾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做到循环使用,才是我们所要不断追求的全新生产观。

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

再者积极开发可循环再生资源,并运用到生产过程中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3)消费观念的改变

随着地球日益枯竭的能源资源,以往企业过度生产、消费者过度消费的观念是时候要转变。政府应该向民众大力宣传理性消费、适度消费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并且让市民对消费后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2.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

一般说来,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一部分来源于外部的“技术转移”:即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一部分来源于内部的“技术创新”:即靠本国本地区的自主创新。⑩产业转移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无疑给当地技术带来了飞跃发展,但是若一味的承接,而不去消化吸收,就会进一步沦为世界的代工厂。我们要学习之前日韩的经验,优先发展科学技术,注重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技术这一核心无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原动力。关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

(1)基本技术创新

对于一些基础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并创不断创新包括: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等,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矛盾。B11一些基础新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还是需要依赖国家基础创新体系的建设。企业也可结合实际的生产过程进行循环生产的技术创新。

(2)支撑技术创新

一些常见的支撑技术:如对资源和环境的检测技术、对污染排放的监控技术、对个人消费尤其是企业行为的监察技术等。B12往往这些技术都还不够成熟、完备,要让循环经济顺利实施势必要一一攻克。

3.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

(1)完善循環经济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循环经济法律存在不系统、权利职责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法规不协调、配套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新时期新环境下我们必须完善循环经济法律立法、执法、监督体系,以应对日益枯竭的资源和破坏的环境。

(2)政府相关激励机制的完善

对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政府应适当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等激励。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的积极性。

(3)完善相关财税政策

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静脉产业予以大力支持。加大对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4)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

进一步完善各种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包括水、电、石油、天然气、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避免资源价格的扭曲,让资源的市场价格充分的反应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防止资源的低效利用。

(5)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我国近年来也有部分地区试点了生态补偿机制,我省应该主动制定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利用谁补偿、谁损害谁付费的原则,将企业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五、结论与展望

随着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浪潮的不断推进,我省在此次浪潮中要逆势而上积极承接,实现赶超发展。深化与国际和国内发达省份的招商合作。

根据梯度转移理论,承接中难免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各种矛盾,我省应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提高准入门槛标准,优化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而其中技术的创新是关键。技术的创新可以实现学者郭凡生所提出的“逆梯度转移”战略思想。逆梯度转移战略的核心观点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有跳跃性,因此,欠发达区域可以利用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实行赶超战略,通过新科学技术的直接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可以反过来向发达区域转移。B13

承接产业转移无疑对我省存在机遇与挑战。我省应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硬环境,优化循环经济模式,既要发展,也要那片蓝天。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注解:

① 关于承接海外产业转移相关数据来源于2013和2014年江西统计年鉴。

② 关于利用省外资金相关数据来源于江西省商务厅2014年全省利用省外资金工作综述。

③ 杨上广:《论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与发展态势》,《合肥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28卷第2期。

④ 李涛:《人口资源与环境视角浅析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魅力中国》,2011年第1期。

⑤ 以上数据资源来源于网络百度百科。

⑥ 梅五汗:《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安徽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⑦ 吕颖:《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⑧ 陈志恒,金京淑:《日本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模式》,《环境保护》,2010年19期。

⑨ 杨晓青,巩日龙:《德国低碳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对我国的启示》,《学术交流》,2011年5月第5期。

⑩ 宋乐伟,李廉水:《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的耦合: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江海学刊》,2008年02期。

B11 梅五汗:《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安徽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B12 梅五汗:《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安徽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B13 孙浩进:《国内外主要产业转移理论比较与评析》,《福建论坛》,2012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杨上广:《论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与发展态势》,《合肥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28卷第2期。

[2] 何龙斌:《产业转移与西部地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0期。

[3] 梅五汗:《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安徽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4] 吕颖:《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5] 陈志恒,金京淑:《日本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模式》,《环境保护》,2010年19期。

[6] 杨晓青,巩日龙:《德国低碳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对我国的启示》,《学术交流》,2011年5月第5期。

[7] 宋乐伟,李廉水:《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的耦合: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江海学刊》,2008年02期。

[8] 孙浩进:《国内外主要产业转移理论比较与评析》,《福建论坛》,201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循环经济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构建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路径探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