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层下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对比研究
2014-06-01褚婷
褚 婷
区域分层下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对比研究
褚 婷
结合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将山西省划分为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4个区域,并从体育生活方式的行为主体、行为特征和行为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区域分层下,山西省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具有地域差异性;从行为特征来看,晋北地区在锻炼时间、频率好于其他区域,晋中地区锻炼强度优于其他区域;以太原为中心的晋中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结构要高于其他区域;从行为主体来看,晋中、晋南地区居民体育社交、心理、保健的认识程度要好于其他区域;从行为效益的评价,不同区域均表现出较高的认可程度。
体育生活方式;区域;居民;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越来越呈现出它的多种功能和多种属性、体育也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体育运动进入人们的生活造就了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近些年,有众多学者对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体育生活方式理解为: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个人或群体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并有规律、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3]。因此,现阶段对山西省居民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及差异,为建立合理、积极向上的体育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以山西省11个行政区域的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18岁以上),其中男性679人,女性799人;年龄25岁以下301人(20.4%)、26—35岁548人(37.1%)、36—45 岁287人(19.4%)、46—55岁170人(11.5%)、56—65岁133人(9%)和66岁以上(2.6%)。
1.2 研究方法
结合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将山西省划分为四个区,分别是晋中(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阳泉市)、晋北(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晋南(运城市、临汾市)、晋东南(晋城市、长治市);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资料,遵循问卷设计要求编制问卷,结构主要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行为主体(价值观、需求、动机)、行为特征(行为方式、手段、消费等)和行为效益(自我健康评价、满意度)[3]。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每个市级地区抽取1-2个社区,针对居民较易出现的时间、场所进行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收回1478份,回收率82.1%。问卷的效度采用专家判断法,3位专家认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检验方法P<0.05。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按照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卡方(P)检验,探讨在统计学意义上各个区域居民体育生活方式是否存在差异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区域体育行为动机的对比分析
体育生活方式的行为主体就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个体体育价值观念、主导思想、主观能动性都对体育行为具有导向作用[3]。在调研中,对体育促进健康价值观认识态度持“非常认可”和“比较认可”占35.8%和27.7%,86.9%的居民对体育持有正确的认识态度,说明绝大多数山西省社区居民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
对于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动机的调查(表1),“强身健体”这一目的占有人数最多,尤以晋南地区表现明显,占63.1%,“丰富业余生活”也高于其他3个区域(49.1%),以缓解压力和康复保健为动机,晋中地区人数最多,占30.1%和29.1%。从参与体育活动动机的整体分布来看,4个区域存在差异,晋中、晋南地区在消遣娱乐、缓解压力、交友、康复保健占有比例更为均匀,从侧面反映出这两个区域的社区居民参与体育的需求不仅局限在健康健身、娱乐消遣方面,将需求范围延伸到社交、调节心理,康复保健等层次上面,体现了体育多重属性功能。
表1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统计表(频数%)
2.2 不同区域体育行为特征的比较
2.2.1 参与体育项目的特征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居民参加体育项目排在前3名的主要是跑步和散步(41.9%)、健身操(18.2)、体育舞蹈(9.2%),这与四个区域分别排名的结果趋于一致,说明山西省社区居民参与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区域差异性。从项目的选择可以看出,这3类运动项目对体育场地、设施要求并不高,不同程度反映出居民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的低成本。
表2 居民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统计表(频数%)
2.2.2 每周锻炼频率、时间、强度 关于频率的调查中(表3),44.6%的人可以做到“每周锻炼(含)3次以上”,晋北人数比例高于其他地区,该区域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性,坚持性最好;晋东南地区不稳定体育锻炼群体所占人数比例都高于其他地区,不同程度反映出晋东南地区居民间断性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是最多的;以太原市为中心的晋中地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差异明显。每次锻炼时间30min以上,每次锻炼强度达到中等强度以上,是判定体育人口的另外两个标准。对锻炼时间的调查(表4),达到30min以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7.6%,锻炼时间<30min占总人数的62.4%,达到国家锻炼时间规定的,晋北地区所占人数百分比高于其他地区;接近国家标准但未达限(21-30min)呈现特征是晋东南地区高,这是亟待发展的体育群体,反映出在锻炼时间上,晋北地区的整体情况好于晋中、晋东南、晋南。
表3 居民每周参与体育锻炼频率的人数统计表(人)
表4 居民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强度的统计表(人)
针对锻炼强度的调查(表4),达到中等强度的占总人数百分比30.2%,其中晋中地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强度所占比率为33.3%,超出晋北地区13%,比晋东南高7.3%,晋南地区居民锻炼强度与晋中地区差值最小,为0.6%,说明符合锻炼强度要求的整体情况晋中>晋南>晋北>晋东南。本次调查中,强度和频率的统计情况要明显好于锻炼时间,“强度”选项没有具体的数值体现,受试者不理解什么是中等强度,这可能会对受试者在判断时产生一定的影响;锻炼频率也较为集中出现在“每周3次以上”(44.6%),比山西省体育局公布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全省总人数的30%”[4]高14.6%,反映出部分受试者的数据可能不真实,“图省事或选选项好的”是不是成了选择的依据,这些都是主观的推断,但衡量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应是从时间、频率和强度整体入手,这也是我国判定体育人口的常用标准,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对3个指标的研究只看到了数据表明反映出的情况,存在着片面性,应更深入探讨三个指标相互影响后的结果,以此来评价体育锻炼的效果,这也是在后续研究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2.2.3 体育活动参与形式与专业体育指导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比例为,单位组织35.5%,同事或朋友27.3%,个人18.2%(表5)。从各个区域分层来看,晋中地区主要通过单位组织参加体育活动,超出晋北地区14.3%;晋中地区居民多以单位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而参与;通过同事或朋友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晋东南和晋南地区,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区域;反而,晋北地区在“家人”和“个人”组织中要优于其他区域。对“体育锻炼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的调查(表5),4个区域表现出没有差异性,76.5%的居民在体育活动中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说明在体育指导这一方面是山西省各个区域都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2.2.4 居民体育活动的场所 体育场所是开展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在对山西省居民的调查中,发现体育场所排在前3位的是公园广场>社区锻炼场所>单位场地,3个选项占据了总数的68.1%,并且还具备共性——无偿使用,对于消费型健身俱乐部,在调查中仅仅占有16.1%,晋北、晋中要好于其他两个区域。以太原市为中心的晋中地区在公园广场活动场所的比例低于其他3个地区,但在社区锻炼场所比例又高于其他3个,侧面反映出晋中地区居民体育活动场所以社区为基点展开。利用单位场地开展体育活动最多的是晋南地区,超出晋北地区10.8%。
2.2.5 体育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从月收入(表7)的统计情况来看,晋中、晋北、晋东南、晋南存在差异,高收入以上(36.6%)、中高收入(27.2)、中等收入(23.7%)分布在晋中、晋南、晋北地区,晋中地区在中高收入群体中占有绝对优势。体育消费水平以年为单位进行统计(表8),集中在101-400元和401-700元两个区域,共占总数的55.6%,晋北、晋南地区在“100-400元”明显超出其他两个区域,说明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晋中地区在中高体育消费水平中都明显超出北部、南部和东南部,这与居民每月收入表现出的特征相一致,说明以太原市为中心的晋中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要高于其他地区。
表5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专业体育指导的统计表(人)
表6 居民活动场所的统计表(人)
表7 居民月收入(元)水平的统计表(人)
山西省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以购买体育运动服装鞋帽和体育器材表现尤为突出,为46.4%和44.7%,主要都为实物消费,服装鞋帽作为主要消费的晋北地区超出晋中地区20%,体育器材方面的消费晋南地区高于其他区域;除此之外的各项消费结构调查,晋中地区的占有率都要高于其他地区,这与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统计结果趋于一致。
表8 居民年体育消费水平(元)统计表(人)
2.3 体育行为效益的比较分析
表9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后的自我健康评价与生活满意度统计表(人)
行为效益对于行为主体能否持续自觉地参与体育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对行为效益的评价主要从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后自我健康评价和体育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去分析。据表9,居民自我健康评价持“比较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居多,分别是32.5%和32.2%;从区域层次来看,晋北地区自我评价较高,晋中地区评价较低。在对体育生活满意度的统计中,不难发现,与自我健康评价总体趋势一致,持“满意”以上态度的比例占到71.6%,说明居民对体育生活的满意度较高。
3 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3.1 居民收入水平
本研究中,通过表7可以发现,山西省居民收入呈“两头小,中间高”特征,2001-3000元/月占18.8%,3001-4000 元/月占20.0%,1501-2000元/月占19.1%。居民收入水平是保证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保障,收入水平的高低会不同程度地限制体育消费水平。晋中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好,居民收入水平中高收入占到半数以上,从体育消费6个水平统计来看,各个阶段的消费水平在同一个水平中要好于其他区域,可以说明,调查中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受到收入水平的直接影响。
锻炼时间、频率和强度是体育锻炼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也是居民体育锻炼效果的直接表现。从结果来看,3个判定标准,晋北地区要好于其他3个区域,运动后自我评价也是最好的,但晋北地区中低收入在调查对象中占到65.3%,说明收入高低并不能直接决定居民体育锻炼的效果,收入高低更多的是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相反,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高收入的群体可能会迫于生活压力、经济压力,中断体育锻炼,忽视自我健康,这恰恰与“收入较高的晋中地区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和运动后自我评价低”的统计结果趋于一致。
3.2 居民文化水平
居民体育参与程度与其文化水平有一定关系,可以影响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动机、体育锻炼行为。对样本的调查中(表10),居民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大专、本科、高中以下,中高学历晋中、晋南地区较多。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相对受到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也就相对提高,对体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往往会更加深入、更为透彻,往往体现在参与体育活动动机不单单是健身、娱乐功能,更能认识到体育的保健、社交、心理调试等功能。晋中、晋南地区在参与体育活动动机的调查中,对于体育的延伸功能比其他两个区域分布更为均匀,可以侧面反映出居民体育参与动机的差异性受到文化水平的影响,文化水平越高对体育认识的价值观影响也就越大。
表10 居民文化水平的统计表(人)
体育锻炼行为也会受到文化水平的影响,晋东南地区体现出“锻炼频率不定期,锻炼时间不足30min、锻炼强度小”占比例最大,这与晋东南地区中低文化水平(72.5%)占有率最高表现出一致性,这部分人群是体育人口发展的重要对象,他们并不是不参与体育活动,只是由于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体育活动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也参与体育锻炼,但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对于这部分人群,应该加强体育宣传教育,普及体育知识。
4 结论与建议
(1)在区域分层下,山西省居民在体育参与动机、每周体育锻炼时间、频率、强度、活动场所、消费水平等方面表现出地域差异性。从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行为特征来看,晋北地区在锻炼时间、频率好于其他区域,晋中地区锻炼强度优于其他区域;以太原为中心的晋中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结构要高于其他区域。从行为主体来看,晋南地区健身、休闲娱乐作为参与动机的情况要明显超出其他区域,晋中、晋南地区体育的延伸功能体现分布要好于其他区域;从行为效益的评价,不同区域均表现出较高的认可程度。
(2)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特征主要表现在:体育动机以健身、娱乐为主;锻炼时间、频率和强度的所占人数的比例均没有超过半数;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以单位组织,与朋友或同事为主,以公园场地、社区和单位场所为主要体育活动场所,体育项目的选择集中在跑步散步、健身操和体育舞蹈,中低体育消费水平居多,以实物性消费为主,不同层面体现出山西省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低成本性。
(3)基于对山西省不同区域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调研基础,为更好的开展社会体育活动,应普及体育健康知识,采用多种途径宣传体育与健康的促进关系;继续发挥体育健身、娱乐的基础功能,同时加强居民对体育功能的延伸利用,如社交、心理调节、保健等功能,充分发挥体育功能利益最大化;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延长体育运动寿命,保证参与体育锻炼的质量与数量;充分利用物力资源、学会享受体育生活带来的乐趣,提高生活满意度。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6~8.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7.
[3]李文川,肖焕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34~36.
[4]山西省体育局.山西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 2012.
[5]杜熙茹.社会转型期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休闲特征与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2010,17(3):33~35.
[6]江崇明.2007年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3):10~19.
[7]徐元玉.城乡社区居民参与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的社会调查与推进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110~112.
[8]张克忠.和谐社会视域下武汉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737~739.
[9]张美玲.豫北地区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75~77.
Comparative Study on Sports Life Style of Residents Under the Regional Stratification
CHU Ting
Combined with planning,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ystem in Shanxi Province and from actors sport lifestyl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Jinzhong, Shanxi Province is divided into, Shanxi Province, Jinnan, four southeastern region, studies show that: in the area stratification, Shanxi resident sports lifestyle with geographic differences. From th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the northern Shanxi region in exercise time, better frequency in other areas, exercise intensity Jinzhong region than in other regions; income level as the center of Taiyuan, Jinzhong area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and structure than other region; From the point of behavior subject, jinzhong, be residents sports social, psychological, health cognition degree is better than the other area; From behavior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different regions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Sports life style; Region; Resident
1007―6891(2014)06―0092―05
G80-051
A
2014-06-25
2012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编号:SZS201202。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Business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 Shanxi Taiyuan, 03003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