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周口沈丘方言中的“管”及其语法化过程

2014-06-01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周口词类语气

卢 君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 650000)

河南周口沈丘方言中的“管”及其语法化过程

卢 君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 650000)

在现代汉语中,“管”字不仅具备名词、量词、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介词、连词、助动词和语气副词等用法。该论文首先对沈丘方言词“管”同时具有的以上这七种词类举方言实例进行论述,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及相关文献资料,试图梳理出名词“管”虚化成了动词、语气副词的过程。名词“管”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名词>动词>副词>语气副词”这样一个过程。同时,“管”的语法化动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原因共同促成名词“管”的语法化,语义的变化、句法位置的变化以及隐喻模式、降类原则都是“管”字语法化的重要动因和重要机制。

沈丘方言;管;词类;语法化

一 河南周口沈丘方言的概况

河南省简称豫,位于中国中东部,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周口位于豫东中南部,东临安徽省阜阳市,西依许昌、漯河两市,南与驻马店市接壤,北与商丘、开封相连。根据语音的差异,周口可分为东、西两个方言区。东区包括沈丘、郸城、鹿邑,西区包括项城、淮阳、太康、商水、西华、扶沟和川汇区。在中原官话里东区归商阜片,西区归漯项片。沈丘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商阜片。沈丘方言作为中原官话的一种,与北京话同属于北方方言,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少差别。沈丘方言词“管”,不仅词类丰富,并且蕴含丰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二 河南周口沈丘方言中“管”的七种词类

“管”最初是作为名词出现的,表示的是一种竹管,长圆而中空。后引申为管状的乐器、“笔管”、“钥匙”“枢要”。名词的这些主要义项在先秦都已出现。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管”字不仅具备名词、量词的语法功能,而且还产生了介词、连词、动词、助动词和语气副词等用法。通过河南周口沈丘方言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沈丘方言词“管”同时具有的名词、量词、动词、介词、连词、助动词和语气副词这七种词类。

(一)名词、量词和动词“管”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管”有名词、量词、动词、连词、介词等五种词性[1]。在河南周口沈丘方言中,“管”同时具备这五种种词性,前四种词性的方言实例如下“钢管”、“两管钢笔”、“今天我管饭(请客吃饭)”“小姑成天管俺家的闲事(过问、照应)”、“这药(io24)吃了管xur213(效果好)”。

(二)介词“管”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认为“管”具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介词“管”相当于“把”,构成“管……叫……”的格式,用来称说人或事物。只用于口语[2]。

河南周口方言中,“管”在介词这个方面仍和普通话存在一些区别。“管”做介词一般用作口语词,略相当于“向”,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如:“没钱花管你爸要。”在河南周口沈丘方言中,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没钱花跟恁爹要。”又如:“古人管眼睛叫‘目’。”“他们管我叫老三。”“有些地区管土豆叫山药蛋。”在沈丘方言中,上述三个句子我们一般也这样说:“古人把眼睛叫‘目’。”“他们叫我老三。”“有些地方把土豆叫山药蛋。”或者“有些地方叫土豆山药蛋。”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管”作为介词在沈丘方言中使用频率并不是很高,一般都会用“跟”或者“把”代替。

(三)连词“管”

“管”做连词时,吕叔湘先生认为表示行动不受所举条件的限制,相当于“不管”。“管”后小句的主语一定用“你”或“他”(“他”有时候虚指),谓语或者包含肯定和否定两部分,或者是一个疑问代词。下句多用副词“都、也、就”等词呼应,用于口语[2]。在沈丘方言中,“管”同样具有连词的用法,如:“管他去不去,你也一定要去。”“管他下不下雨,我们都得这就走。”“管他是谁,该批评就得批评。”“管他三七二十一,我们先吃了饭再说。”

(四)助动词“管”

1.李秀红(2011)指出:助动词“管”可以表具有某种能力或某种用途,意思基本等同于北京话的“会”和“能”[3]。但“管”表具有某种能力时,一般没有否定形式,周口沈丘方言的“管”大多表具有一种超常的能力,“管”后的动作,是主语在一般情况下可能不具备的。“管”表具有某种能力,如:

(1)那老人家身体真好,80多了还管下地干活。

(2)他才学英语两个月,就管跟外国人对话。

(3)他才出去打工两年,斗(就)管挣四万块钱。

(4)那孩子才上大班,斗(就)管长恁高了。

“管”表某种用途,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否定用“不管”,可以有疑问形式。如:

(1)土方子上说,吃狗肉管治喉儿。

(2)这张代金券面值100块钱,你买东西时管直接抵消现金。

(3)养只狗管看家护院。

(4)长嘞好看管当饭吃?

(5)橘子皮管当药(io24)。

(6)A:芹菜叶子管不管降血压?B:管。

2.“管”表示许可。跟北京话里表示许可的“能”相同,表示情理上的许可和环境上的许可时,多用于疑问句或否定句。如:

(1)这件衣服小了不管穿。

(2)修电脑花了650块钱,这个月你不管再乱花钱了。

(3)这车你不管开。

(4)作业做了就管玩了,做不了就不管玩。

(5)这个人太赖,他的事儿不管管。

(6)晚上歇咯他管来。

(7)A:你明天管来不管来?B:不管。

(8)A:你病刚好管骑车子不?B:管骑。

(五)语气副词“管”

“管”在周口沈丘方言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表推测语气的副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可能/大概”。周口沈丘方言副词“管”虽然只是表示一种推测语气,但是,这种推测的可能性很大,基本上倾向于肯定,首选位置是主语后。表推测语气的“管”,只有肯定形式,没有否定和正反重叠形式。

1 你那样说,人家管该不高兴了。(你那样说,人家可能会不高兴。)

2 菜管炒好了,你去端吧。(菜可能已经炒好了,你去端菜吧。)

3 管要下雨了,你还是带上伞吧。(可能要下雨了,你还是带上伞吧。)

4 这人管有四十出头。(这人可能有四十一二岁。)

5 你管是抄的别人的作业吧!(你大概是抄的别人的作业吧。)

6 老张家正装修房子嘞,管要要媳妇哩(老张家正在装修房子,大概是要娶儿媳妇)。

7 管他吃罢了。(他可能已经吃过饭了。)

8 他管不来了。(他可能不会来了。)

同时,在周口沈丘方言中,作为语气副词的“管”带有感情色彩,语气较强烈,是以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义。在下面的句子中,“管”就是“不管、不会和不可以”的意义。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说否定义的“管”是由反问语气取得否定意义,因而成为“不管”的同义词的。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也认为“管”是由反问语演变而来的,语气要比“不管”强烈。而胡德明(2010)则提出:“反问句的否语义说到底是来自说话人主观上的否定态度,而不是来自反问语气或预设[4]。”从下面的例子都可以看出“管”是表示强烈主观情绪的词语,表示不满、责备、轻视和反感。

1 你身为一个学生,管一天不去上学。(作为一名学生,你不可以一天不去上学。)

2 连恁妈嘞话,你斗管不听。(连你妈的话,你都能不听。)

3 别人都在干活,你管一天不伸头。(别人都在干活,你不管一天不出现。)

4 你管嘞歇严,连上厕所都要问。(你不管这样严苛,连上厕所都要问。)

5 这事你管怪谁,只能怪你自己。(这事你不管怪谁,只能怪你自己。)

6 我还告诉他这些事情了,那他可不管说。(我还告诉他这些事情了,那他可不会告诉你。)

7 都这个时候了,你咋管还恁高兴嘞。(这个时候了,你不可以这么高兴。)

8 这饭做嘞齁死人,谁管吃哎!(这饭做的太咸了,没有人愿意吃!)

9 管他呢,爱咋的咋的。( 不管他了,他想爱咋样就咋样吧。)

三 “管”字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

沈家煊(1994)认为: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的一种过程或现象。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这个过程就是语法化[5]。河南周口沈丘方言“管”就经历了由实变虚的语法化过程。“管”字主要涉及到以下的语法化问题。

(一)“管”从名词到动词演化过程

“管”最初是作为名词出现的,表示的是一种竹管,如:

1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庄子•秋水》)

后引申为管乐器之义,中国古代的这种管乐器,起初用玉制成,后改用竹。传说似箎而小、六孔、长一尺,并两而吹。“管”作为乐器名,如:

2 嘒嘒管声。(《诗•商颂•那》)

3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

现在“管”的这个意义已经不多见了,只保留在个别的表示乐器的词语中,如“管弦”。同时,“管”作为名词还具有“钥匙”之义,如:

4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苦潛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礼记•檀弓下》)

例五孔颖达疏:“管谓夹取键,今谓之钥匙。”

此外,“管”作为名词具有“枢要、关键”之义,如:

6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荀子•儒效》)

7 三代之道无二,以信为管。(《吕氏春秋•用民》)

那么“管”作为动词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根据相关语料,我们认为“管”用作动词最早见于战国,我们在《战国策•卷五•秦策三》、《韩非子•爱臣第四》、《荀子》中发现以下用例:

8 淖齿管齐之权。

9 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处也。

10 知夫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

在8中“管”直接带了宾语,“管齐之权”就是掌管齐国的大权、管理齐国之义。这说明在战国时期,“管”已经具有了动词功能。又如:

11 升歌《鹿鸣》,下管《新宫》,笙入三成。(《仪礼•燕礼》)

12 乃歌《鹿鸣》三终……乃管《新宫》三终。(《仪礼•大射》)

11、12两例是活用,表示“用‘管’来演奏”的意思,随着活用的逐渐发展,“管”的动词性也就固定下来。那么它是如何获得了“管理”、“约束”意义的呢?这就涉及到“管”的语义演变的动因之一问题:隐喻。黄斐(2006)指出:隐喻不仅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模式,也是语言生成演变的一种机制。在词语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到认知心理相似性或相关性隐喻机制的影响,词义从本义的认知域向另一个目标认知域的投射,出现了词义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形成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6]。据此,我们认为动词“管”是由其名词的引申义“钥匙”这一语义演变而来的。在认知方面,名词“管”作为“钥匙”这一引申义,很容易使人从这一领域的概念投射到“权利、权势和掌管”等另一领域,具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因而,由“管”的名词“钥匙”一义,自然可以引申出动词“管理、约束”意,而这一意义在西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史记》就频繁使用了这一意义:

13 李兑管赵,因主父於沙丘,百日而饿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4 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史记•李斯列传》)

(二)“管”从动词到语气副词“管”的演化过程

现代汉语口语中,“管”的使用频率依然很高,“管”本身的动词性很强,有“管理”、“管辖’’、“顾及”、“干涉’’等义。但“管”字也有虚化的用法。如现代汉语用的连词“不管”、“尽管”;副词“只管”、“尽管”、语气副词“管保”、“管准”。同时,在河南沈丘方言中,“管”字单独做语气副词来用,那么,这个实义动词“管”是怎样虚化为副词的呢?

在唐宋文献中,“管”已有“一定、必定”之义,又有“保证、包管”之义,还可以组成“管许”“管情”“管取”等合成词。如:“管取没人嫌,便总道,先生俏。”(朱敦儒《忆帝京》)香坂顺一指出,“管”跟“须”一样,可以表示“一定”义,这时,“‘管’有很多双音节词,如‘管着’‘管情’‘管取’……还可用于‘管是’”。由表示“一定”的意义,进一步发展为表示推测的语气:“表示推量的副词,……在旧白话中占优势,但在现代汉语中已失去联系或者说正在消失的是‘敢、多、管、应’系统的词。其中‘敢、管、应’从表示确实,到导入浓厚的主观色彩,再发展到有推量的语气[7]。”龙潜庵在《宋元语言词典》中认为“管”在宋元汉语中具有以下三个义项:①为“估量之词,大概”;②为“肯定之词、保管”;③为“包管、包下来”;可见这三个义项存在引申关系[8]。

我们认为由于“管”有“掌管、约束”某事或物、“顾及、过问”某事或物之义,进而渐渐演变成按照预期的规定进行,万无一失地、精准地达到预期目标之义。因而“管”由此义慢慢地虚化出“准定、保证”义,从而引申出副词的用法。“唐诗中已见用例(杨荣祥)[9]。”如:

15 生时自乐死由命,万事在天管不迷。(杨发•《南野逢田客》)

16 殷勤最是章台柳,一树千条管带春。(雍陶•《春咏》)

“管”在宋元时期具有“肯定、保管”之意,如:

17 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朱淑贞•《立春》)

18 有必胜之兆。明公但出战,管有神助也。(《五新编代史平话•周史》卷上)

同时,在宋元时期,“管”具有“大概、估量”之意,如:

19 醉红宿翠。髻亸乌云坠。管是夜来不得睡。那更今朝早起。(石孝友•《清平乐•醉红宿翠》)

20 他管初逢着路柳丝,他管乍见着墙花片,多应被花柳牵缠。(《李亚仙花酒曲江池•那吒令》)

21 伯杨大惊,“管解了厌法,救了孙子!”(《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卷下》)

22 管着你笑吟吟同做醉乡候。(桃花女破法嫁周公•赚煞)

同时,由“顾及、过问”某事或物,进而按照预期的规定进行。因而“管”由此义慢慢地虚化出“准定、保证”义,同时也产生了肯定性相当强的“大概、估量”之义,三者显然在语义方面是有相通性的。此外,针对动词“管”虚化为副词及表“大概、估量”义的语气副词的依据,我们可以作如下浅析:沈家煊(1994)认为如果把名词、动词看作主要词类,介词、连词、副词看作次要词类,那么实词词义的虚化总是伴随着词性的降格,即由主要词类变为次要词类、由开放的词类变为封闭词类[5]。结合“管”字的词义虚化以及隐喻机制,我们可以看出“管”字为“准定、保证”义已经是其词性虚化中词义的最高阶了,此后在其词性的降格中,它的词义很有可能会降阶为肯定性相当强的“大概、估量”之义。

同上,这种内在的语义联系正是名词“管”虚化为副词的语义基础。当然,光有语义的虚化还是不够的,一个实词要虚化为副词,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句法条件,居于状位是极为重要的。刘坚等提出:“当一个动词经常在句中充当次要动词,它的这种语法位置被固定下来之后,其词义就会慢慢抽象化,词义进一步虚化的结果便导致该动词的语法化:由词汇单位变成语法单位[10]。”在上引诸例中,名词“管”是具备这一条件的,它们都处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其前都有真正的主语,或显或隐,由于长期处于状语的句法位置上,它的意义逐渐泛化、抽象化,由具有较实在意义的名词逐渐向表推测性语气转化,终于在元代演化为纯粹的副词。据此,可以看出“管”字在唐代已经开始虚化,“管”在宋元时期,基本已经完成了动词向副词的虚化。

此外,发展到明代,“管”的“保管、肯定”之义已经非常频繁的使用了,说明“管”的副词性发展成熟,类似的用法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只是“管”逐渐受到了“管情、管取、管保”等双音节副词的竞争。

23 今日既有书来,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阙。(《西游记》第十一回)

24 若奶奶噻下这桑椹子去,管情百病消除了也。(《降桑椹蔡顺奉母》第四折)

25 哥哥,今日父亲呼唤,要着俺两个那里办事去,管情就做下了。(《陈州粜米》楔子)

26 你与我传语他家,将怨恨都销化,到明朝管取擒拿,看那闹市云阳木驴上剐。(《包待制智勘后庭花》第三折)

在现代汉语中,“管”一般停留在方言中,通常表推测的语气。发展到现代汉语,该词成为一个较为常用的肯定语气副词。周口沈丘方言副词“管”虽然只是表示一种推测,但是,这种推测的可能性很大,基本上倾向于肯定。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管”字的语法化过程中,内部存在一脉相承的演化轨迹和清晰可辨的内在联系。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理清“管”语义虚化轨迹,如图1:

图1

结语

通过河南周口沈丘方言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沈丘方言词“管”同时具有的名词、量词、动词、介词、连词、助动词和语气副词这七种词类。而“管”字动词、副词词类的出现,其实是由于实词虚化,也即是广义的语法化现象。“管”字主要经历了“名词>动词>副词>语气副词”这样一个过程。同时,“管”的语法化动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原因共同促成名词“管”的语法化。语义的变化、句法位置的变化以及隐喻模式、降类原则都是“管”字语法化的重要动因和重要机制。

[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K].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1).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

[3]李秀红.论河南周口方言中的助动词“管”“得”[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1).

[4]胡德明.反问特有的句法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 28,(1).

[5]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纵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6]黄斐.隐喻机制与宋代副词的语法化[J].学术论坛,2006,(10).

[7]香坂顺一.白话语汇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7.

[8]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9]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11]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1999. [12]王力,唐作藩.王力古汉语字典[K].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4]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15]周利芳.内蒙古丰镇话的语气副词“管(兀)”和“敢情”[J].语文研究,2008.

[16]刘冬青.北京话“管”类语气副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 [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7]梁洁,汪秀军.“不管”的语法化历程及语用特点[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5).

[18]霍生玉.“不管”“尽管”的语法化[J].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10,(5).

[19]汪璞赟.“管”字的虚化及其相关用法的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责任编辑贺良林]

Zhoukou Shenqiu Dialect of "Guan(管) " and Its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in Henan Province

LU Jun
(College of Literature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00,China)

In modern Chinese, the word "Guan(管)" not only has the function as a noun, a quantifier and a verb, but also has other parts of speech, such as a preposition, a conjunction, and an auxiliary verb and a modal adverb and other usages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This paper firstly describes the Shen Qiu dialect word "Guan(管)"having all these seven parts of speech above with dialect examples ,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related literatures, trying to tease out its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from a noun to a verb,from a verb to a modal adverb,etc. In this paper,we are going to discuss how the word "Guan(管)"was mainly going through such a process: a noun - a verb - a adverb - a modal adverb. In the meantime,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grammaticalization"Guan(管)"there are not single, but multiple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is change. Semantic change, the change of syntactic position, metaphor mode and the principle of drop classes are the important motivations and mechanisms of this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Shen Qiu dialect; Guan; Part of speech;grammaticalization

H17

:A

:1008-9128(2014)04-0100-05

2013-10-08

卢君(1990—),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周口词类语气
注意说话的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注意说话的语气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一站一台”连民心 绘出周口新画卷
为周口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