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区建设研究

2014-06-01周彦文吴碧云杨宁媛

2014年45期
关键词:和谐社区建设

周彦文 吴碧云 杨宁媛

摘 要:本文通过对和谐社区建设背景及内容的探讨,分析云南省昆明市某社区在和谐社区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此社区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区;建设;研究

一、和谐社区建设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会议上首次提出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和谐社区的建设也出台了相应的标准,2005年8月份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和谐示范社区的基本标准,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了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社会建设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和谐社区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二、和谐社区的定位

建设和谐社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不能仅简单地理解为“局部”与“整体”地关系,而应理解为“全景”与“缩影”的关系。[1]社区是社会的相对最小单元,研究和谐社区的建设对和谐社会这个更为宽泛的领域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和谐社区顾名思义就是和谐的社区,它是表述社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要达到的一种现象或状态,和谐社区是指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第二届构建和谐社区高层论坛上,汤晋苏对和谐社区有这样的描述,他说:“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区应该是怎么样的社区?我们有24个字,就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2]

三、昆明市某社区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本文以昆明市某社区为例,将前述标准具体细化为社区基本服务、社区文体活动及再就业、社区安全状况、社区环境状况、社区民主自治情况、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情况、教育、社区服务需求度评价、收入结构与消费习惯等九个维度,并展开抽样问卷调查,力求使其具有代表意义。此外,这一社区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响应城市规划建设而失地后被集中安置的农民,所以这一社区不仅仅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缩影,也是城市规划、农民失地安置以及再就业等等问题的典型案例,更具代表性。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社区居民对大多数的测量维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社区基本服务、社区文体活动、社区安全状况、社区环境状况、教育等方面,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对于政府征地程序、征地补偿及集中安置工作的一致满意。但是在辅导再就业、社区工作者工作情况、收入结构与消费习惯这三个层面上还存在某些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

1.辅导再就业

再就业是本社区和谐进程中的最大障碍。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失地农民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就是再就业问题。在响应政府城市规划建设而失地后,虽然获得了相应的征地补偿,但同时也丧失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从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所占比例很低,很大一部分则赋闲在家,处于无工作无土地的赋闲状态。由于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并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没有其他激发他们学习其他才能的因素,致使失地农民在再就业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其结果就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只能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或是自谋职业,如自己经营小本生意,更有违法运营黑车的现象在抽样调查中体现出来。所以,如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矛盾也会很快显现出来,和谐社区建设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从很多方面来看,失地农民再就业似乎是一个无解的棘手问题,但从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还是能更加细致地处理这一问题,使其迎刃而解。首先,大多数的失地农民最终还是会进到企业,因为需要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又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这一社区所处地理位置与市中心对比相对偏远,企业数量和规模量级也相对较低,所以,政府部门可以从招商引资、政策优惠等诸方面促进企业进驻及发展壮大,带动其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其次,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应当建立健全相关中介机构,全面覆盖,使政府能及时掌握失地农民的就业进展,制定、发布及实施促进再就业的相应倾斜政策。再次,从再就业主题来看,在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诸多便利的前提下,失地农民应尽快适应角色、转变观念、调整心态,积极参与到多方构建的有机整体中,如积极参与再就业培训、发挥已有长处或是利用政府为他们提供的优惠政策条件进行自主创业。

2.社区工作者工作情况

和谐社区的建设少不了社区工作者的广泛参与,他们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区生活有着必不可少的调节作用。然而,在抽样调查中,社区居民对这些工作者的评价相比其他测量维度的压倒性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认为部分社区工作者存在倦怠工作的现象,导致社区居民产生办事不顺畅的印象,如居民需要社区居委会开具证明材料耗费时间较长的问题。而在笔者对社区工作者访问后发现,造成居民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沟通的不顺畅,如居委会工作人员在走访社区居民过程中,由于人手不足,不能保证居委会的工作场所一直正常办公。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社区居民的不信任惯性印象。弄清楚这一问题,解决办法也就呼之欲出了。确保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之间的信息顺畅并非技术性难题,制定一套符合居民需求的信息通报制度就能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进而缩短居民与社区工作者之间的心理隔阂,更为有效地防范干群矛盾。

3.收入结构与消费习惯

稳定可观的经济收入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必要前提。一方面,本社区居民的收入結构比较单一,失地前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农业生产,失地后成功再就业的居民其收入则来自于企业所付劳动报酬、自主创业收入或是其他例如运营面包车所获利润,而赋闲在家的居民则是坐吃山空的状态。居民普遍认为,现在的收入结构使得他们心理危机感增加,因为失地前,土地是他们最为牢固和理所当然的收入来源。因此,政府部门在解决他们再就业的基础上,还要帮助居民合理地调整收入结构,从心理层面上使他们平滑过渡、适应现在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虽然从抽样数据看,本社区居民的消费习惯较为合理,主要集中于生活、子女教育、医疗、家庭用车等四方面,总体数据显示各项占比依次为32.7%、18.4%、11.3%、11.6%,其余支出则是养老保险、社会保险、旅游及其他相关支出。但即便如此,还是存在少许需要引导和干预的环节。在抽样调查中,笔者注意到由于征地补偿款的发放,许多家庭购买了小汽车供出行便利之用,但一部分并不富裕的家庭由于从众心理,也竞相效仿,导致这部分家庭财务压力加剧,特别是那些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家庭。此外,征地补偿款也使极少数居民“一夜暴富”后误入歧途,参与赌博等违法行为,由此可见,配套的引导和干预机制亟待引入。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世海.和谐社区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7,S1:42-46.

[2] 第二届全国构建和谐社区高层论坛[EB/OL].http://www.people.com.cn,2005-08-05.

猜你喜欢

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